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戏剧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  宋宝珍 研究员

 

第十五讲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兴起的一个影响深远,也最能代表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戏剧流派。最早出现于法国,后来蔓延到欧洲和美洲。崛起于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衰落于70年代,但其影响所及,至今不绝如缕。

在荒诞派戏剧中,出现了“意义的缺失、关系的断裂、逻辑的混乱、常理的违背、语言的贬值”(1)等特点,因此,起初人们称之为“反戏剧”,也有人叫它“新戏剧”或“先锋戏剧”,直到1961年,英国的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在其著作《荒诞派戏剧》中,才为这种新兴的戏剧流派正式命名。

荒诞派的主要代表剧作家有:法国的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等。

 

第一节 荒诞派戏剧的发展 

荒诞派戏剧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文背景。首先必须回答,为什么会对世界产生荒诞感?加缪这样说:“一个能合理地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个熟悉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的幻觉和光明消失了,人便感到自己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赎救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关于失去家乡的记忆,同时又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的生活分离、演员与舞台布景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2

马丁·艾斯林对荒诞派戏剧的特征,曾经给予了比较准确的描述:“如果说一出好戏必须有结构巧妙的故事的话,那么这些戏剧却根本没有故事或情节可言;如果说一出好戏的标准是要事出有因且人物性格刻划必须细腻的话,那么这些戏则往往没有有性格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几乎全是些机械式的傀儡;如果说一出好戏必须有一个解释一切的主题,这个主题又被逐步引向高潮并最终获得解决的话,那么这些戏剧却往往没有开头又没有结尾;如果说一出好戏是给自然照镜子并以优雅而洞察入微的笔触来描绘时代的风尚习气的话;那么这些戏剧就往往象是梦和梦魇的反映;如果说一出好戏主要依赖于妙语横生和耐人寻味的对白的话,那么这些戏剧却往往是由互不相关的胡言乱语的对白构成的。”(3

1950511日,尤奈斯库创作的剧作《秃头歌女》在巴黎夜游人剧院上演,剧中,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一对老夫妻在絮絮叨叨,演出让法国观众目瞪口呆,他们感到受到愚弄,很多人离开剧场,演到最后只剩下3名观众。195315日,法国巴比伦剧院上演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开始时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疑惑,后来傲慢的巴黎人接受了它,并且以观看《等待戈多》为荣,于是这个戏创造了演出300多场的纪录,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人们对这种新的戏剧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这看起来显得突兀,实际上,《等待戈多》的演出成功,却是来源于一系列实验演出的“失败”。

《秃头歌女》的惨败并没有让尤奈斯库灰心,他于1952年又创作了《椅子》,但是不幸的是,他的戏再次遭受冷遇。而另一个创作风格与他类似的剧作家阿达莫夫,于19501951年间,创作的《大小手术》和《侵犯》两剧,也反应平平。但是,整个五、六十年代,荒诞派戏剧逐渐发展,法国产生了很多这样的戏剧:1953年,出现了阿达莫夫的《泰拉纳教授》和尤奈斯库的《新房客》,1954年出现了阿达莫夫的《乒乓》和尤奈斯库的《阿梅迪或如何脱身》,1955年,出现了尤奈斯库的《雅克或屈从》,1956年出现了热内的《阳台》和贝克特的《结局》。此后,起源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开始蔓延到英、美等国,1957年出现了英国剧作家品特的《房间》,1958年出现了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剧作家的阿尔比(1928  )的代表作《动物园的故事》,与其它的荒诞剧有所不同,它有一个大体讲的出的故事。流浪汉杰利,是一个放荡不羁,荒诞不经的人物,他的哲学信条是:人和动物一样,他生活的公寓就是动物园,这显然象征着世界的异化,“所有的一切都用栅栏互相隔绝”。

剧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彼德,生活在表面看来有理智、很和谐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他有妻子、女儿……似乎是美满的,但实际上却是在维持着自欺欺人的局面。于是他每天来到公园,占据他经常使用的长椅,把这里视为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领地。

杰利和彼德相遇了,彼德便千方百计地向他灌输他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哲学,同时,杰利却强迫彼德把自己深藏心底的家庭不悦说出来。但是彼德没有就范。于是,杰利就又抢占彼德的长椅,企图把彼德从这块“宁静”的领地赶走。在这样的交往中,他们用语言无法实现交流。眼看此计不成,杰利便又使出新的花招,同彼德决斗。但是,他把刀子扔给彼德,而向彼德手持的刀子上撞去。显然,他是想把一个不想杀人也不敢杀人的人变成杀人犯,使杀人者变成被杀者。两人终于在死亡时刻得到交流。

阿尔比的剧作还有:《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1)、《贝西·斯密斯之死》(1960)、《微妙的平衡》(1966,获普利策文学奖)等。

 

第二节 贝克特及其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爱尔兰人,但长期居住在法国,并曾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他是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主要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196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当年在巴黎上演时,曾在剧场里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但它是一部在世界广为流传的剧作,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

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的内容确实十分荒诞:两个流浪汉,一个叫弗拉季米尔(迪迪),一个叫爱斯特拉冈(戈戈)。他们坐在荒野的一棵枯树的旁边,等候着一个连他们都弄不清楚的叫“戈多”的人。他们等候着,为了消磨时光,他们做出一些反反复复脱靴子、穿靴子,脱帽、戴帽,玩上吊游戏、吃胡萝卜等无聊的举动,彼此无精打采地说着言不及意的话: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爱斯特拉冈:啊!(略停)你肯定是这儿吗?

弗拉季米尔:什么?

爱斯特拉冈:我们等的地方?

弗拉季米尔:他说在树的旁边。(他们望着树)你还看见别的树吗?

爱斯特拉冈:这是什么树?

弗拉季米尔:我不知道,一棵柳树。

爱斯特拉冈:树叶呢?

弗拉季米尔:准时棵枯树。

爱斯特拉冈:看不见垂枝。

弗拉季米尔:或许还不到季节。

爱斯特拉冈:看上去简直像灌木。

弗拉季米尔:像丛林。

爱斯特拉冈:像灌木。

弗拉季米尔:像——。你这话时什么意思?暗示咱们走错地方了?

爱斯特拉冈:他应该到这儿了。

弗拉季米尔:他并没说定他准来。

 

这一段对话,反映了很多不确定性——季节、时间、地点、等待对象等都是难以确定的,甚至戈多存在与否、他会不会来都是未知数。因此,等待成为一种无奈的无望的空洞的守候。当他们等得极为不耐烦时,传来了恐怖的喊声,波卓用鞭子抽打着幸运儿走过来,然而波卓不是戈多,幸运儿脖子上勒着绳子,在发表了一通莫名其妙的讲话后,他被波卓牵走了。这时,一个孩子来了,他来替戈多报信: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紧接着的第二幕,除了对话有些变化,基本上是重复第一幕。戏剧情节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无奈。他们所等待的戈多,不过是一个未知,一个虚无。正如艾斯林所说:《等待戈多》并不是讲一个故事,它只是探讨了静态的情境:“什么也没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真是太可怕了。”(3

    贝克特的剧作《结局》,写一对年老的夫妇,纳格和妮尔,他们似乎是在一次毁灭性的核大战中受了伤,都失去了双腿,整天坐在一只垃圾桶里,老境堪怜。但是,他的瞎了眼的儿子汉姆,也无法站立,坐着轮椅,而他的仆人克洛夫,也是个不太健全的人。这是战争之后仅存的四个人,而整个世界已经死去。舞台上展现的就是一个死寂的世界。但是,汉姆却对他的老父母极尽残酷虐待之能事,他眼看着母亲奄奄一息地行将死去,而父亲的体力也损耗殆尽,显然等待他的也是死亡。正如克洛夫所说:“一切都完了。这是终局。”

 

第三节  尤奈斯库及其戏剧           

 欧仁·尤奈斯库(19121994 ),生于罗马尼亚,后定居法国。他于1948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四十余部剧作。前期(19491957)多系独幕剧,代表作有:《秃头歌女》、《上课》、《椅子》等;后期写多幕剧较多:《不为钱的杀人者》、《犀牛》、《空中行人》、《国王死去》等。他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

《秃头歌女》被认为是第一部上演的荒诞剧,它的副标题是:“反戏剧”。他把他的戏剧叫做“反戏剧”、“滑稽戏剧”。他说:“在我看来,滑稽性的就是悲剧性的,而人的悲剧是嘲讽性的。对现代批判精神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完全严肃地对待,也不能完全轻率地对待它们。”(4)该戏在一个典型的英国式的房间内展开。先是史密斯夫妇进行了一场十分古怪的谈话。然后,马丁夫妇来临,他们所谈的依然是一些古里古怪的谈话,他们之间搞不清楚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在谈话中,他们竟然发现他们是从来未曾相识过的。而结尾,又由马丁夫妇说起了史密斯夫妇在戏剧开头时说过的台词,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重复。在这里,人是非人化的,而对话的内容也可以说是非人的,荒诞不经,陈词滥调,语无伦次,基本上是没有戏剧情节的。当然,在荒诞中对社会的混乱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椅子》是尤奈斯库早期剧作中最优秀的剧作。它写一对年过九十的老夫妇,老头儿觉得快要死了,有些重要的话要讲给亲戚朋友听,老妻鼓励他去做。于是,他们邀请了很多宾客来。在舞台上看到的是象征宾客的椅子在一个一个的增多,到最后连他们的立身之地也没有了。老夫妇一起跳海。场上只剩下一个代表老夫妇宣讲他们临终重要讲话的演说家,可是他又是一个只能呀呀乱叫的聋哑人。在尤奈斯库看来,人类用语言是不能沟通的,非但如此,而且语言就是悲剧。如《秃头歌女》就展示着语言的悲剧,他甚至认为语言是杀人的武器。在《椅子》中,就表现出语言是不能用于思想交流的,人类是隔膜的。

后期的剧作《犀牛》,是尤奈斯库根据他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也是他的剧作在世界上演出次数最多的一部。在一座小城中,居民中传染着犀牛的病毒,因此异化为犀牛。剧中的主人公贝朗热,他亲眼看着他的朋友雅克在他面前变成犀牛,连他爱恋的姑娘也变成丑陋的犀牛,他自己成为唯一没有被异化的人。贝朗热在面临着这种不可逆转的异化的潮流中,高喊着:“我不投降!”。同时,他还面临着那些已经或正在异化为犀牛的人群的攻击,他们信奉犀牛的真理。最后,贝朗热困在犀牛的重重包围中,但他仍然高喊着:“我永远要做人,我绝不投降”戏剧就此结束。在贝朗热看来,犀牛异化的狂热是一种迷信,一种宗教式的偏激,它象瘟疫一样流布。这种狂热会变成一种不可控制的残暴力量。此剧是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一种批判,也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品特及其戏剧 

哈洛·品特(1930 ),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是一个犹太裁缝的独生子。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家人曾经把他送到乡下避难,可是他还是目睹了战时的恐怖情形。18岁时他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因戏剧见解与众不同,很不适合学习环境,后来竟假托自己神经出了问题,离开了学校。1954年他加入剧团,做巡回演出,开始了戏剧生涯。1957年,应友人的邀请,他写出了剧本《房间》,同年,又完成了《舞会》(后来易名《生日舞会》)及《食物升降机》,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有大量戏剧作品问世。如《微痛》(1959)、《夜游》(1960)、《管理员》(1960)、《情人》(1962)、《回家》(1965)、《往日时光》(1971)、《无人地带》(1975)、《背叛》(1978)、《温室》(1980),以及电影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

在品特的戏剧中,人们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的剧中人似乎总是处在某种威胁之中,而威胁的来源又带有不确定和荒诞性。

《房间》,表现一个寒冷而黑暗的冬天,萝丝一面伺候丈夫吃东西,以面抱怨着外面世界的酷寒。虽然他们的房间有些阴冷,但是她还是庆幸有一个还算满意的居住房间,这让她觉得生活还不错。萝丝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害怕自己的房间被他人侵占。但是,第一个客人柯德先生来了,他是这里的房东,在闲聊中,他谈到自己曾经就住在这个房间里,而萝丝对此反感得近乎歇斯底里。柯德先生走后,他的丈夫伯特开着小货车出去,此时,一对年轻夫妇找上门来,声称要租房子,萝丝先是告诉他们这里没有空房,继而发现他们要租的7号房间正是自己现在居住的房间。这对夫妻走后,柯德先生来了,他告诉萝丝,住在地下室里的一位老人,一直等待着见萝丝。萝丝说她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也不愿见到陌生人。但是柯德先生却说,“假如你不见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假如你现在不见他,他只好在你丈夫在家时自己上来。” 萝丝被迫同意相见,走进他家的是一个盲眼的老黑人,他自称叫吕力,并说萝丝住的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他把萝丝叫成雪儿,并要带她回家,萝丝极力抗拒,但很快就屈服了。接着她的丈夫伯特回家了,他看着陌生人吕力,扑上来把他打翻在地,使他不能动弹(或许打死了)。萝丝面对这样的恐惧,突然抓瞎了自己的双眼,痛苦的呐喊:“看不见了,我看不见了!我看不见了!”对闯入者的清除,导致了新的悲剧。

《生日舞会》中的史坦利,作为一个孤独的房客,住在老太太梅格的家里,有一天,有两个神秘人物郭尔伯格和麦克肯恩来到这里,他们是来抓捕史坦利的。然而他们抓他的理由却莫名其妙,一会儿说他杀了自己的太太,一会儿又问他为什么不肯结婚,一会儿谴责他从婚礼上溜走,一会儿而又说他把人家肚子搞大了,还让他回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为梅格提到这一天是史坦利的生日,因此郭尔伯格同意召开一个生日舞会,他命令麦克肯恩把灯关上,于是一切勾当在黑暗中进行,史坦利的精神和肉体经受了严重的折磨。麦克肯恩用手电筒不时地照他的脸,把他的眼镜折断了,还毁坏了梅格送他的生日礼物。史坦利被这场集体狂欢搞得精神疲惫,变得只会傻笑,任人宰割。

郭尔伯格似乎是两人中的头目,但他自己也有莫名的恐慌,对自己和世界失去了信心。而麦克肯恩则嘟哝着,赶紧把事情办完,然后尽快走人。他们要把史坦利带到蒙迪那里去接受治疗。

 

郭尔伯格:我们将使你成为男子汉。

麦克肯恩:也成为女人。

郭尔伯格:你将调整方向。

麦克肯恩:你将会适应。

 

史坦利由戏剧开始时一个不修边幅的男人,到戏剧结尾时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被郭尔伯格和麦克肯恩强行带走。

《情人》中的一对夫妻,通过编织自己的性幻想,来表现对自己的现实角色的狐疑。戏剧一开始,丈夫理查和妻子莎拉在一个房间里等待客人来访,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来客竟是理查扮演的一个人,他叫麦克斯。一个送牛奶的人来了,闹了一场虚惊,事实上他并不时莎拉的情人。麦克斯的出现,似乎撩拨了莎拉的情欲,她似乎乐得扮演情妇的角色,穿起了高跟鞋和性感的服装。在他们参与的性游戏中,每个人都装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既是配偶,也是情人。理查似乎已开始厌倦这种性游戏,而莎拉却乐此不疲。

在品特的戏剧创作中,常常出现三种人物,一是受威胁者,二是威胁者,三是旁观者,但这三种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畸零人。品特深受贝克特戏剧的影响,却又显示了独特的风格。他以自己浓厚的个性色彩,在文艺评论界赢得了一个独特术语——“品特式”。20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注释

1)黄晋凯:《荒诞派戏剧·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月。

2)加缪:《西叙福斯的神话》,转引自:《荒诞派戏剧集》第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3)    转引自(英)阿诺德·欣奇利夫著、刘国彬译:《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第83页、9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4)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第2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年版。

-------------------------------

一、思考题

为什么说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充满了荒诞感?

二、名词解释

    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    《椅子》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05-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