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第十二讲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跨而居的民族,绝大多数人从事牧业。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660余万)、乌孜别克斯坦(81万)、土库曼斯坦(48万)、吉尔吉斯斯坦(3.7万)、俄罗斯(63万)、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7万)等国。

哈萨克族与我国交往的历史可以乌孙曾与中原有着密切友好的往来。15世纪以来,哈萨克人逐步分布成为大、中、小三个玉兹(即血缘的部落联盟,亦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在此后一段历史时期,一部分哈萨克人及其居住区被沙俄吞并,一部分人留居我国,还有一部分哈萨克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一、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中国哈萨克族祖先是由许多聚居在新疆北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等山脉的远古民族、部落,经过长期交往、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以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公元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公元10——12世纪)、哈喇契丹(公元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

人口分布:中国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散居在甘肃(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等地区。现有人口1111768人(1990年)。

民族称谓: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20年代,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有学者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哈萨克”民间则认同“战士”或“白色天鹅”之解。

宗教信仰:哈萨克人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公元11世纪前后逐渐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等。

语言文字: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文学艺术: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尤为发达。其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民歌、谚语、格言等。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的诗歌(较为著名的诗歌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故事(较为著名的民间故事有《乌萨尔王子》、《聪明的鞋匠》等)、格言、谚语等。其中以“阿肯”(演唱者)弹唱最具特点。此外,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编织艺术、器物制作(包括金银、玉石、铁器、骨器、木器等)等也较为著名。

婚葬习俗: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衣食住行:哈萨克族传统的服饰牧均以牲畜的皮毛为原料。冬天,以羊皮大衣(不挂布面)御寒、妇女戴三叶帽。夏天,妇女多穿长花布连衣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此外,哈萨克族妇女通常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哈萨克族大部分饮食为肉和奶。奶制食品多种多样,较具代表性的有如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酪等;绝大多数哈萨克族牧民们居住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历史上以马代步,现今交通相对便捷。

 

二、民间音乐赏析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大类别。

 

(一)民间歌曲(“安”)

依照哈萨克族民间对音乐的分类,其音乐可分为“安”(泛指歌曲)、“魁”(泛指器乐曲)两大部分。 

在哈萨克人的传统观念中,“安”类歌曲本身还可分为“安”、“月令”、“吉尔”三个亚种类。

1.“安”

此处的“安”(二级分类)一般专指旋律较为宽广、优美,并且有固定曲名和唱词的歌曲。也就是说,哈萨克族通常依据民歌的唱词内容、演唱场合及社会功能将其更细分为“阔西安”(牧歌)、“巴拉克西安”(渔歌)、“安给西安”(狩猎歌)、“玛罕拜特安”(情歌)、“迪纳衣安”(宗教歌)等。

音响1——《汲汲河》 

“安”分为徒歌(独唱)与(冬布拉)弹唱两种,通常由“安奇”演唱。其中较著名的独唱歌曲有《黑云雀》、《阿勒空额尔》、《阿勒泰》、《页里麦》、《明亮的眼睛》等。

谱例1——《黑云雀》 

哈萨克族独唱歌曲多数都是有副歌的单二部曲式,并且有固定的歌词格式与音韵规律。

音响2——《我的花儿》 

例如“安”的歌词一般以四句为一段,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由11个音节组成的乐句(“11个音节组成的乐句往往要求每行末尾的两个、三个或四个音节全部押韵,从而使歌词格律十分严谨并易于上口。其次使用较平凡的还有7568音节等;哈萨克民歌的音韵规律有倍歌韵(即每四行中的一、二、四行押韵;双生韵’,即每四行中的一、二行押一韵,三、四行另押一韵;交叉韵,即一、三行押一韵,二、四行另押一韵。”(王曾婉:《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495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较多采用2/43/4拍子。冬布拉弹唱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有《红花》、《褐色的鹅》、《克孜勒比戴》冬布拉弹唱曲调大多接近语言,其节奏相对较复杂。

音响3——冬布拉弹唱《我金色的阿尔泰》 

2.“月令”

“月令”在哈萨克族语中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唱跳形式。其二为即兴填词、以对唱、独唱形式表现的民歌。例如“诞生歌”、“挽歌”、“谜语歌”、“谎言歌”等,其中又以第二种的对唱最为多见。

对唱(每两人为一组,一人主唱,一人伴唱或跟唱。其中以男、女对唱的形式为最普遍。)哈萨克族语称为“阿衣特斯”,分“苏列”(阿肯对唱,多以一人为一方或多寡因人而定)和“吐列”(群众对歌)两种。阿肯对唱,也称“阿肯对唱”,是哈萨克族民间一种古老的、以弹拨乐器冬布拉为伴奏的即兴弹唱形式。此类歌曲的结构缺乏规整,节奏较为复杂,常使用以3/8拍为主的混合节拍,曲调叙述性较强,例如《红花》。

谱例2——《红花》 

“阿肯”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收集、传承、提炼、加工、创作的民间艺人一般都具有卓越的即兴赋诗的能力,他们的唱者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哈萨克草原上最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人物。如今在哈萨克草原上,每年夏秋都要举行大小规模不同的“阿肯弹唱会”。届时,方圆数百里内的牧民都会骑马、架车赶来助兴。

3.“吉尔”(婚礼歌)

亦称“托依吉尔”,意即伴随婚礼全过程的婚仪式歌。其中包括《怨嫁歌》、《哭嫁歌》、《劝嫁歌》、《送嫁歌》、《挑面纱》、《加尔加尔等一系列歌曲。

谱例3——《加尔加尔》 

婚礼歌一般为新娘或新娘的男女朋友、父母或其他亲属即兴演唱。每句歌词多由7个音节组成,组歌由慢速、哀怨逐渐发展到欢快、热烈。旨在为婚礼营造某中氛欢快活跃的氛围。

音响4——《美丽的姑娘》 

 

(二)民间器乐(“魁”)

“魁”为哈萨克族器乐曲的统称。在民间,不同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称为“某某魁”例如由冬不拉演奏的乐曲称为“冬不拉魁”、用考姆兹演奏的乐曲则称为“考姆兹魁”,等等。

1.冬不拉及“冬不拉魁”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在哈萨克草原,它也是牧民最为喜爱的乐器之一。“冬不拉琴身木制,琴杆与音箱背板常用红柳或松木挖制而成。音箱呈梨形,背板有圆形、平形或尖形等几种。面板上方有圆形音孔,下置琴码,张两根丝弦,琴杆上设音品若干,可演奏两个半八度内的各种半音与和音,定弦分四度、五度两种。中音冬不拉定弦为:dg或da”(均参考、转引自王曾婉:《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50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现今的冬不拉已由原先的中音发展出了高、低等多种形制。

在哈萨克族民间,“冬不拉魁”(冬不拉乐曲)可以说难以计数,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紫色的走马》、《达因阔勒》、《四个旅行者》、《恰哈拜·恰拉甫》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乐曲是《紫色的走马》。创作曲目有《美丽的克朗河》、《初春》、《胜利前进》(均为集体合奏)等。“冬不拉魁”常常使用动机发展、主题展开、类似回旋等3种曲式结构。

谱例4——《紫色的走马》

2.库布孜及“库布孜魁”

传统形制的库布孜是哈萨克族惟一的拉弦乐器。琴身为木制,由琴杆(呈弯弓形)、弦轴(张两肠弦)、弓子及音箱(呈葫芦形。上半部蒙以薄木板,并且留有音孔,下半部蒙以驴皮)组成。演奏时,右手持弓,左手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外侧自内向外抵弦。

“改良后的库布孜琴杆为直形,上加指板,琴弓置于弦外并改设四根琴弦。现制作出高、中、低不同类型的库布孜,从而加宽了音域,并使它更加方便易学。音色纯净,常用来作为声乐曲的伴奏或独奏,但它只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常演奏以民歌作主题而改编的抒情性的乐曲。演奏时需将音箱置于两膝间,运弓方法与大提琴相同。”较为著名的曲目由《金羚羊》、《深渊》、《独腿天鹅》等。

3. 达布尔

高脚棰击膜鸣乐器。流行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属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乐器。据传,达布尔在古代有大、小两种不同的形制,主要用于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之中,用以鼓励士气。

达布尔通常为木制、呈上大下小圆桶状,上绘有哈萨克族传统的图案与文饰。达布尔通常按放于铁制三脚架上演奏。上口处一般蒙以马皮或鹿皮,直径口30厘、底20厘、高20厘米。棰木制,一般在尾端系有红绸条。立姿演奏,声音显得庄严、肃穆。

除此之外,哈萨克族较为著名的还有吹奏乐器“斯布孜额”(较为著名的曲目有《额尔齐斯河的波浪》、《猎人和熊》、《少女的忧怨》等。)、“斯尔乃依”(口弦)、“阿德尔那”(鹿笛,分为骨角制、铜制等。)、击乐器“达布勒”等。

 

(三)舞蹈音乐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音乐一般均以冬布拉伴奏为主,舞曲也较多来源于传统的器乐曲、民歌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曲目有《黑走马》、《劳动舞曲》,以及《圆月》、《甲尔甲尔》等。

历史以来,哈萨克族中的绝大部分均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得哈萨克人成为畜牧、捕猎的行家里手。他们英勇、剽悍,同时也善骑、友好。如此种种都在无形中造就了其传统音乐带有较强的游牧色彩与个性特征。

 

三、宗教音乐赏析

哈萨克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公元11世纪前后逐渐信仰伊斯兰教。如今,伊斯兰教已成为哈萨克人重要的精神信仰。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宗教音乐主要是(从维吾尔族地区传人的)伊斯兰教音乐,其中以“阿赞”(呼祷调)、“塔拉乌克”(劝封斋歌)、“加拉帕尚”(巴拉提调)、“加那札”(哀祷歌)、“雀克塔乌月伦”(哭丧歌)以及“其合尔”(宗教故事歌)等几类(参见王曾婉:《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511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四、创编作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赏析

此歌是著名作曲家王洛宾1939年收集、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

1939年,王洛宾在青海境内对一支迁徙而至的哈萨克族部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改编。其中就有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歌词部分的改编、翻译方面,王洛宾还参考了一则在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哈萨克族青年都达尔与俄罗斯族姑娘玛丽亚之间的爱情故事。

1963年后,此歌由李双江、哈米提(哈萨克族)等歌唱家们传唱后为,可谓家喻户晓,风靡国内。实际上,这也是迄今最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抒情歌曲作品之一。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实例赏析

1.创作背景介绍

2.民间音乐素材寻根

3.不同演唱、表演风格鉴赏

 

第十二讲掌握要点:

1.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主要特点。

2.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的两大类别。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