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环球音乐采风(上)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第二讲  序言(下)

 

3)拉丁美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A、关于拉丁美洲的概念

拉丁美洲是美洲大陆自美国以南所有地区的统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安德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哥伦布直到1506年5月死时,一直相信这一地方就是印度,1451年生于意大利,后居西班牙,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这些地区从16世纪初起便相继沦为属拉丁语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纪初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中行的语言仍属拉丁语族(18个国家行西班牙语、巴西通行葡萄牙语、巴拿马、特里尼达和多巴格哥通行英语,海地通行法语。)。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拉丁美洲。除了语言因素外,这一地区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也是由同一性和内在联系,因此,人们在论述这些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使用拉丁美洲之一概念。

在音乐上拉丁美洲各国同样具有同一性,即大陆性的较单一的音乐语言风格,鉴于这种音乐源自共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多以整体性研究的原则去论述之。拉丁美洲音乐文化是一个混合型文化,它是由印第安、欧洲和非洲文化因素,经过长期的同化、融合及演变而形成的。统称为“梅斯蒂索音乐”(mestizo)包括混血种人、特别是印第安和欧洲的混血人。

B、拉丁美洲音乐的共同特点

拉丁美洲音乐的共同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旋律方面:其旋律多建立在传统的大小调式基础之上,大调式多于小调式,偶见下行多利亚调式。常用平行大小调的转调,伴奏中主要运用主、属或下属和弦的功能和声。三、六度的平行二声部十分多见。旋律以拱形走向(级进的上下行)为重要特征。(这里主要体现出欧洲的因素)

2)  节奏方面:切分节奏较为常见(连续切分或弱起等);节拍交替频繁,如3/4、6/8、5/8拍的交替;节奏的纵向交错较多(旋律与伴奏的节奏不同或重拍错位等)。(这里主要体现出非洲的因素)

3)  音乐形式: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各国最主要的音乐体裁形式。如墨西哥的《松》(西班牙因素)、瓦班戈(印地安因素);秘鲁的瓦依诺(印地安和西班牙因素)、马里诺拉(黑人音乐因素);智力的库艾卡(综合因素)和阿根廷的探戈等。

4)  音乐性格:拉丁美洲音乐普遍表现出一种欢快、豪迈、豁达、开阔的乐观情绪和热烈的音乐气氛。(这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

5)  即兴性的演唱演奏特点:自由的反复、骤然间的休止;加花装饰,经常运用非音乐性的“喊叫”为表演者助威等。

C、拉丁美洲音乐的不同特点

虽然拉丁美洲音乐表现出以上这些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但也呈现出程度不同的非一致性特点。就拿非洲音乐对拉丁美洲音乐的影响来说,有着程度、源流和具体内容等的不同,如,墨西哥和智利的音乐中,非洲音乐的因素远不及古巴和巴西多;就源流而言,墨西哥音乐中北非音乐因素更加突出,如歌唱中抖动的颤音;而古巴和巴西则更多是受到西非音乐的影响,如错综复杂的节奏。同样是西非音乐的影响,常见的音型又各有不同,如古巴音乐中的“长短长短长”的五音列,||||| ;巴西的切分节奏型 |||等。

尽管在研究其文化背景时,我们从整体出发,用统一性的原则去看待拉丁美洲的音乐,但在具体的研究中,不可能不涉及到具体的地区,所以根据拉丁美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共同背景,一般将之在文化上划分为八个风格色彩区:

1.安德列斯群岛诸国

2.墨西哥、危地马拉

3.中美洲六国(洪都拉斯、巴拿马)

4.哥伦比亚、委内瑞拉

5.安第斯山国家: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力北部等

6.智利

7.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

8.巴西

 根据拉丁美洲音乐中音乐文化多种程度不同的融合现象,我们可以将这八大风格色彩区的音乐大致归纳为三大类:

1、以墨西哥音乐为代表的综合性的新大陆音乐

2、以秘鲁、玻利维亚的音乐为代表的印地安音乐文化

3、以巴西、古巴音乐为代表的非洲音乐文化

 

S1-10曲:墨西哥的马里阿契乐曲《黎明》片段

S1-11曲: 秘鲁音乐《飞驰的山鹰》

S1-12曲:巴西的桑巴音乐——《Que Pasa》


4)北美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A、北美洲民族音乐文化概述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人口4.22亿,大部分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以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种人,此外还有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人。通用英语、西班牙语,其次是法语、荷兰语、印第安语等。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北美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主要是由加拿大、美国以及丹麦所属的格陵兰岛等构成。这一地区的音乐表现出多元性。不同来源的居民,各自保存着他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其中,既有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的音乐,也有来自于欧洲居民后裔的音乐以及来自于非洲黑人后裔以及亚洲各地居民后裔的音乐。其中,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尤其具有代表性。

B、爱斯基摩人与印地安人音乐的特点

爱斯基摩人的音乐与他们的生活和宗教信仰有关。音乐中多使用无半音五声音阶。类似于中国的微调式和羽调式音阶。旋律进行音域较窄,多在5度音域之内,节奏节拍以2拍子占多数,鼓的伴奏节奏具有均等性,并且与舞蹈中的身体动作密切相关。

美国印第安人音乐表达了他们的经历、感受、理想、信念和生活乐趣等。并且典礼仪式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其音乐多采用无半音五声音阶,旋律进行中以大2度和小3度为基本音程。节拍节奏中,均分律动的歌曲或舞曲,强拍出现很有规律,节奏整齐有力,多为齐唱或一领众和,多用鼓伴奏,鼓点为一拍一击或两拍一击。非均分律动的作品大多数是独唱或对唱的民歌,旋律具有吟诵性特点,节奏不甚齐整,速度比较自由。节奏多前短后长的短长格节奏型。

 

S1-13曲:加拿大爱斯基摩人土著音乐片段

S1-14曲:美国印地安人土著音乐片段


5)欧洲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区

A、欧洲的概述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EUROPE),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土地面积为1066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约占全球总面积的7%,是世界上第四大洲,人口约为6亿8千万,如果不算近代移民、共有80多个民族(包括西欧、东欧各国和前苏联的欧洲部分,高加索地区除外)。

欧洲各民族是由许多族源并不相同的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分化或聚合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发展形成的。欧洲各民族基本上都是白种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欧罗巴人种一般分成南北两支,在这两支中还有一个过渡类型——中欧类型或阿尔卑斯类型.

B、欧洲民族的语言

欧洲主要有五大语系:印欧语系、2、乌拉尔语系3、高加索语系4、阿尔泰语系5、闪含语系。其中使用印欧语系的人口占90%以上,可分为三大语族:

1)斯拉夫语:主要由欧洲东部、东南部人使用

2)日耳曼语:主要由中欧、北欧和不列颠岛人使用(北支和中间类型)

3)罗曼语:主要由西欧、西南欧(西支)、罗马尼亚和摩尔瓦多(东支)人使用。  

此外,属于印欧语系的小语族还有:克尔特语、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

C、欧洲民族的文化共性

与世界上其它各大洲的民族相比,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共性可以说是最大的,这不仅仅是由于他们绝大部分都属于同一人种——欧罗巴人种。属于同一语系——印欧语系。还因为他们都属于起源于希腊的同一文明。现今欧洲各民族虽然在语言,文化上都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无不带有古希腊文明的烙印,显示着它们共同的文化源头。

现在西欧各民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就是罗马人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东欧一些民族使用的基里尔字母也是以古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欧洲各民族语言中的词汇,许多都是有古希腊语的词根演变而来的。古希腊哲学家开创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古希腊人在天文,数学。物理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以及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都对欧洲各民族有深远的影响。

D、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三大文化风格区域划分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应将欧洲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然而,欧洲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断地分化、聚合、相互影响。因此在文化上,尽管它有统一性,但同时也呈现出差异性。从芬兰一直到希腊,从南到北这一大片地带就具有各色各样的历史与发展的情况。立陶宛的农民对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居民的观点和歌曲会感到迷惑不解,(虽然双方都可能是罗马天主教);北部斯拉夫人对于他们南方斯拉夫堂兄弟的观点与音乐觉得莫名其妙(虽然两者都信东正教);

过去人们往往把欧洲按“纵向”划分为东欧和西欧来进行研究。目前有一种观点倾向于把欧洲按“横向”划分为南欧和北欧来进行研究。保罗·科拉尔——比利时音乐学家,钢琴家及指挥家(1891年6月生)等人探索出民间音乐中一支强有力的南部激流,从葡萄牙到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分布是由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农民的迁徙而产生。这支激流的特点是:不断地把许多短小的动机加以重新组合,像万花筒那样,同时在自由节奏中利用腔调性的装饰使旋律活跃而有生气——这就是直到今天地中海沿岸,巴尔干半岛以及中近东地区民间音乐特征的主要之点。至于北部欧洲的另一支民间音乐的急流,虽然它可能更为古老,但论据就没有那样明确;从冰岛一直延伸到亚洲北部有一种分音节的五声调式音阶或次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速度中等。这也许是北部急流。而按东西划分的欧洲可就提供不出一个纯粹的历史的原始图景。

不管是按东西划分,还是按南北划分,对欧洲民族音乐一刀切的方法都不能完整地概括欧洲各族人民的音乐文化。我们将结合人种语言的分布来进行研究。主要综合如下:

东南欧音乐文化风格区:主要使用斯拉夫语(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地区)

中北欧音乐文化风格区:主要使用日耳曼语(阿尔卑斯山与波罗地海沿岸地区)

西南欧音乐文化风格区:主要使用罗曼语(地中海沿岸地区)

 

S1-15曲:前南斯拉夫的音乐《Bela Rada》片段

S1-16曲:阿尔卑斯山的假声唱法—德国歌曲《在山峰的高处》片段

S1-17曲:瑞士假声唱法歌曲—《我想念我的瑞士》片段

S1-18曲:地中海沿岸的音乐—西班牙音乐《回忆》片段

S1-19曲:地中海沿岸的音乐—葡萄牙音乐《里斯本》片段


6)大洋洲音乐文化风格区

A、大洋洲概述

   狭义的大洋洲指包括波利尼西亚(Polynesia)、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和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三大岛群。广义的大洋洲除上述三岛群之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以及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陆地面积约897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6%,人口 26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土著居民主要是巴布亚人、澳大利亚人、塔斯马尼亚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等。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殖民者从欧洲涌向这里,大肆杀戮和迫害当地居民,使当地居民迅速减少。目前,土著居民约仅占总人数的20 %,欧洲人后裔约占70%以上。绝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语,三大岛群土著居民分别使用波利尼西亚语、美拉尼西亚语、密克罗尼西亚语。绝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数信奉天主教。

B、大洋洲音乐文化的特点

1)同一性

    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大都属于海洋民族。他们生活在海域包围着的岛屿上、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类似的音乐演奏场所,相似的乐器制作材料。所以其音乐的风格、样式以及乐器的形状都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大洋洲音乐整体上具有同一性。

    例如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声源,进行音乐表演就是整个大洋洲土著居民的共同特征,另外如以裸露身体的舞蹈动作,表现他们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感受、印象,他们的音乐都充满着自然美,原始宗教的冲动和激情。

2)多样性:

大洋洲各国、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多样性。如新西兰毛利人的音乐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音乐文化、澳大利亚土著人的音乐文化以及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的音乐文化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性。构成他们音乐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民族根基的不一,民族迁徙状态的不一,以及岛屿隔绝使之形成的文化特性。

第二、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比较大的火山岛和内陆地区,也有很多人过着和海完全没有关系的森林生活。

第三,殖民地,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欧洲的文化,除内地之外,使几乎所有地方的居民都信奉基督教。扰乱了当地的传统秩序。改变了社会中的氏族和村落间的力量关系。使各个岛屿的音乐和舞蹈,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S1-20曲:新西兰部落音乐片段

S1-21曲:巴布亚新几内亚部落音乐片段

S1-22曲:澳大利亚土著音乐片段

               

三、环球音乐文化鸟瞰之总结

总的来看亚洲地区有四个音乐文化风格区;非洲地区有三种音乐文化风格区;拉丁美洲有八个音乐文化风格区,主要特点是混合文化;北美洲有爱斯基摩人的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两大风格区;欧洲有三个音乐文化风格区,一个文化源头。五大洲的音乐自成体系,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融合。

环球音乐文化总的发展脉络:



怎样从整体上来把握环球音乐文化的特点呢?

1)文化上的总体趋向,抓主要线索。世界文化有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闪族——伊斯兰教和希腊——罗马。他们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在简化一点,前三个文化为东,后一个文化为西。即东西两大文化体系。

2)经常运用对比的方法与思考,可宏观比较也可以微观比较,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去考察,都将有十分有意义。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