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第六讲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其祖先早在40006000年前就已开始从今青海、甘肃一带源源南下,并与生活在西南的原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近半个世纪以来,彝族先民居住过的地方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例如腊玛古猿、元谋猿人、大墩子——礼州文化等,其间还发掘出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铜鼓及青铜器物等。

 

一、民族文化背景简述

人口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大多聚居在大、小凉山一带。人口约657万。

民族称谓:彝族支系繁多,称谓复杂。在现今的30余个支系中,以“诺苏泼”、“幼苏泼”、“夏苏泼”、“尼苏泼”、“纳苏泼”为自称的五支占绝大多数。20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为彝族。

    宗教信仰:彝族过去流行多神崇拜,有毕摩祭司和巫师。另外,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在一些地区盛行。

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个不同的方言区、三个次方言区并25种土语;彝族有(2000余个音节,常用的有1000个左右)自己的文字,其大约形成于13世纪。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等著作较多,民间口头文学内容丰富。

    文学艺术: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中有诗歌、故事、寓言、谚语等,较为著名的有长篇叙事诗《阿诗玛》、《阿细的先基》、《梅葛》等。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婚葬习俗:彝族各地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建国前还盛行父子连名制。其婚姻形态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等级内婚、家支外婚等,但一夫一妻制占主要成分,妇女地位低下;彝族历史上实行火葬,明清后部分地区改为土葬。

衣食住行: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或蓄“天菩萨”,或打“英雄结”。妇女头缠包头,穿长裙,有围腰和腰带,(凉山彝族)不论男女外出时都身披“擦尔瓦”(一种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颜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约半米左右的旒须。);彝族喜好茶、酒,以薯类和米面为食;凉山彝族民居通常以板顶房、土墙为主,广西和云南东部的彝族则有较多形似干栏的建筑;20世纪50年代以前交通不便,而今交通便捷。

 

二、民间乐赏析

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大类别。此外,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大类,其中以民歌的种类最为丰富。

 

(一)民间歌曲

彝族的传统音乐因地域的不同而存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其民歌通常就可依(大小)凉山与坝区为界分为两大色彩区域(即用彝、汉两种语言演唱)。其中坝区的彝族民歌又常被人们习惯地分为撒尼民歌、尼苏民歌、阿细民歌、阿哲民歌、花腰民歌、撒梅民歌等。歌曲主要有情歌、劳动歌、催眠歌、风俗歌、儿童歌等,现着重介绍、赏析情歌、叙事歌、山歌、婚嫁歌四种。   

1.情歌

情歌彝语称“阿惹妞”(凉山)、“求歌”(贵州)、“曲子”或“阿哩”(云南),它是彝族民歌中最为丰富的歌种之一。此类歌种因地域之别而在音乐上存有较大差异。例如凉山一带的情歌多为上下句结构,曲调优美、抒情;云南红河一带彝族(尼苏人)的“曲子”则拥有着庞大的曲式结构。

音响1——《阿惹妞 

歌词大意:阿惹啊,我想你呀,看见相思树阿我就想起了你(四川甘洛)。 

在彝族情歌中,有许多是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的。例如红河州的彝族(尼苏人)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在这种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曲子是尼苏人男女专门用于“吃火草烟”这一传统社交场合的歌曲,在这种场合中,成对的男女青年可尽情地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一般对唱告一段落后,再接着齐唱或集体的合唱。

音响2——《海菜腔 

曲子的演唱一般分为大、小嗓两种形式,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或成套唱词两类,大多朴素自然、比喻形象生动。

海菜腔是“四大腔”(即“四腔”、“五山腔”、“山药腔”、“海菜腔”)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声腔,因而被当代曲作者频繁使用,例如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小提琴独奏曲《异龙湖随想曲》、大合唱《金湖》等。 

2.叙事歌

彝语叫“阿嫫尼热”(凉山)、“梅噶”(楚雄)、“先基”(阿细人)。大多以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民族)的繁衍以及部族战、与迁徙、狩猎、农耕、婚丧、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为内容;其特点多是:内容冗长(有的叙事歌长达千余行)、音乐结构短小(一般多为上下句或一个乐句的频繁反复),音域较窄、旋律变化较小,且曲调平稳流畅(多与各地的方言相结合)。

音响3——《阿依兜兜》 

3.山歌

彝族的山歌是其民间歌曲中最为独特的品种之一,由于彝族分布地域较广,各地的山歌有着较大差别,形成了各个支系的不同风格。彝族山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等的特点。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有时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可兼容并蓄。

音响4——《山歌》 

4.婚嫁歌

20世纪50年代以前,彝族地区曾流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和“姑表婚”,也有部分地区存在“不落夫家”、“配婚”或“抢婚”等习俗。但就总体而言,彝族历史以来均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彝族的婚俗因其支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按照古老的规矩,需要履行下列程序:

(1)订婚——男女青年互相认识并情投意合之后,男方父母就会请媒人带上喜酒去女方家说亲。

(2)迎亲——男方家人要在门外摆一方桌(上放香案、花瓶、喜酒等),新娘到来时唢呐吹奏《迎亲调》以示欢迎。这时新郎新娘一齐向送亲亲友作揖致谢,敬献喜酒。而后,新郎由伴郎领着先向岳丈、继而向舅舅、姐夫、姑父等亲友跪拜。他们则给新郎挂上红彩。

(3)进亲——通常在青棚里举行。

(4)进门——送亲的人马在迎亲仪式结束后就要离开了。

音响5——《迎亲调》(大凉山)

 

(二)民间器乐

彝族的民间乐器有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胡惹、巴乌、唢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四弦等30余种。其中最为常见并富有民族特色的有如下几种。

1.马布

是彝族传统的吹奏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四川大凉山一带的彝族中。马布管身为竹制,长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有5至8个圆形按孔,管的上端插有2厘米左右的单簧竹哨。其共鸣筒一般都采用天然的牛角制作而成,牛角通常都用彝族特有的传统漆器的颜色(红、黑、黄)绘制。由于马布的音色明亮、音量宏大,在演奏中乐手通常都采用循环换气的方法,因而使的乐曲较少出现旋律的有隙。马部最常运用于彝族的重大仪式,例如火把节、婚礼、庆典、丰收等仪式中。

音响6——《马布

2.口弦

又叫响篾、蔑簧、口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的一种小型乐器。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彝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等青年妇女,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弹奏口弦的。在彝族著名叙事长诗《阿诗玛》中,一开头就赞扬口弦的秀丽及它带给人们的欢乐的语句。

音响7——《麻哥调

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少女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情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当你路经村旁树林或清泉之时,总会听到悦耳动听的口弦声,如歌如诉,情真意切,这正是姑娘们向心爱的人倾吐心中爱情。特别是在幽静的夜晚,口弦的声音,更是令人神往。

3.月琴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将其叫做“弦子”,属彝族成年男子必备之物。它既是彝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弹时有如丝丝细雨;急拨时犹如万马奔腾。因此小伙子们常常用其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

音响8——《布拖调

4.葫芦笙

是云南苗、拉祜、傈僳、纳西等多种民族喜爱的民族乐器。葫芦笙在云南少数民族里流传久远而广泛,史书上曾多有记载。考古材料也可证明葫芦笙是一件极为古老的民族乐器。

音响9——《甘洛调

5)巴乌

主要流行在云南省红河州彝族间,彝语叫“及菲里莫”,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可分为单管与双管(民间俗称“双眼巴乌”),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常用音域在一个八度上下。

音响10——《串田地

 

(三)舞蹈音乐

同彝族的古代文明一样,其民间传统舞蹈至今仍保留着诸多完整的原始形态特征,因而除具有观赏性之外,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彝族的民间舞蹈可归为歌舞与乐舞两大类,其中的歌舞部分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较为著名的有“打歌”、“跌脚”等,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乐舞部分则常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跳芦笙”、“跳乐”、“三步弦”、“杂弦”等。

总的看,彝族的民间舞蹈品种丰富,就一般而言,同一舞种常常因支系的不同而称谓、跳法均不相同,甚至同一支系中的同一舞种也会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最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快乐的罗梭等等。

1.跳月舞

俗称“阿细跳月”或“跳大三弦”主要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县和弥勒县一带的撒尼人、阿细人和白彝人中,因在月亮出现时开始舞蹈跳跃而得名。在民间,跳月舞还被分为老年舞(慢三步)和青年舞(快三步)两类,实际上两种风格的乐舞在跳月时往往是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即快舞热情奔放、活泼跳跃,慢舞含蓄委婉、优雅抒情。

音响11——《阿细跳月》

2.跌脚舞

亦称“左脚”、“跳脚”或“打跳”,彝语叫“估走”,隶属彝族古老的舞种(汉文史志称“踏歌”)之一。依清康熙《定远县志》载述:此种乐舞因从左脚开始而得名。跌脚舞流行于整个彝族地区,但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最具特色。其动作大多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诸如爬山、过沟、舂碓等;另一类则是对某些动物习性的模仿,如鸟类寻食、野鸡啄食、老虎夺食等。此类舞蹈往往具有彝族古代图腾文化的明显痕迹。依表演形式看,跌脚舞属载歌载舞型的民俗舞蹈,乐舞具有节奏明快、跳跃、旋律优美、动听等特点,常使人感到喜气洋洋。

音响12——《跌脚》

3.烟盒舞

亦称“跳弦”或“跳乐”,主要流行于滇中、滇南彝族支系中,因以舞者手弹木质烟盒而得名。此类乐舞在民间还被分作正弦(又称母弦)和杂弦(又称子弦)两大类,舞蹈通常先跳正弦,后跳杂弦,人数二至多人不等。烟盒舞的伴奏乐器一般为四弦(即彝族月琴)、小三弦及微型二胡。舞蹈动作以对动物习惯动作的模仿居多,诸如“鸽子度食”、“猴子掰苞米”、“螃蟹打架”和“鹭鸶拿鱼”等,处处反映着彝族人民原始的思维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音响13——《西厢坝子一窝雀》(建水) 

烟盒舞的伴奏乐器一般为四弦(即彝族月琴)、小三弦及微型二胡。舞蹈动作以对动物习惯动作的模仿居多,诸如“鸽子度食”、“猴子掰苞米”、“螃蟹打架”、“鹭鸶拿鱼”和“哑巴砍柴”等200多个套路,处处反映着彝族人民原始的思维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说唱音乐

彝族的说唱音乐与叙事歌等民歌有一定渊源关系,主要有甲苏、四弦弹唱、白话腔、噻噻调、要柳叶等。此只对甲苏作简单介绍。

尼苏语,意即“讲书”。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彝族(红河南岸)尼苏支系中。所讲故事有源于汉族地区的《西游记》改变的“石猴子”等。说唱的腔调与尼苏语音密切,属说唱性音乐。

 

(五)戏曲音乐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云南楚雄大姚县,当时的彝剧音乐主要来自叙事歌“梅噶”(之中的“甫梅噶”-善于表现激动、欢乐的情绪、“赤梅噶”-表现悲苦的情绪)、放羊调(牧羊人即兴编唱的歌曲)、“马莫若”(有快慢调之分的情歌对唱)、“多西调”(类似汉族端公法事唱腔)以及其他一些传统民间生活小调、舞曲和乐曲。主要伴奏乐器有芦笙、笛子、唢呐和月琴。较为著名的剧目有《半夜羊叫》、《曼嫫与玛若》等。

 

三、    宗教音乐赏析毕摩调》

彝族的宗教歌曲原始、古朴,按其地域它们分别被称为毕摩调、贝马调、西波调、多西调、端公调、师娘调等,其内容涉及彝族先民古老的宗教习俗的各个方面,例如祭天、祭山、祭龙、祭虎、送鬼、安魂等等。

音响14——《毕摩调》

毕摩是彝族民间神职人员,相当于汉族古代巫师或祭师。毕摩所创的文字被称为毕摩文,是彝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文字。

 

四.创编作品《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赏析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作曲家麦丁(麦丁,1927生人,作曲家,北京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后,长期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和词作家范雨(范雨,1923生人,辽宁沈阳人。先后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贵州黔南文学艺术研究室从事创作。)1953年到云南石林地区采风时,依据彝族撒尼人民间歌手金国富创作的同名歌曲改编、创作的四部合唱。歌曲以浓郁的撒尼民间音乐风格,反映了当地人的好客与热情。歌曲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喜爱。

音响15——《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第六讲掌握要点:

1.彝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那些?请举一例并加以简单说明

2.请简述彝族“打跳”的风格与分类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