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外美术史

(中国部分)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代的美术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五讲 秦汉三国的雕塑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建立起皇权专利的中央集权帝国,历时不到15年,由于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政权崩溃,统治结束。

而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将从各诸侯国掠夺来的人力物力,穷奢极地耗费在庞大的宫殿及陵墓等建筑中,“蜀山兀(wu)、阿房出”。秦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既有破坏,又有吸收融合。

刘邦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西汉政权。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生产快速恢复发展。延至东汉政权,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也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化为灰烬。三国鼎立,战乱频频,至晋又复统一。

其间,文化艺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思想家王充、天文学家张衡、历史学家司马迁、班固;众多的文学家及五言诗与汉赋的兴盛,乐舞的多样化,都与当时实行开放的政策有关。

秦、汉、三国时代出现过规模巨大的美术活动,秦代阿房宫的建筑,骊山陵寝的经营,十二金人的铸造,兵马俑的史无前例,在当时劳民伤财,而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不灭的艺术创造。那些工匠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是可千秋。

     

秦汉两代的宫殿雕刻已随着建筑的毁圯而湮埋净尽,而从《阿房宫赋》、《两都赋》等篇章中可见一斑。《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可见秦都咸阳集中了各诸侯国的建筑风格,可谓千宫竟秀。汉代四百年中,对长安、洛阳两都的经营,长乐、未央二宫,上林苑、相梁台以及七十余座离宫的建筑,宫室、舆马、衣服、器物、饮食、玩好、极尽奢华。宫殿厅堂自然多有壁画、服饰器物,多有彩绘、雕饰。

秦代雕塑的特点,就是利用雕塑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遗存的瓦当,出土有浮雕着鹿、鸟、昆虫纹的圆瓦当、也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圆瓦当,夔凤纹大瓦当。皆以饰文华丽,风格清新而著称。

石刻在秦有悠久的传统,凤翔秦代陵园曾出土过石俑。秦昭王在咸阳兴建横桥,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镇水石牛。据晋王嘉《拾遗记》记载。秦代海外贡来的烈裔,能雕善画,“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另据《三辅黄图》记载,秦代加固扩建横桥时,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贲的石像;营建骊山陵园时,雕刻一对头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开启了一代在陵墓前雕造石兽、石狮或石辟邪之先河。

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u)以为金人十二”,即编钟架上人行铜立柱。

《汉书·五行志》、《西京赋》、《水经·河水注》及《三辅旧事》等文献记载,秦曾铸造12个“各重二十四万斤”的“金狄”,即12个身着“夷狄服”的大铜人,并已列在阿房宫前,铜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写的赞颂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颇有大国风仪。

仅以秦始皇陵陶兵马俑以及彩绘铜车马为例,足可秀出秦代艺术排山倒海的浩大气魄与卓越的造型能力。

秦兵马俑坑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到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而中断,不久王陵地上建筑即被焚毁。

新发现的四处兵马俑坑,均为规模巨大的土木结构建筑。一号坑总面积12600平方米,列置于其中的6000个兵马俑的战车,步卒相间排列成长方形军阵。2号坑的兵马俑以战车和骑、步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3号坑驷马漆绘的本质战车和执殳(shu)的仪仗,象征军阵的指挥部。4号坑未建完即被废弃。总计应有武士俑7000个,驷马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空前的数量,组合关系上的多样统一,形成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

陶俑群塑造了不同等级、兵种的秦代将士形象,包括指挥官、步兵、骑兵、车兵、弓弩手等。形体高大魁梧,平均身高约1.75米,指挥官身高达1.95米以上。人物形象塑造的着力点在面部与手足部分。其面相具有关中一带人的形象特征,多数表情刚毅、昂扬奋发,但也不乏集体无意识般的愚昧。细节表现确当,模制与捏制相结合,俑头、手、躯干都是分制,然后套合,烧制后再行彩绘。

陶马约于真马等大,用于骑兵的高1.72米,体长2.03米,剪鬃,马背上塑出鞍具。马头高扬,耳前倾,双目大睁,鼻孔翕张,表现出临战前的神态。

彩绘铜车马,为模型,为真车马的1/2大小,造型规整,装饰华丽,力求准确地再现实物的结构与出行的宏大气势,铜车马俑不仅是造型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秦代冶金技术、宫廷舆服、车制的宝贵资料。    

汉代的陵墓雕刻   

汉代陶俑的生动的面部表情,是古代雕塑艺术的一种可贵创造,在陶俑的制作中成为稳固的传统。其中原因之一是汉代后期的陶俑由模制发展为捏制。面部表情与体态动作都能巧妙配合。如汉陶舞女俑、说唱俑等等无不善良可爱神采飞扬。而动物陶雕依然,像陶马驹的活跃,陶马头的嘶鸣状态,陶吠犬的憨态可掬都生动别致,注重传神。

汉代墓室建筑均有雕塑,其画像石墓始于西汉晚期,盛于东汉中期。已发掘约90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湖北襄阳,陕北与晋西北。墓室的石构件上镌刻画像,或以高浮雕、圆雕、透雕出各种形象。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霍去病墓前一组石雕,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这个只活了23岁的抗击匈奴的名将,其墓为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兴平。现存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跃马、卧牛、伏虎、卧象、蟾、蛙、野猪、怪兽食羊、野人搏熊及二件鱼等共计16件,原散置于封土上,以象征霍曾征战过的祁连山的自然环境。

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米,肃立伟岸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将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象征性地歌颂了霍去病的战功。这一构思,使全组石雕有了灵魂,有了生机,有了主题。跃马正准备一跃而起,对着祁连山发出嘶鸣;卧虎,虎虎生气,大有气舌万里的气概。整组石雕手法浑朴、自然、生动,凝练到了极致,块面与线条无一处多余的语言,多数利用原石稍稍雕琢,形象即呼之欲出。那些形体浑朴雄强的动物,仿佛一支神手被点化了出来,它们显示了汉帝国蒸蒸日上阶段雄视天下的内在力量和时代精神。那是久违了的华夏艺术之魂。这些被赋于了生命的巨石,并施以浮雕与线刻,稍事斧凿,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表现出形体的主要特征,风格古朴稚拙,可为千古范型,这些未留名的工匠可同西方雕塑巨匠齐肩。

        

另外,杨家湾出土的陶俑,无影山、天迥山陶塑,满城及武威汉墓木雕,滇人青铜雕塑,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征。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