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外美术史

(中国部分)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第九讲  五代十国的美术

 

五代的画家、画院与绘画

五代,中国社会处在中古时期。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美术上表现出唐代的余绪。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发展代表着五代绘画的主要成就。

荆浩、关仝、董源山水

五代的山水画,说不上繁盛,但还是出现了几个较为出类拔萃的画家,其中荆浩与关仝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荆浩,唐末隐于山西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画史说他见太行深山古松劲健挺拔,感到惊异激动,画松万本始得其真。荆浩所画为“全景山水”,即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视野高远。米芾评他的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邺都青莲寺沙门曾经寄诗向荆浩乞画:“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笔墨浓。”而荆浩《答大愚诗》描绘所画:“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其传世之《匡庐图》,就是一件大山、大树,大气磅礴的既见其远势,又见其近质的典型作品。荆浩注重笔墨,继承了吴道子之笔与项容之墨,兼收二者之长。他的《笔法记》,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以及品评绘画的“神、妙、奇、巧”和笔有四势“筋、肉、骨、气”,奠定了中国画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文献。

  荆浩《匡庐图》

关仝的山水,师法荆浩,有所创造,称为“关家山水”,他的活动范围在秦岭、华山一带。笔下雄山大川,气势峭拔,巨石巗巗。他喜欢图绘秋山寒林,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似在“霸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传世。

北宋的李成、范宽也都与荆浩有着师承关系。

五代末北宋初,郭忠恕和王士元擅长描绘宫廷建筑,称为“界画”,后独立为专一画科。郭忠恕有《明皇避暑宫图》,现存《雪霁江行图》残存两只巨舟,桅杆高耸,显示出绘画工力之精。

这一时期,描绘边地生活的有名画家还有胡瓌(gui)、胡虔父子。胡瓌的《卓歇图》,生动表现了北方契丹地区的社会风情。

董源(?-962年),擅长水墨或淡着色山水,云水弥漫,风雨变化,作品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景色。《宣和画谱》说他的山水画“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此外,《龙宿郊民图》(原名应作《笼袖骄民图》画龙舟竞渡)、《平林霁色图》也传为董源之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画法以短线为皴,多用浑点,参以干笔破笔,如他的《夏山图》就以此种画法写出远山深秀,林木葱茏平沙浅汀的山光水色。

董源的学生巨然和尚学他的画法,并有所发展,以表现草木茂盛的江南山水著称后来二人齐名,均以“淡墨轻岚为一体”,世称“董巨”。《宣和画谱》记述巨然甚详,说他笔下的山水在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乱草之类,相与映发。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图》、《溪山图》,明润葱郁,富有爽气。

董源、巨然生活的时代跨越五代与北宋,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潇湘图》局部

西蜀画院

西蜀和江南地区,因少受战乱影响,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形成新的文化中心。词曲文学与绘画艺术得到发展。西蜀作为大后方,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成为历代避乱之地。唐末即有来自中原的画家,如吴道子的弟子卢棱迦等(还有赵公佑、范琼、陈皓、彭坚等)。其中较著名的有孙位、张南本、常粲、滕昌佑、刁光胤等等。他们或推动了西蜀人物画的兴盛,或促进了花鸟画的繁荣,对西蜀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画家赵德玄入蜀,带去历代画稿粉本百余本,广泛流传。

前蜀王建时,宫中尚无画院,但画事依然有专员为掌其事。受到蜀主重视的画家有宋艺、贯休、李升、支仲元等,少年黄筌也被重用。

中国官方画院自西蜀始,它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画家群体,其影响遍及海内。后蜀孟昶,创设“翰林图画院”,时在明德二年(935年)。并于院中设待诏、祗候等职。蜀主孟昶授黄筌为“画院待诏,权院事,赐紫金带。”

西蜀画院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因为绘画艺术的商品化,父子相传,具有中古手工业行业与作坊的特点。五代时期西蜀画家的作品受到社会普遍喜爱,江南商人入蜀购买杜子瓌、杜敬安父子的佛像罗汉,荆湖商人买阮惟德画的仕女,称为“川样美人”;黄筌父子的花鸟画,尤其受到画商的欢迎,且销路很好,称为“常卖”。

黄筌、黄居寀父子在五代有着突出的地位。“六鹤殿”的得名,就因为黄筌在孟昶宫中画出了六只仙鹤的生动姿态——戾天、惊露、啄苔、舞风、疏翎、顾步,而使得满殿生辉。传说他画野雉画活了,引来鹰鹘扑击不已。现存《珍禽图》是黄筌一幅画稿,以墨色为之,敷以淡彩,简洁而富有生命感。《山鹧棘鸟图》,是黄居寀的代表作,表现出幽寂无人的环境中鸟的自由世界,动态怡然,活泼生动。此外,较有名的画家还有赵忠义、李文才、蒲师训、高道兴、阮智海、阮惟德、黄居宝、高从遇、徐德昌、丘文播等。现存《文会图》即为丘文播所作,与北齐杨子华的《校书图》同趣。

南唐画院

南唐(937975年)画院的发展,已近五代晚期。中主李璟也在宫廷设立翰林图画院,吸引各地画家来到南唐。著名的画家有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董源、卫贤、高太冲、朱澄等。

曹仲玄的宗教画,别创细密风格,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吴道子的传统疏体,被认为江南第一。仕女画家周文矩,继承唐代周昉的风格,表现贵族女性生活状态具体又细致。现存的《宫中图卷》是其《唐宫春晓图卷》的摩本,描绘了宫女们的日常生活,及其精神情态。他还给南唐后主李煜画过多种肖像,现存《重屏会奕图》,就是李璟和他几个弟兄的肖像,南面挟策正坐者,即南唐中主李璟,其余为他的三个兄弟,四人各具神采,不失为一幅珍贵的历史肖像画。周文矩画人物衣纹,常作战笔,由后主李煜书法演变而来。李煜曾令周文矩画《南庄图》,“写尽山川气象,亭台景物,精思详备,殆为绝格。”

南唐人物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又名《挖耳图》),画一古代学者,勘校书籍间歇,稍事休息挖耳的瞬间情景——屏风前的几案上罗列着群书,勘书人来到茶几就座,有一侍者正在转过屏风送茶来。画家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可谓“曲尽形神”,人物脚趾的动作同挖耳的神情相互应,顿使画面意趣横生。此画现存南京大学,画面生动异常。1979年,我南下作艺术考察,曾仔细研读其原件与临本,原画后面附有历代名家与藏家的题跋,居然装成了一轴长卷,记载人们对画家与作品的普遍叹服与高度评价。王齐翰又善画猿獐,名闻遐迩。

  王齐翰《勘书图》局部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一件闪耀着艺术光华的杰作。顾于南唐中主李璟时任翰林待诏。后主李煜曾派他与周文矩、高太冲夜间窥探韩熙载,画家以目识心记,画就韩氏夜宴乐舞的情景。据《南唐书》载:韩熙载原是北方贵族,在京洛一带久负盛名,因避战乱来南唐,起初,并没受到重用,感到失望而沉郁。等到李煜想授他为相时,他却看到“世事日非”,为“避国家入相之命”,故以声色自乐来掩人耳目,以求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他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巾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据说李煜曾将此图拿给韩熙载看,希图他改变生活方式,不想“熙载视之安然”。《韩熙载夜宴图》第一段为主客一起听教坊司李嘉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画主人击鼓,当时名伎王屋山舞六么。第三段描绘宴终客散,韩与诸女伎调笑谈情……无论造型、用笔、设色、构图、立意,还是人物内心刻画,精神表现,在中国画史上都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瑰宝。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赵干,是画院的画学生,其《江行初雪图》,写水天浩淼,行旅在岸,渔人在水,捕鱼劳作,一片繁忙的景象,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花鸟画的两大流派

五代出现了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它一直延续到北宋。史称徐、黄异体。他们“前不藉师资,后无复继踪”。所谓“徐、黄异体”,是说黄筌花鸟画的风格趋向富贵,而徐熙的花鸟画的风格倾向野逸。关于黄筌,前面已经讲过。至于徐熙,虽出身“江南名门望族”,但一生为“江南布衣”敖视天下,拒绝进入官场,厌恶奢侈颓靡的生活与官场的腐败。擅长描绘江湖山花野卉、汀蓼水鸟、毛竹渊鱼。这些大雁、鸬鹚、白鹭、蒲、藻、鱼、虾,或丛艳,或折枝,或园蔬,或药草,直到北宋时期依然是徐熙绘画的标志,在图式方面,他创造了“装堂花”与“舗殿花”,以其浓郁的装饰意味被接受。另外,花卉画,有“没骨”一法,始于徐熙,成于其孙徐崇嗣,沈括曾说:“崇嗣画草芍药,自其破萼、散叶、蓓蕾、露蕊,以致离披格侧,皆写其花,始终盛衰如此,其他见崇嗣画花不一,皆不名没骨花也。”所谓“没骨”是说以墨或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以别于黄家的双钩填彩。

注:唐代郑虔著《胡本草记》称芍药一名没骨花。 

吴越绘画

史载吴越武肃王钱镠“善草书,称神品”还工画墨竹。钱镠成为吴越王,是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温即位时所封。吴越富庶,受钱王所召,有山东画家王道求、李群同时入吴越。二人都是很有功底的人物画家。值得一提的大画僧贯休曾经坐蒲团于杭州灵隐寺,因不堪为钱镠驱使,策杖离去。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十八罗汉图》,形象夸张,性情诡僪,富有个性,用笔遒劲,线条屈曲多变。

精于画牡丹的王耕,有《周处斩蛟图》传世的钟隐,以画羊闻名遐迩的罗塞翁,善于指墨画的蕴能等等,都一时活跃在吴越。 

后梁绘画

后梁统治的时间较其他朝稍长(907923年),画事继承唐代衣钵,著名画家较多。张图、跋异,都以画道释人物著称,于竞、赵喦、刘彦齐等亦有画名。赵喦善画人物,有《钟馗》、《小儿戏舞图》、《调马图》传世。其中《调马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深得曹霸、韩干笔法。

补充图片:

董源《潇湘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1

2

3

王齐翰《勘书图》: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