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戏剧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  宋宝珍 研究员

 

 

第十三讲   现代主义戏剧(下)

 

 

第五节 皮兰德娄的戏剧创作

 皮兰德娄(18671936)是意大利的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剧作家,也可以说他是现代主义戏剧的前驱之一。有人认为,他的剧作打破了现实主义的框架。

皮兰德娄家庭富有,受过良好教育。还在童年时代,他就写作了一部名为《野蛮人》的悲剧。他先后在意大利的罗马大学和德国的波恩大学学习。先是对诗歌发生兴趣,稍后从事小说创作,后来他把戏剧作为他的终生创作的主要体裁。

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由于两个家庭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伤痕;又由于妻子患精神病,皮兰德娄需要照料妻子,这使他的精神也陷于痛苦之中,多愁善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母亲去世,妻子病重,而儿子又在战争中被敌方俘获,这些,给皮兰德娄的生活带来严重的打击。可是,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沉沦,相反,却使他在生活实感中升华出瑰丽、怪诞的戏剧想象,创作出数十部剧作。他曾担任罗马剧院的艺术指导。由于他对戏剧的贡献,1929年,意大利科学院任命他为院士,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写作的长篇小说有《被抛弃的女人》、《已故的巴斯加尔》、《老人与青年》等,艺术论文有《幽默主义》和《艺术与科学》等。戏剧的作品,前期有《别人的权利》(1899)、《手法》(1910)、《西西里柠檬》(1910),《利奥莱》(1916)、《想一想,贾科米诺》(1916)等等。此期剧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仍然是传统的。中期作品是皮兰德娄的戏剧创作的辉煌时期,其代表作是《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1921)、《亨利四世》(1922)。其它有《赤裸者穿上衣服》(1922)、《各行其是》(1924)等。晚期剧作有《正如你希望的那样》(1930)、《寻找自我》(1932)、《当你成名的时候》(1933)、《被偷换的儿子》(1934),还有一部未完成的剧作《高山巨人》(1936)。其晚期剧作,仍然具有艺术的活力,继续他的戏剧的探索和实验。

这里,着重介绍他的代表作《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此剧问世,震撼了欧洲剧坛,成为世界性的不朽名著。

此剧有艺术上的独创之处:首先,他巧妙地利用了“戏中戏”的结构。一是以六个角色构成的戏,他们的矛盾冲突、悲欢离合、生死沉沦,形成此剧一条中心线索;一是导演、演员等同六个角色的线索,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但却使全剧有了另外一个视点,冷静而客观地观察,审视和思考着眼前展开的事件。以理性的视角探索、思考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其次,此剧虽然表现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但是,却没有采取后来的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的艺术手法,如它仍以令人关注的戏剧悬念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的传统手法,同时,更在于把剧作家的理性思考透过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皮兰德娄说:“这六个人物是我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他们已经过着一种独立的生活,我再没有能力否认他们的存在了。就是这样,正当我坚持要把他们从我心中驱赶出去的时候,他们这些从刊印他们的书页上奇迹般地出现的小说中的人物,好像完全脱离开叙述上的一切支持,继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选择一天中的某些时刻在我孤寂的书房里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会儿一个,一会儿另一个,一会儿两个在一起──来引诱我……我暂且被说服了。这种短暂的屈服足以使他们获得新的更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愈是强壮,给我的影响就愈大;我愈难摆脱他们,他们就愈容易对我产生诱惑力。”(1)此剧的形象创造是活生生的,不是单纯理性的产儿。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很快就轰动了欧洲,到1925年,就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皮兰德娄的剧作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戏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奥尼尔、布莱希特、田纳西·威廉斯等都曾从他的剧作中得到启示,他被誉为现代主义戏剧的一代宗师。此剧在罗马这个号称是戏剧都会的城市演出时,曾经引起轩然大波。据记载,演出时,著名的山谷剧院中几乎陷于一场骚乱之中,观众、评论家和演员相互对骂,直到发生武斗,吓得皮兰德娄从剧场逃走。尽管如此,对此剧的争论彻夜进行着,这却使得此剧盛名大震。四个月之后,该剧于米兰的曼佐尼剧院再次上演时,观众开始抱着十分冷静的态度去审视和领略它的美学创造了。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戏中有戏的故事:导演正在剧场排练皮兰德娄的一个戏《各尽其职》;突然,出现了六个幽灵般的人物。他们声称他们是被剧作家废弃的某个剧本中的人物,他们要求导演把他们的戏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再次演出,重新获得舞台生命。经过一番周折,导演和演员们,同意暂时把正在排练的戏停下来,听他们叙述他们的故事。

这六个角色,原来是一对离异的夫妻和四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母亲与父亲的秘书私通,便抛弃了同丈夫所生的儿子。母亲同秘书同居后又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不久,秘书死去。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生计艰难。大女儿被骗做了妓女。父亲只身一人,便常到妓院厮混,恰巧遇到了卖淫的“大女儿”,幸亏母亲赶到,才避免了乱伦的发生。这样,他们又重新聚合一起,但是却不能安定相处。大女儿对父亲不能原谅,极为不恭。大儿子对父亲同样不敬,对母亲也轻蔑无礼,对弟弟妹妹更是不放在眼里。这样一个拼凑起来的家庭是无法维持的,悲剧终于发生了:有一天,没有人抚爱的小妹妹掉进水池淹死,孤独的小儿子眼看着妹妹溺死,自己也开枪自杀。随着一声枪响,六个角色随之也在舞台上消失,他们已经演完了他们的故事。此刻,导演发现没有时间再排演他们的《各尽其职》了,只好请演员们回家,他十分懊悔耽误了自己的排演,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此剧表现了皮兰德娄对人以及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六个角色的故事所体现的生活是十分严酷的,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悲剧,其原因并不象传统的戏剧把它的本源仅仅引向社会,而是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一种不能相互认同、也始终不能解开的隔膜。正如父亲所说的:“事情就坏在这里!坏在说话上!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的内心世界!先生,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而听话的人照例又会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来加以理解,我们怎么能互相了解呢?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这代表着剧作家对人与人的处境的思考:人们是无法交流的,在皮兰德娄看来,这是人间最严酷而悲苦的事情,这个世界是荒诞的,非理性的。当然,他的看法带有悲观的色彩,但是,却以其独具的哲学眼光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某些侧面。 

 

第六节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

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不但是一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所创建的史诗戏剧,或者说是叙事体戏剧,被称为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1898210日,他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家境比较富裕。他曾说,我“不喜欢我这阶级的人,不爱发号施令,让人侍候,于是,我就脱离了我的阶级,走进了无产者的行列。”他在慕尼黑大学学的是医学和自然科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当过兵,对战争格外憎恶。战后,他继续在大学学习,并对艺术发生兴趣,他写诗、小品文、戏剧评论等,但对戏剧的兴趣更为浓厚。除创作了他最初的一批剧作外,并参加一些戏的导演工作。二十年代,他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并同德国共产党接近,但他始终没有加入共产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布莱希特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他的创作也走向一个高峰。“二战”后,他回到民主德国,其主要精力用于实践他的理论,创建了柏林剧团。1956810日于拍排戏时心脏病发作,814日逝世。

叙事体戏剧,起先是由欧文·皮斯卡托(18931963)提出的,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热衷于“宣传鼓动剧”,在戏剧艺术上更是锐意革新。他把戏剧同各种媒介结合起来,如电影、音乐等,他更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在舞台上使用机械装置。他的叙事剧意在摆脱现实主义的程式,及其种种约束;他希望叙事剧成为一种对社会政治论题的合理的报道,使观众可以检验其展现的内容。他以导演《好兵帅克》而著称。布莱希特曾同他合作,并承认受过皮氏的影响。他认为皮氏打破了戏剧的“几乎所有的传统”,他的创作方法改变了编剧、舞美和演员的工作。

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自有它更广泛的来源,一般认为,他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颇深;德国的启蒙戏剧理论如莱辛、歌德和狄德罗等,也给他以艺术启示。其戏剧体系的主要之点在于:

第一、布莱希特把戏剧分成两类:一种是所谓戏剧式的戏剧,也称作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一种是“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即所谓的史诗戏剧,叙事体戏剧。前者,是透过人物的动作来反映生活的;而后者则要求把叙述同动作相结合,史诗同戏剧相结合。

第二、他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和反映生活。在剧本创作上,反对“三一律”,不强调戏剧的情节,而是主张以更自由和舒展的结构,更宽广、更多向、更丰富展现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譬如,剧作可以是片断的组合,而不必有更紧密的连续。其间加入诗歌、舞蹈等,夹叙夹议,其美学追求在于消除舞台的幻觉,激起观众对生活的思考。

第三、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或称“间离方法”。有时,他

也用马克思的哲学术语“异化”,有时也用“陌生化”。他要求剧作家以其特有的洞察力观察生活,力求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蕴藏的不平常的内涵挖掘并表现出来,使人产生一种“陌生化”的震惊,从而对事物有所思考,从而去探究它的本源。这样,才能使戏剧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因此,斯泰恩说:“布莱希特的贡献在于在所有这一切里,预见到了演员所起的一种特殊作用,就用他来帮助消除传统的幻觉。使自己与自己正饰演的人物及自己正身处其间的情境保持‘一定距离’正是演员的责任所在,其目的就在于唤起观众思考性的、提问性的反应。”(2

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影响日益扩展,在欧美,在东方,均有了他的拥护者和实践家。因此,布莱希特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导演和剧作家之一。

布莱希特的剧作,有着自身的思想和艺术的价值,这些剧作都是他的戏剧理论的实践。他是一个把自己的理论同艺术实践(还包括导演)成功的结合起来的伟大的戏剧家。这正是布莱希特的杰出之处。

    他的早期剧作,即带有独特的实验色彩:《巴尔》(1918)、《夜半鼓声》(1920)、《城市丛林》(1923)、《人就是人》(1924)等,为他带来最初的戏剧声誉,并获得了德国最高文学奖-克莱斯特奖。

他的第一部剧作《巴尔》,就被认为是一部成熟之作。对社会的批判激情,以及那种特有的反讽方式,就带有现代主义的特色。他写了一个既愤世嫉俗,但又是十分放荡的“英雄”巴尔。他一天所做的,就是泡在酒吧里,玩弄女人,寻欢作乐。他使一个女子怀了孕,又把她抛弃了,结果这个女人自杀了。他还是一个同性恋者,后来竟然把这个恋人也杀害了。而最后,他自己也死了。显然,这是一个带有反讽式的形象,以此来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污秽、兽性和黑暗。此剧展现了布莱希特的戏剧天才,他那富有动作性的,以及具有诗意和驾驭方言和俚语的艺术的才能,为其赢得了成功。

1926年到1932年,是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走向成熟,并且是他实验自己的戏剧理论的时期。其剧作有:《三毛钱歌剧》(1928)、《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9)、《屠宰场的圣约翰娜》(1930)等。此外,就是布莱希特所倡导的“教育剧”,有《说是的人和说否的人》(1929)、《巴等教育剧》(1929)、《措施》(1930)、《例外与常规》(1930)等。这些剧短小,适合群众演出,是布莱希特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同工人运动结合的产儿。

而代表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的实验的第一个剧目是《三毛钱歌剧》。此剧是根据一部在伦敦底层社会流传,由约翰·盖伊创作的《叫花子歌剧》改编的。原著虽也有其政治目的;但在改编中却成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里写乞丐头子皮丘姆和窃贼头子麦克赫斯(人称刀子麦基)。麦克赫斯娶了皮丘姆的女儿波莉为妻。当他们举行婚礼时,刀子麦基就用偷来的豪华物品,把一个马厩装潢得富丽堂皇,同时,还把警察局长请来。这激怒了皮丘姆,接连两次举报麦基。第一次,麦基被警察局长的女儿放跑了,第二次,当麦基正在妓院时被抓个正着。可是,这次,更为讽刺的是,他不但没有受到审判,而且得到女王的大赦,竟然还得到一笔为数可观的年金。此剧,十分辛辣地揭穿社会制度的阴暗和腐败。正是在这部戏剧中,布莱希特第一次使麦基这个角色,既是剧中人,又是体现剧作家意见的双重人物,既后来我们说的可以出入剧情的“间离”角色。同时,他把戏剧内容分割为许多的断片,以带有电影蒙太奇的组合,展示生活的斑斓多彩及其复杂性。他在音乐、布景同剧情的配合上,更实验了“混而不合”,各自发挥的方法。

在他流亡国外的时期,是其史诗戏剧创作的旺盛阶段。其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19321934)、《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381947)、《四川好人》(19381940)、《高加索灰阑记》(19441945)等。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根据17世纪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的小说《女骗子和女流氓枯拉希》改编的。背景是16181648年的所谓“30年战争”。大胆妈妈,是一个随军商贩,名叫安娜·菲尔灵,她带着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靠着出卖日用杂货为生。但是,战争却夺走了她两个儿子的生命,女儿也死于战祸。而她依然做她的生意。她诅咒战争,是战争使她失去亲人,她又赞美战争,因为战争又似乎给她带来生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悖论的人物的命运中,布莱希特把问题提供给观众思考。显然,这部剧作的企图在于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关注,也可以说它是针对希特勒的战争企图而发的。

布莱希特对中国的戏曲有着特别的兴趣。《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都是根据中国的题材改编的。《四川好人》,是写三位神祗下凡寻找好人,发现了四川的一个好心肠的妓女沈黛,就把她视为希望。谁知,这个沈黛在那个丑恶的社会里,竟然变成一个愿行善而不得的好坏两个人。三位神祗的寻找好人的希望终归破灭。

 

第七节  萨特、加缪与存在主义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史无前例的,战争的伤痛和战后的冷战局面,所带来的是普遍的悲观失望和彷徨苦闷,于是存在主义哲学风行于欧洲,而存在主义戏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萨特(19051980),生于法国巴黎,青年时代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攻读哲学,获得学士学位。192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大中哲学教师资格考试,并与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夫娃相识,后来他们成为未曾履行结婚手续的终生伴侣。30年代初,他还到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深造,成为著名的现象学专家胡塞尔教授的门生,对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格尔的“个人存在”学说尤为崇拜,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存在主义理论对萨特影响颇深,从而形成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萨特即从事创作,他写的第一篇小说《恶心》,即体现着存在主义思想。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获,1941年获释后投身于法国地下抵抗运动。1942年,他创作的剧本《苍蝇》成为抵抗运动的宣言。法国历来有着以文学艺术作品传输作者哲学思想的传统,而萨特也是这样。战后,他办刊物,撰写哲学著作,参加进步的群众运动,也从事戏剧创作。由于萨特的文学成就,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却拒绝领奖。他声言不接受官方所给予的任何荣誉和奖励。

要了解萨特的戏剧,首先要了解他的存在主义的哲学要点。存在主义是非理性的。当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矛盾日益加深,日趋严重,随之产生的异化现象也日趋突出,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导致人的境遇的恶化。存在主义力图对这种人的异化作出哲学的阐释,同时,并提出消灭异化的主张。在这样一种认识下,萨特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其中心意思是,人首先存在,其后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创造自身。他认为应当强调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说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对自身命运的选择。萨特哲学的两个支撑点是:“自由选择”和“重在行动”。但他在不承认神仙上帝的同时,也否定任何的客观规律;在强调人的能动性的同时,又把人的主观意志作为存在的出发点,作为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本质。萨特看来,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不但有权在命运面前作出选择,而且人们只能以自身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显然,萨特的哲学仍然是主观意志论的。

存在主义戏剧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是萨特和加缪。作为一种现代主义的戏剧流派,它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戏剧内容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力图使戏剧对社会政治具有批判性;二是强调塑造特定情境下的典型人物,表现人在道德和生命的冲突中、在极端的情境下的自我选择,认为人物不断显示的性格,是戏剧当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三是遵循现实主义的戏剧结构原则,大部分戏剧情节比较生动、丰富,充满了尖锐的戏剧冲突。

萨特一生共创作了11部剧作。一般认为《苍蝇》和《密室》是他的存在主义戏剧的代表作。

《苍蝇》(1942)的题材取自古希腊的神话,写的是著名的王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的故事。但是,萨特独具创意,设计了一个奇特的情节:老王被害后,阿尔戈斯城上空,麇集着天神朱庇特点化了的并叫人能产生负罪心理的群蝇。俄瑞斯忒斯终于战胜朱庇特,把群蝇引走,使阿尔戈斯城恢复了自由。显然,此剧是隐喻着人民必将起来赶走法西斯。但是,最后俄瑞斯忒斯并没有被阿尔戈斯城的人民拥立为王,反而遭到人们的攻击,他只有离开阿尔戈斯城,而那群苍蝇也紧紧地跟随着他。

《密室》(1944)写在一个酷似地狱的房间内,禁闭着三个犯人,他们都是亡灵:虐杀儿童的罪犯埃司泰乐,因开小差而被枪毙的巴西记者加尔辛,还有一个女同性恋者伊奈司。他们都有着自私的本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另外两个人的利益。但是,结果三个人谁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伊奈司说:“咱们之中,每一个人对其他两个人都是刽子手。”而加尔辛说:“他人即地狱。”这成为该剧的主题,也成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名言。

    萨特的戏剧艺术是十分传统的,尽管他在剧中极力灌输其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但其创作是从生活出发的,即从生活中提炼情节并展开冲突,所以,他的大多数剧作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他说:“我们对于自己则仍然要求其真正的现实主义,因为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把情与理、现实和理想、心理与伦理之间的区别分辨清楚,是不可能的。”(3)如他的《死无葬身之地》(1946)和《恭顺的妓女》(1946)等就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剧作。

《死无葬身之地》是写“二战”期间,法国的地下抵抗运动同法国卖国主义的维希政府及其爪牙的斗争。但萨特却说:“这不是一个讲抵抗运动的剧本。我感兴趣的是,极限的情境以及这种情境中人的反应。”(4)此剧所设置的情境是:在一次激战中,游击队战败,有人被民团分子俘获。垂死挣扎的敌人,对俘虏的游击队员进行疯狂的审讯,死亡注定将要到来,他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而队长若望的出现,使被俘的游击队员们有了所谓“自由选择”的可能:要么供出队长的身份以求苟且偷生;要么不怕敌人采取任何残酷的手段,誓死保守秘密直到英勇献身。正是在这样一个“极端的情境”中,对死亡毫无准备的游击队员索比埃,对自己能否战胜拷打的痛苦而不屈服没有信心。但是,他终于在敌人的羞辱和酷刑中,走向自尊自强,以跳楼自尽的方式向敌人显示了不屈之志。为了不向敌人认输,女游击队员吕茜在遭受强暴之后痛苦地决定,让游击队队员昂利扼死年仅15岁的亲弟弟弗朗索瓦,因为她认定幼稚的弟弟必定招供,而与其让他将来屈辱的死,不如在他无能力进行自我选择时,替他选择一种有尊严的人生。吕茜作为被俘的人中唯一的女性,她所面临的选择更是非同寻常的。她在爱情、亲情中受到考验,特别是在遭到敌人的强暴后,她的内心的充满了痛苦和愤恨,敌人的残暴,没有使她屈服,反而更激发了她的斗志,她要向敌人证明,他们固然可以摧残她的肉体,却永远无法剥夺她的尊严。卡诺里遇事镇静,经验丰富,并对其他队员给予鼓励和慰藉,他事实上成为大家的核心。虽然游击队员们死在了敌人的枪下,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却从未屈服。

在全部剧情的进展中,存在主义的哲学为人物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所淹没,事实上,《死无葬身之地》成为一部讴歌正义的英雄悲剧。

萨特后来还创作了一些剧作:《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1)、《阿尔托纳的隐藏者》(1959)、《特洛亚妇女》(1965)等。

加缪(19131960)也是存在主义的戏剧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是荒谬,“荒诞”一词就出现在他的著作《西叙福斯的神话》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又是荒诞派戏剧的先行者。他也写小说,其中以《局外人》最为著名。他的剧作不多,主要代表作有三部:《卡利古拉》(1939)、《误会》(1944)、《正义者》(1949)。

《卡利古拉》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卡利古拉是古罗马的一个国王,他原本不是一个暴君,但由于他想以自己的权力,取得毫无任何限制的自由,要过怪诞的生活;于是便无恶不做,干尽了杀人越货、奸淫妇女的勾当。最后,他被推翻。此剧,在于写了一个具有自觉做恶思想的暴君,他认识到“人都得死,因而他们并不是幸福的”,在这种逻辑下,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他的“理想”在于使这个充满“谎话和自我欺骗”的世界能够清醒起来。于是,他向世人揭露世界的荒诞。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卡利古拉曾经一度征服了他的臣民,并在这种逻辑指使下做出一系列坏事。加缪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宣扬他的存在主义的自由和荒诞的哲学观念,因此,它是一出哲理剧。

 

 

------------------

注释:

(1)   转引自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三)》,第17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2)   自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三)》,第21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3)   《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第2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   转引自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三)》第11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

 练习题

一、      思考题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思想来源是什么?有哪些特征?

二、名词解释: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存在主义戏剧   《密室》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05-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