|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第十三讲  高山族

   

中国大陆对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台湾当地称为“原住民族”或“山地民族”。实际上,台湾学者认为高山族包括有众多的山地部族,主要有十个:泰雅人(Atayal)、排湾人(Paiwan)、雅美人(Yami)、布农人(Bunun)、阿美人(Ami)、邹人(Tsou)、鲁凯人(Rukai)、卑南人(Puyuma)、赛夏人(Saisiyat)、邵人(sao)。本文仍采用大陆约定俗成——高山族这一统称。

 

一、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人口分布:台湾的高山族占其总人口的2%强,在台湾本岛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的台湾共有215个村落)的196个村落。大陆现有高山族2909人。总人口为40余万(1990年统计)。

民族称谓:高山族在历史上称谓很多,三国时被称作“夷洲山夷”,隋唐时被称为“琉球”,宋元时被称作“流求”,明代被称作“东蕃夷”,清代被称作“蕃”或“土蕃”,1949年后大陆将其通称为“高山族”。

宗教信仰:高山族迄今还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和诸多仪式。例如崇拜精灵、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灵,以及司理神等。较常举行的仪式有农事祭、播种祭、除草祭、狩猎祭、祖灵祭等。20世纪中叶前盛行巫术,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流传。在巫术信仰其中,尤以占卜最具代表性,常见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总的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历史上均曾经崇拜各种神灵(虽然各地信仰的灵不一),其中有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也有创世神灵和其他精灵妖怪等等。17世纪后基督教的传入,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占一定地位。

语言文字:高山族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包括三个族群约20余种方言,

无本民族文字。

文学艺术:高山族的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其中神话传说最具特点,它涵盖了天地形成、人类起源、风俗习惯、自然现象,以及动植物等方方面面;在艺术方面,较为著名的有人体装饰(包括文身、缺齿、穿耳等)、器物雕刻(其中以人头、蛇形花纹最具代表性)、衣服刺绣、贝珠编织等均较具特色。

婚葬习俗:高山族的某些支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且恋爱自由。禁止近亲结婚;高山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即将逝者的尸体掩埋于其生前的床下。排湾人、雅美人举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则将死者葬于屋前后空地处。

衣食住行:高山族原始的服饰可谓多姿多采。大体可分为北部型——以(北部)阿美、傣雅、赛夏人为代表;中部型——以曹、布农为代表;南部型——以(南部)阿美、排湾、卑南、鲁凯人为代表;兰屿岛雅美人的雅美型四种;高山族主要以稻、粟、黍、芋、薯等为食;历史上,高山族传统的住房大多为“干栏式”的地上住屋与地下住屋(前一种的变体);以往交通不便,如今交通便捷。

 

二、民间音乐赏析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大类别。

 

(一)民间歌曲

高山族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劳动歌、生活习俗歌、仪式歌三类。

1.劳动歌

劳动歌通常是在狩猎、捕鱼(渔猎歌)、农耕、运输及其他劳动中演唱的。其中以猎歌、杵歌最具特点。

1)猎歌

在高山族中,反映狩猎的音乐通常也是其狩猎过程中相互沟通的信号。因为,当猎人猎获野物时或快到村舍时,便会发出此种信号,以便村人知道猎获动物的种类,同时也代表猎人寻求村民迎接的期盼。

音响1——《狩猎歌》 

2)杵歌(舂米歌)

也是高山族中最具特点的劳动歌曲之一。广泛分布于雅美(仅为男子)、布农、邵、邹(均为女子)等部族中。虽然此种歌曲在各个部族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如雅美人用于祭祀;布农人用于娱乐等等,但它们连同杵舞、杵乐等更高级的表现形式一道,均是劳动的产物。

音响2——《杵歌》(舂米歌) 

2.生活习俗歌

此类歌曲只可分为抒情歌、讽刺歌、摇儿歌、叙事歌、酒歌、舞歌、儿歌等。其中以酒歌、叙事歌最为著名。

1)酒歌

高山族中除雅美人外,过去都嗜好饮酒。大凡祭祀、结婚、生育、劳动等集体聚会时,都要集体狂饮,因而,酒歌也大多为齐唱、合唱的形式。

音响3——《酒歌》  

以下是一首在结婚仪式中演唱的酒歌

音响4——《在结婚仪式中演唱的酒歌》 

2)叙事歌

是以传说、故事、训诫、教诲以及唱诵结婚祝词等为叙述主体的歌曲形式。传统的曲调可分为吟诵性较强的吟诵调或歌唱性较强的歌唱调两种。

例1《教育孩子的歌》

 

以上就是阿美老人教育青少年时唱的吟诵调。由五度音域内的la,do,mi三音构成,歌唱中有时穿插说白。

歌词大意:你们要向劳动能手学习,好好劳动。

3.仪式歌

此类歌曲是伴随着由族、村、部落、姓氏、家庭等集团形式而产生的歌曲形式,其中较为传统的有礼俗歌——其中包括在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迎宾送客、房屋落成等场合演唱的歌。

音响5——《丧葬仪式歌》 

祭典歌——其中包括祈求丰收、祈望子孙兴旺,以及农事祭、祖灵祭、狩猎祭、渔业祭、人头祭、成年式等的歌。巫咒歌等三种。其中以祭典歌、巫咒歌最具特点。

1)祭典歌

布农人的音乐主要以和音式的唱法为主,且这些音乐均是与祭祀仪式密切相联。由于历史以来布农人都是以小米为主要经济作物,因而在布农人中极为盛行一种“栗作仪式”。此种仪式通常是全部族的社祭行为,在一年中大致经历50天左右,其间布农人要向天神祈求谷物的丰收。每当“栗作仪式”日期选定后,祭司便会从去年小米产量最高的农人家撷取一束小米供放于祭坛,然后在部族中选6到8名上一年家中无灾无祸的圣洁男子,作为祭日的唱师。一般在祭祀之日,这些男子必须在祭司的屋外手相互搭着后背围成圆圈,唱一种名为Pasi but but的歌。

实例赏析“小米栗作仪式”(布农人) 

此种小米栗作仪式的歌曲通常由祭司起音,半音级进,参加歌唱的男子们围着种栗沿顺时针方向缓缓移动,先由3至4人一组,然后依次加入以“u”音和之,一直唱到祭司自认为是完美境界时,众男子就仰头唱出协和的和腔,以此愉悦天神,并以求得他对五谷丰登的护佑。

布农人的音乐特点:布农人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和声民族,无论是单音、复音或和声,都能找到自然泛音列的三和弦。自然和弦的组织结构在他们的歌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旋律和节奏反而处于次要的地位。布农人的合唱多以协和的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八度音程构成和音,并以二部、三部的演唱方式为主,有别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音乐发展模式(单音至复音,复音至单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详见许常惠、孙星群《高山族音乐史》载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846、857、877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1。)。

2)巫咒歌

此类歌曲是巫师行医、司祭时唱演唱的、一种被认为具有某种法术的歌曲。巫术在高山族中较为盛行,其中尤在卑南人、阿美人中最为盛行。

音响6——《驱赶病魔的歌》(巫咒歌)  

此类歌曲均由村民齐唱开始,接着女巫独唱,唱后念咒语。咒语快结束时,速度加快,声音变得粗暴,意在驱赶病魔。此外,在布农人中至今仍然流传着此类巫咒歌曲。

 

(二)民间器乐

高山族传统的器乐有鼻笛、口弦(亦称口琴)、竖笛、横笛、弓琴、木琴、乐杵以及铃、钟等。其中以口弦最为流行。

1.杵

棒形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中国的台湾高山族、广东黎族、云南景颇族地区。杵原为舂米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乐器,最早可见诸三国东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载《太平御览》卷78),其中载:“首领对族人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名人闻之,皆往之赴会。”杵通常用硬制木材制作而成,大小长短不等,大多为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最长可达230厘米。杵一般常以数件为一组,其发音高低不同,可构成五声音阶音列。奏时,人各执一件,舂击石臼、木臼或石板而发出声响。也可以边奏边歌,或先杵后歌乐。杵的音域不宽,但声音悠扬、清脆,铿锵有力,较多在劳动休闲、节日礼仪或旅游观光时表演。

2.口弦

口弦是高山族(除雅美地区之外)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高山族分布地区普遍流行。主要用于青年社交、爱情生活。高山族的口弦是用细绳牵动竹簧使之振动而发声。高山族地区的口弦形制有单簧至四簧等数种(多簧口弦主要流行于泰雅的赛德克地区)。

驱赶病魔

音响7——《口弦》(单片) 

音响8——《口弦》(四片) 

音响9——《口弦》(五片) 

音响10——《口弦》(合奏)  

上例为泰雅人的口弦曲。此外,在高山族中较为流行的乐器还有弓琴。

音响11——《弓琴》 

 

三、宗教音乐赏析

17世纪前,高山族还过着较为原始的社会生活。其后在荷兰殖民主义统治下,基督教逐步传入,但劳动地看,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仍占一定地位。

1.原始宗教音乐

高山族自古以来笃信万物有灵,为了向神灵祈求丰收、平安和子孙兴旺,过去要举行多种定期和不定期的祭祀仪式,其中以包括农事祭、狩猎祭、人头祭、成年祭最为著名等。尤其是人头祭(即猎人头仪式)“有关人头祭,过去高山族除雅美人外,都有猎人头的习俗,人们视本地及友好地区以外者为敌,猎取敌人首级最多的男子被视为英雄。这一习俗直到20世纪初期才完全废除。猎人头与猎兽的活动方式及部分有关歌曲有些近似。反映猎人头活动的歌有出征、猎头信号、迎凯旋、庆典仪式等。”(转引自吴茗:《高山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1880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音响12——《祭祀人头的歌》  

上例是阿美男子高举敌人首级回部落时,欢迎的人群唱的气势威武的歌。

歌词大意:人头在流泪。

2.人为宗教音乐

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自荷兰人入侵台湾后,高山族中的一些部族便开始皈依基督教。连横《台湾通史·开篇记》载:“涌历二年(1648年),荷人始设耶稣教堂于新港社,入教者已两千余人。各社设小学,每学三十人,课以荷语荷文及新旧约……”。如今,在布农人中仍然还留存有大量的基督教颂歌、赞美诗等。

音响13——《赞美诗》 

 

四、创编作品《阿里山的姑娘》赏析

《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部反映台湾高山族人民生活的故事片《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歌,由诗人、画家邓雨平(诗人、画家。生于四川三台。1944年入中央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演员。1949年在台湾从事文学创作。)(1926  )创作于1949年。

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高山族民歌风格,曲调欢快、优美,既赞美了阿里山的秀丽山水,也唱出了高山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1984年这首歌曲在中央电视台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并深受人民的喜爱。

《阿里山的姑娘》(实例赏析)

(本讲所有音响均选自吕炳川先生《高山族音乐》)

 

第十三讲掌握要点:

1.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台湾,其中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民族(人)。

2.布农人的音乐有哪些基本特点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