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第七讲  

    

傣族是个历史悠久、跨界而居的民族。除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外,还分布在泰国、缅甸(250万)、越南(80余万)和老挝(18万)。

一、民族文化背景简述

人口分布:中国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弧形地带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临沧、耿马、孟连、元江、元阳、新平、金平、双江等30多个县。人口约103万(1990年)。

民族称谓:傣族的祖先最早见于汉文史志中的称谓众多:汉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为“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明时为“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后为“摆夷”。傣族自称为傣泐(水傣)、傣那(旱傣)、傣雅(花腰傣)和傣绷等,他称为比槎、阿萨姆等,20世纪50年代统一定名为傣族。

宗教信仰:傣族自古以来就信仰原始宗教多神崇拜,因此,只有的地方迄今仍然有祭祀寨神、家神、谷神等的民间祭祀习俗,也有不少地方崇拜万物有灵,并且此类活动均由祭司、巫师、师娘(俗称巫婆)主持。约在公元8-9世纪小乘佛教(傣语称“沙瓦卡”,约于公元8-9世纪由印度经缅甸、老挝等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亦称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入后,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宗教信仰,其对傣族人民的社会、文化、甚至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迄今为止,傣族的节日多与此种宗教活动相关,例如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语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其主要方言有傣仂(西双版纳方言)、傣那(德宏方言)、金平方言等几种;其文字有傣仂(西双版纳傣文)、傣那(德宏傣文)、金平傣文、绷文等四种,均属拼音文字(渊源于印度字母和巴利文)。

文学艺术:傣族有自己的天文历法和古籍,其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尤以诗歌、传说、故事和寓言最为著名,如叙事诗《兰嘎西贺》、《孔雀公主》等,此外还有赞哈、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舞,以及叙事歌、悲歌等歌舞艺术形式。

葬习俗:傣族的婚姻家庭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并实行一夫多妻制;广大民众中则实行以父系为主的一夫一妻制,并且通行招赘习俗。

衣食住行: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上面穿一件绯色或百色内衣,外面着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上衣有雪白、天蓝、水红、淡黄、浅绿等多种色彩。现在多用丝绸、乔其纱、的确凉等面料缝制而成。男子则喜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领短衬,夏着长裤,冷天披毛毯。多用白布和青布包头,也有的戴呢礼刷帽。总的看,傣族的服饰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20世纪50年代以前,傣族男子普遍有纹身的习俗;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好饮酒和酸辣食品,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傣族的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历史上交通不畅,现今交通便捷。

  

二、民间音乐赏析

傣族的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大类别。其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与乐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大类。从音乐形态上分析,各方言区的音乐特点各异,风格独特。 

(一)民间歌曲

傣族传统的民间歌曲在其音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按其类别,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以及情歌、劳动歌、叙事歌、儿歌、酒歌等,均为单声部织体

1.“喊嘛”(山歌)

即在田野、山林间唱的歌。由于语言等的不同,在傣族地区流传的山歌之称谓也有所不同。现仅以德宏傣族为例,德宏傣语将山歌总称为“喊嘛”。并且,各地的喊嘛常冠以地名以区别于其他地区,例如“喊嘛遮放”“喊嘛勐腊”等。傣族的山歌多由青年人即兴编唱,歌词往往富于诗意,多以赞美自然,歌唱丰收或爱情生活相关。旋律优美、抒情,喊嘛流行于芒市、潞西市、盈江、陇川、梁河以及瑞丽等地。在傣族民间,人习惯将前两地的山歌分为“喊嘛勒姐”即城子(城市)、“喊嘛勒勐”即坝子(农村)山歌两种。

音响1——《喊嘛 

喊嘛多为商、羽、宫调式;音域较窄(多在八度以内);旋律多以级进或小跳为主,偶尔用五度、小七度的大跳,并且常出现调式交替(羽-宫或宫-羽间的下五度转调)。

2.“喊秀”(叙事歌)

“喊秀”直译为“鹦鹉歌”(意译可为“绿色的歌”),较多用来吟唱民间的叙事(情)诗、祝词等。以下是一首由缅甸传入我国瑞丽江一带的“喊秀”。

音响2——《三只鹦鹉 

此类歌曲多为羽调式,节拍有3/8、6/8、9/8等,旋律富于歌唱性。

3生活风俗歌

傣族民间将生活风俗歌曲分为“喊海”(其中包括“喊海赛蔑”、“喊玎”、“喊别”等一系列歌曲)、酒宴歌、儿歌、催眠歌等。此以“喊海赛蔑”为例。

“喊海”是傣语的统称称谓,意为“哭泣的歌”(即悲调),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地区,此类歌曲通常由妇女哭唱。歌词多为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悲痛、悼念之情与赞颂之词。有时也用于女儿出嫁之时母女间的相互哭唱,籍以表达女儿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和离别亲人的悲哀心情。同时也表达母亲对女儿未来幸福的希冀、嘱咐等的话语(详见田联韬《傣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941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音响3——《悲调》 

此外,“喊玎”(玎琴歌)、“喊别”(口弦歌)都是人们在忧伤时吟唱的歌曲。旋律与民间歌舞“十二马调”相近,皆为商调式,并且主要流传于德宏州芒市一带。

(二)民间器乐

傣族的乐器均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据《后汉书》所载,早在“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明代以后,相关傣族先民“百夷”的记载更是随处可见。例如《云南通志·百夷传》就载说:“……百夷,作乐以手拍羊皮长鼓,而间以铜铙、铜鼓、拍板,其村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牌为乐……”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傣族先民的乐器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与普及。时至今日,傣族的民间器乐仍然较多。按其性质可分为吹奏、弹拨、弓弦打击4类,其中又以打击乐器最为丰富。

1.吹奏乐器

此类乐器较为常见的有“筚南叨”、“筚”、“筚东相”、“筚箫”、“拜筚”、“木叶”等。现重点介绍以下两种:

“筚南叨”——即葫芦丝(亦称葫芦箫),是一种在傣族地区流传最广的民间簧管乐器。通常在葫芦制成共鸣箱上插几只固定音高的筚管,其中的两只副为五度音管,不设音孔(一只主音为la或mi、一只为mi)只作为主管旋律的伴奏声部使用。增添了乐曲的情趣。其演奏音区、音域较窄、演奏技巧较为简单,但极为普及。

较小的一只称为筚鹿。

音响4——《竹林深处 

“筚”——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德宏傣族地区的民间吹管乐器。其音色圆润、柔和,略带鼻音。一般根据管径、管长的不同而调高不同。筚的吹奏方法有横吹(西双版纳州一带)、竖吹(孟连县一带)与斜吹(德宏州一带)几种。吹奏时可用指法、气息等控制并演奏出一些有特色的滑音、长颤音等。

此外,西双版纳的傣族中还流行一种音高相隔八度、并且能合奏的“筚姑”(统称-即对筚),较大的称为“筚灭”、较小的称为“筚鹿”,两只筚合奏时,由筚灭模仿赞哈的演唱,筚鹿则演奏筚的伴奏部分。两只筚合奏时,由筚灭模仿赞哈的演唱,筚鹿则演奏筚的伴奏部分。

2.弓弦乐器

历史上傣族弓弦乐器有三种:一是西玎,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又名“傣玎”)。主要用于赞哈调和山歌的伴奏,也可独奏或与筚合奏;二是“玎号哦”,主要流传在德宏(亦称牛角胡琴)。多用于喊嘛的伴奏或独奏,有时亦可与筚合奏;三是“多洛”,主要流行在思茅地区孟连县的勐马一带,多用于民间说唱音乐“莫干调”或民歌的伴奏,亦用于民间器乐小合奏。

总的看,这几种弓弦乐器均与汉族胡琴相似,但形制与演奏方法不同(详见田联韬《傣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970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三种乐器皆以五度定弦为主(亦有以四度定弦的)、器音量较小、音色纤细柔和。

3.弹拨乐器

傣族弹拨乐器总称为“玎”(其中又可以分为玎、玎列、玎胆、森等),主要流传于瑞丽、耿马、孟连、澜沧、金平等地。形制基本相同,此类琴身、琴箱皆用木制,琴面为薄木板,面上设有音孔,但琴体大小差别较大。傣族民间认为,玎是傣族古代先民用以纪念一位骁勇善战的统帅用他的玎的声音指挥象队战胜过来犯敌人的、特有的乐器。因而其在民间被赋予了极为深厚的民俗内涵并且得以世代相传。玎一般长约60-170公分、张弦3-4根不等(为四度或五度定弦)、音色清脆、的形制。

4.打击乐器

傣族打击乐器种类较多,风格独特,最为普及的有:象脚鼓、光拢、光邦、光边、芒锣、排芒、铜镲、马铃等。其中以象脚鼓最为著名。

象脚鼓傣语称“光”,因其外形体酷似象腿、象脚而得名。象脚鼓有长(约2公尺)、中(约1公尺)、小(约60公分)三种。长鼓多用于伴奏,并且以打鼓点击法变化丰富见长,中鼓一般为拳打,可二人对舞或与镲对舞,舞步稳重刚健;小鼓流传于西双版纳,跳时轻便灵活,踢腿斗脚,招式干脆。

 

(三)舞蹈音乐

傣族能歌善舞,因而其传统舞蹈可谓丰富多彩,流传于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地州及金平、元江、新平、耿马等30余市县。

依据傣族传统的分类,其民间歌舞包括“喊嘎喊黄”、“嘎光”两大种类。傣族的民间舞蹈最常用于其传统的民族节日“泼水节”或“赶摆”(宗教民俗集会)活动中。

 

1.“喊嘎喊黄”(歌舞类)

此类歌舞通常包括有“喊马西双”(十二马歌舞)、“喊伴光”(银鼓调)、“喊扎”(歌舞剧)等,其中以“依拉恢”(泼水节歌舞曲)最为著名。

依拉恢——是一种在西双版纳等地流传甚广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般在欢度傣历年(即泼水节)时唱跳。

依拉恢的旋律较多建立在mi、sol、la、do四音音列上,个别地区的依拉恢甚至建立在sol、la、do三音音列或la、do二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2.“嘎光” (乐舞类)

此类乐舞中较著名的有嘎光、象脚鼓舞、孔雀舞、白象舞、猴舞、“嘎朵”(马鹿舞)“嘎巴”(鱼舞)、“仿爬拉”(刀舞)、“仿整”(拳舞)、“仿黄”(棍舞)以及笠帽舞、花环舞、蝴蝶舞等。

嘎光——汉语意即“跳鼓”,它是一种用象脚鼓、芒锣、大镲等打击乐器伴奏的自娱性舞蹈,亦是傣族地区流传最广、使用最为频繁、且最为随意、自由的舞蹈形式之一。由于它不受地点、节日、以及形式的制约,因此无论傣族的男女老幼均格外情衷于这种舞蹈。近年来,人们把传统的嘎光动作规范化,有了统一动作和套路,如“新嘎光”、“嘎芒央”等舞蹈尤其受到傣族大众的欢迎。

似象脚的乐器起舞而得名。通常,象脚鼓舞以鼓点的丰富与否、打法是否多样作为衡量舞者优劣的标准。关于象脚鼓舞,在傣族民间还有几则传说。

 

(四)说唱音乐

傣族的说唱音乐品种较多,例如流行于孟连、澜沧、耿马等县傣族地区“窝甘调”(孟连)、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中的“赞哈调”以及敢姆亮、森等。其中以赞哈调”最为著名,因而其流传地域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传统作品有:《召树屯》、《娥并与桑洛》、《葫芦信》等。

 “赞哈”汉语译为“会唱歌的能人”,孟连一带被称为“窝甘”。赞哈是种一种半职业性的民间说唱艺人,同时也是一种民间说唱音乐形式。赞哈通常在泼水节、婚嫁生育、建造新房,特别是在赕佛仪式中做即兴的演唱。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赞哈被分为“哈赛筚”(即用筚伴奏的赞哈调)和“哈赛玎”(用西玎伴奏的赞哈调)两种。

音响5——“赞哈 

傣族说唱表演的时间、地点不限(但多在竹楼内坐唱)。演唱形式一般为一人演唱、一人伴奏。如邀请了两位或更多的歌手到场,则常出现赛歌的场面。有时亦可见到多位歌手轮流演唱的情况。伴奏乐器一般采用筚、西玎、玎列,其特点是曲调与语言结合非常紧密,演唱节奏较为平稳,音乐结构基本上是乐段变化反复。赞哈调由于其歌词的即兴性,所以乐句的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与唱腔声部通常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较多采用宫调式

赞哈均具有吟诵性、宣叙性的特点,因而其旋律较窄(多为一个八度);曲式多为自由变化反复的乐段结构;唱词的结构较自由,通常使用“召啊召”(即官员啊)、“听吧”等(近年已较少采用)作为(歌头)衬词。

(五)戏剧音乐

傣族的戏曲音乐(傣戏调)主要流传在德宏(称傣剧)、西双版纳(称赞哈剧)、保山以及缅甸北部的傣族聚居区一带。傣语称为“喊赞”(傣戏行腔)。傣剧是在傣族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品种。现已形成“喊朗”(女腔—包括通用腔、悲腔)、“喊混”(男腔—包括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和“杂腔”(来自各类民间音乐)等专用唱腔,并且已经形成傣剧与赞哈剧两大艺术流派傣剧唱腔以五声自然调式为基础,大多采用上下句体的乐段结构,并且音乐可多次变化反复。速度较为平缓;傣剧音乐因其所具有的吟咏特点因使得旋律起伏较小、音域较窄。

“傣剧的产生约有二百年的历史。其初始萌芽是德宏州盈江地区的民间歌舞剧《十二马》和《布屯哦牙屯哦》(译意为“男犁田女送饭”)。这两个小型的歌舞剧是在傣族民歌对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910年,盈江土司组织了第一个专业傣剧团,在傣族民间歌舞和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和滇剧的剧目、表演程式、服饰、道具、打击乐 等艺术形式,并改编、创演了新的傣剧剧目。”(转引自田联韬《傣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96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傣剧音乐原来只用小堂鼓、中堂鼓、锣、镲等等打击乐器伴奏,现在专业剧团中已使用民族管弦乐队(筚、玎、竹笛、二胡等)。较为著名的傣剧剧目有《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西双版纳赞哈剧的《呀算仰》(抓汉奸)以及改编、移植剧目《白蛇传》、《水浒传》、《三国演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三、宗教音乐赏析

傣族的宗教音乐包括南传小乘佛教音乐、原始信仰仪式音乐两种。可以说,宗教(尤其是南传小乘佛教)在其社会历史、民俗民性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南传小乘佛教音乐

亦称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佛教,约于7世纪中叶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也只是口耳相传。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逐步有了刻写的贝叶经文。云南的上座部佛教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个教派。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外,还有大量傣、布朗等民族的著述,内容包括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详见赵朴初:《中国宗教》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南传小乘佛教音乐即承袭于此种地方宗教中的音乐,其中,又以民俗活动“赕佛”中的音乐最具特色。

(二)原始信仰仪式音乐

直至20世纪50年代,傣族仍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神灵崇拜等的原始信仰极其仪式。这些仪式的主题一般均为傣族先民对天地山水、太阳、树木、村寨、农作物等原始信仰的范畴。诸如狩猎时的“祭猎神”、放水时的“祭水神”,栽秧与收割时的“贡祭物”,粮食进仓时的“叫谷魂”以及对村寨神(亦称“勐神”即社神)、地方神(勐神)的祭祀等等均属此类。祭勐神的仪式傣语称为“灵披勐”其目的就是为求其保护地方太平、五谷丰登而唱颂的音乐。

音响7——《念经调  

 

四.创编作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赏析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词曲作家杨非1954年随解放军文艺工作西南采风团到瑞丽采风时创作的。创造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流行于德宏芒市的城子山歌、蔗放山歌;二是来源于傣族小乘佛教中的《颂经调》(此类歌曲现在仍然广泛流传于傣族地区)。

此歌也是迄今为止改编得最为成功的、最受喜爱的傣族歌曲。

音响8——《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七讲掌握要点:

1.请对傣族的戏曲音乐(傣戏调)作一简单归纳。

2.试举一例傣族民间歌曲并加以简单描述。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