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环球音乐采风(上)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
||
第一讲
序言(环球音乐文化鸟瞰)
一、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环球音乐文化
常言道: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交通与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当那些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五光十色的音乐文化缤纷而至时,人们茫然了:印度音乐深不可测、印尼音乐光怪陆离;非洲黑人音乐千奇百怪、伊斯兰音乐神秘莫测;欧洲音乐五花八门、拉丁美洲音乐扑朔迷离;而大洋洲音乐更是无人知晓。面对着这色彩斑斓而又具有各自深厚传统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人们开始感到自己音乐知识的贫乏,音乐审美经验的单一。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学家也已经意识到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音乐的审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加强对人类音乐文化间相互的交流和理解,音乐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环球音乐文化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我们身为东方民族,但长期以来却主要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单一的音乐教育,每个人或少或多有一点“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和感情,如果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能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走出这一误区,正确地、客观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欣慰。这也是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二、音乐文化风格区的划分
1、总体音乐风格的划分
环球音乐文化从其文化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以及音乐风格的特色的区别,可以大致划分为九大风格区: (一)
东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二)东南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三)南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四)
西亚及北非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五)黑人非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六)欧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七)北美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八)拉丁美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九)大洋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2、地区性音乐文化风格区的介绍
(1)亚洲地区的音乐文化风格区简介
A
东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东亚音乐文化风格区包括中国、日本、南北朝鲜以及蒙古等国。东亚音乐文化风格区以中国为中心,特别是从南北朝到唐朝,中国集亚洲诸民族音乐之大成,建立了自己庞大的音乐理论体系,在吸收借鉴和改外来乐器方面,亦与四邻民族频繁地进行交流。位于该地区的蒙古、越南、朝鲜等国,一方面具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佛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东亚各国间在音乐文化方面的诸多不同之处,也有共同的基础。仅以日本为例,虽然它与中国有着民族性的差异,但在音乐理论及乐器等方面,却几乎无一不以中国音乐文化为基础,而正是通过与中国长期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和不断的融合吸收,日本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这在东亚各国中最为突出。 东亚音乐文化的共同特征大致如下:
1、自由的节拍和节奏
东亚音乐中十分突出的是非均分律动的自由节奏,如中国戏曲中的散板,日本邦乐中的“追分样式”和蒙古音乐中的“长调”。即使在均分律动的有规律节奏中,其强弱交替、速度缓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如中国戏曲中的“撤”、“催”等。
2、五声性的旋律进行
在东亚各国,普遍存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即使在七声音阶的乐曲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五声性旋律进行。不强调导音的倾向。音乐中庸、平和。
3、渐变的音乐结构 从乐曲结构看,中国琴曲的“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中国戏曲的“散、慢、中、快、散”和日本音乐的“序、破、急”、以及“起、承、转、结”,都是渐变的曲式结构。
4、注重声音的变化,即声腔的变化。如在某音上进行音高、力度和音色的变化。
5、注重单音音乐,即单线条的旋律音乐。虽然也存在着一些多声乐曲,但是总的倾向是重视横向旋律的发展。 总之,东亚音乐自然、平和、清静、典雅,注重旋律美。 B、南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同东亚的中国相似,印度在历史上一直是南亚音乐文化的中心,尼泊尔、锡金、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均受印度音乐的影响。尤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历史上是一个国度,即印度国,实际上音乐文化的一脉相承。另外,斯里兰卡泰米尔族的音乐文化受南印度音乐的影响,作为南亚毗邻的阿富汗等国,也一直受到印度音乐文化的影响。 印度古典音乐的特点表现为精神的、默祷的、静悟的,并具有把人上升到经验的精神高度的巨大能力。正如印度人常说:“音乐是通向仙境的理想之路。”另外印度音乐还富于装饰性。很难相象,富于夸张的印度人,在他们的音乐里不使用装饰,正如印度古代名著《乐舞论》中所表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了珠宝。” 听S1-2曲:印度南北方古典音乐——印度提琴与印度笛《南北相会》片段
C、东南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据史料记载,古老的东南亚音乐文化最早源于柬埔寨的高棉人,后传播到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现以泰国音乐文化为中心。此外,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经马来西亚南下,与伊斯兰音乐文化相融合,推动了印尼民族音乐的发展,并使其成为这一音乐文化的中心(即以印尼和泰国为中心)。 东南亚一带的音乐中,旋律打击乐器的全奏音乐比较发达,演奏中广泛使用各种名称不同的旋律打击乐器,有“锣群文化”之称,在表演中,常常以造型为主的舞蹈音乐占较大的比重。由于大量使用旋律打击乐器,旋律中缺少力度的强烈变化和对比。 尽管东南亚各国在音乐文化上存在着共同性,在不同的国家也并非一概相同。以宗教而言,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信奉佛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则信奉伊斯兰教。除此之外,越南毗邻中国,深受中国音乐的影响;缅甸靠近印度,且一半属于南亚、受印度音乐影响较深;菲律宾作为殖民地,历史上则一直受西班牙、美国和基督教音乐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体现在东南亚各国音乐文化上的细微的差别可想而知。 D、西亚及北非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1、西亚音乐大致可以说是以阿拉伯音乐为主体。但阿拉伯音乐最初是在伊朗音乐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近代还长期受到土耳其音乐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西亚音乐文化至少是建筑在伊朗、阿拉伯、土耳其三大音乐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的。 2、还有一种看法,西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的划分应该以伊斯兰教文化的分布为依据,即认为:西亚广大地区中所使用的相同的音乐基础理论,乐器以及具有共同特点的音乐形式,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分布区域,所反映出的音乐文化特征完全相吻合。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中亚的伊斯兰教民族(包括前苏联的一部分)以及非洲北部的阿拉伯诸国,亦应该属于西亚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 (1)北非的伊斯兰教国家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人口一亿多,其中阿拉伯人占百分之七十左右。整个非洲属于闪米特——含闪米特语系的阿拉伯人占全洲百分之二十一,占世界阿拉伯人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六,主要分布在北非。 (2)由于北非在语言和文化上同中东的阿拉伯世界紧密相连,其音乐风格自然不属于真正的,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非洲音乐体系,而属于阿拉伯音乐体系。传统的非洲音乐是指除北非阿拉伯音乐体系和南非欧洲移民与有西方血统的非洲人培育起来的那些西方音乐的变体以外的音乐。 (3)西亚的阿拉伯音乐与北非的阿拉伯音乐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尽管阿拉伯地区跨越亚非两洲,尽管北非的阿拉伯音乐也有着自己的特征,但是,由于北部非洲的阿拉伯音乐与西亚地区伊斯兰教的国家的音乐风格总体上是一致的。
听S1-4曲:西亚地区的阿拉伯音乐(伊朗音乐)——纳伊笛独奏片段
(2)非洲地区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的介绍
A、非洲地区三大文化风格区:
非洲地区从地理上看:可以分为三大文化区 a、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区
900多万平方公里,1.3亿人 b、贝扎——安哈拉——索马里文化区 190万平方公里
5600万人 c、黑人文化区
2000万平方公里
4.5亿,
500个部落
前两个文化风格区,从面积来说,占到非洲大陆总面积的1/3。从人口来说,则不到非洲大陆总人口的1/3。由于非洲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风格区与西亚文化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往往把它的合起来讨论。贝扎——安哈拉——索马里文化风格区,既有努比亚走廊的农业文化(苏丹东北部)又有东非畜牧文化,在音乐上既有阿拉伯音乐的影响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然而它不能列为真正的非洲音乐风格之列。 B、黑人非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真正的非洲音乐文化,则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音乐文化。(其中南非的音乐文化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而成为一种混合音乐,不能包括在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黑人文化风格区的音乐文化。人们通常把非洲的这一部分作为“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或“热带非洲”。事实上,在这一片土地上居住的不全是黑人。今天在其南部的和东部非洲生活着550万欧洲白人(主要来自荷兰、英国、法国和葡萄牙)、100多万印度人(来自分治前的南亚次大陆)数万名中国人以及300万由欧洲人、马来人与当地居民混血而形成的混血人种(主要是开普有色人种)。尽管如此,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居住的基本上是黑人,从传统文化上讲这一地理称为“黑人文化区”比较恰当。所以在非洲部分里我们主要介绍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兼谈一点东非与南非的音乐文化特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比较明显的统一性是种族同质性。即他们都属于黑色人种,即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赤道人种),这是一个人种系谱,它在非洲分布着三个类型: (1)尼格罗人种:苏丹――西非、乍得以及中非和喀麦隆北部,苏丹西部;尼罗特――尼罗河上游地区、苏丹南部、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埃塞俄比亚、埃及部分地区;班图――非洲北纬4度以南的广大地区,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 (2)尼格利罗人种:俾格米(Bygmy--矮黑人)散居在中非的热带丛林(赤道雨林)地带。 (3)科伊桑人种:布须曼(Bushman)人、霍顿督人等(这是侮辱性的称呼),17世纪主要居住在今南非开普地区,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安卡拉南部,今天这个人种在开普地区已经不复存在。 C、黑人非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的音乐特点
种族的差异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在音乐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特点,概括起来可以将他们划分为几种特征明显的区域音乐文化。 一、
西非与中非的音乐文化(尼格罗人种),其主要特点是它们有着复杂的交错节奏,和旋律中的平行三度进行以及一唱众和的表演形式。 二、
东非与南非的音乐文化,其特点是他们的音乐已经具有比较稳定的调性和结构,并发展出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奏(唱)形式。 三、
西南非的科伊桑人和中非的俾格米人虽然过着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原始生活,但他们音乐中的多声演唱却十分引人注目,有精致的对位以及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式。 四、
马达加斯加人的音乐表现出明显的亚洲印尼——马来音乐特点,如木琴在非洲就十分盛行。 五、
另外,埃塞俄比亚的音乐文化则是表现出古代犹太音乐和阿拉伯音乐的特征。
总而言之,种族上的同质性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较明显的统一性,但种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极其复杂和含糊不清的。“非洲黑人音乐文化”指的是非洲黑人各个部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而不是黑人这一种族的文化。 听S1-6曲:东非埃塞俄比亚音乐(属于贝扎——安哈拉——索马里文化)片段
听S1-8曲:
黑非洲西南非地区的音乐(俾格米人的音乐)片段
![]()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