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环球音乐采风(上)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第四讲  日本雅乐之“雅”

 

1、什么是雅乐?

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即指“六舞”,儒家奉之为乐舞所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音乐”。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礼作乐,歌颂本朝的功德,这种乐舞统称音乐。广义的音乐包括宫廷中不带或少带礼仪性质的燕乐。(宴乐)。唐代的太乐署兼管燕乐。随、唐燕乐乐曲流传到日本,即被称为“大唐雅乐”。大唐雅乐与在公元七、八世纪从朝鲜传入的“三韩乐”(朝鲜三国时代的音乐)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传入的音乐,经过日本化后,成为日本雅乐的主体。当然,日本雅乐还应该包括日本原有最古老的神乐、久米、东游等祭神乐种和日本王公贵族根据外来雅乐风格而创作的音乐。

 2、日本雅乐的简史

最早传入日本的外来音乐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百济、高句丽)的音乐,公元7世纪已有朝鲜人在日本传授伎乐。中国的唐乐则在8世纪初正式传到日本,它是一种宫廷伴宴的音乐(燕乐或宴乐),当时传到日本的曲目有100多首,既有器乐合奏、舞乐、也有咏唱,还有民间伴奏杂技、魔术等的散乐。与此同时,中国以儒教为基础的“礼乐思想”也传入日本,沉静、平稳、没有急剧变化的音乐受到喜爱,而动荡的、富于技巧的、多变化的音乐遭到排斥。

平安王朝时代(9—12世纪)是雅乐发展的鼎盛时期。雅乐分为左方乐和右方乐两大类。左方乐亦称唐乐,它包括中国乐、林邑乐和度罗乐;右方乐又称高丽乐,包括朝鲜乐和渤海乐。同时日本原有的和乐即神乐歌、大和歌、久米歌、东游等也进行了革新,如在这些音乐中有时使用外来乐器筚篥,有时在歌词中加进佛教的内容。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对前代传入的雅乐进行消化吸收,使其成为日本化。另外,作为雅乐中歌唱部分的几种声乐形式也已在此期间基本定形。首先是催马乐,它以日本传统歌曲配以外来乐器伴奏,音乐比较器乐化;其次是朗咏,即平安时代汉诗文的咏唱;第三是今样,即当今风格歌曲之总称,有民间与贵族两大系统,后来逐渐融合,其代表作是“越天乐今样”。雅乐在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和改革以及日本化之后,基本上保持着平安时代所形成的格局与风格,再没有大的发展和变化,其主要的乐曲一直传承至今。今天,在日本皇宫和一些寺院中仍然继续表演,被视为无形的国宝。

 3、雅乐使用的乐器

          雅乐的乐器使用情况根据左方乐与右方乐、管弦与舞乐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使用的大致情况:

                      左方乐                                                                  右方乐

            1、横笛(龙笛)                                                       1、高丽笛

            2、筚篥                                                                        2、筚篥

            3、笙                                                                            3、无

            4、琵琶(横抱)〖舞乐中不用〗                        4、琵琶〖很少用、在管弦中才用〗

            5、筝         〖舞乐中不用〗                                     5、筝  〖很少用、在管弦中才用〗

            6、太鼓〖舞乐中使用较大的鼓〗                         6、太鼓

            7、钲鼓〖舞乐中使用较大的鼓〗                         7、钲鼓

            8、羯鼓                                                                         8、三鼓

 4、雅乐的主要体裁

 1)、管弦

管弦是由雅乐管弦乐队合奏的纯器乐曲,这种体裁为仅用于左方乐。公元八世纪从中国传入的乐队规模较大,十世纪后根据日本人的喜好精简成为以上这种固定的编制。管弦的音乐速度缓慢,结构方整,通常采用比较单纯的音乐材料。乐曲发展无明显的高潮,给人以端庄典雅而又略显单调的感觉。管弦中最著名的乐曲是从中国传入的《越天乐》,多以平调演奏,故称《平调越天乐》,也有用其他调来演奏的,其名称也随之改为《××调越天乐》,乐调不同,旋律也略有不同。此曲虽然源于中国,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被日本音乐所同化。

       《平调越天乐》(见曲例2)的结构十分规整,其拍子为4/48小节为一段。有A.B.C三个不同的乐段,每段皆反复一次,依次奏完后,再分别奏两次AB,最后是8小节的Coda。其结构可图示为:A - A'- B - B'- C - C - A' - A' - B - B  - Coda。乐曲开始时以龙笛领奏,不断加入其他乐器,其中筚篥演奏主旋律,龙笛所奏的旋律有较多的装饰音,笙则交替持续演奏几个色彩性和弦,起衬托作用;结束时采用被称作“残乐”的方式渐次撤去所有乐器,仅余筝轻奏乐曲的主音结束全曲。

2)、舞乐

          以音乐和舞蹈表演相结合的雅乐称作舞乐。这是一种典型的宫廷舞,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华贵的服装,动作凝重而舒缓。有文舞、武舞、走舞、和童舞四种类型。左方乐舞被称为唐舞,右方舞乐被称为高丽舞。左方舞乐以上述三种管乐器奏旋律。弦乐器原则上不用,鼓与管弦中的相同,并且使用略大一些的太鼓与钲鼓;右方舞乐不用笙,并且以较小的高丽笛取代龙笛,以三鼓取代羯鼓。虽然左右方舞乐的乐队在编制上有所不同,但是,乐器在合奏中所担负的功能是一致的。其音乐风格与管弦大同小异。由于舞乐多数有一定的情节,所以伴奏的音乐在结构上有较为明显的划分:登场音乐为“序”,中心部分为“破”,退场时奏“乱声”。速度由慢渐快,多数舞乐使用4/4拍子,但是,少数日本民间舞乐则使用5/4拍子。

          左方舞乐的代表性曲目是“兰陵王”,该五也称“陵王”或“龙王”。据说中国南北朝时代齐国的武将兰陵王长恭与周朝作战时曾指挥戴龙首帽和假面具的士兵,该舞即取材于此,象征破敌。它是一个人的走舞。舞者登场的音乐叫“乱序”由龙笛,太鼓和羯鼓演奏,旋律由数支龙笛采用一领众随这种“追吹”的吹奏方式,“乱序”结束时一支龙笛独奏“止手”:然后是由三件管乐器合奏“沙坨调音取”这首短效的间奏;接着是中心部分“破”,它的演奏速度由慢渐快;它结束后奏“安摩乱声”,舞者随乐退场。

          右方舞乐的代表曲目叫《纳曾利》,它常常作为答舞接着《兰陵王》之后表演。

 3)、雅乐中的声乐形式

    催马乐

催马乐在平安王朝时代初期已经存在,其基础是马夫调,即当时各国缴纳年贡时,马夫所唱的歌;后发展成为一种歌曲形式。

音乐特点:旋律和节奏富于器乐化;歌词各音节的拖腔,多用"""" 装饰性音型。催马乐的器乐化性格,也来自它的伴奏乐器的效果。其使用的乐器,为左方  乐中的管乐器(龙笛·筚篥、笙)、弦乐器(筝,琵琶)和作为打击乐器的芴拍子。演奏各种 乐器的人数是:管乐器各二人,弦乐器各一人。此外,有领唱者(首席歌唱者,手持 芴拍子,一边击拍,一边指挥全体演唱人员)一人和伴唱者(齐唱团)八人担任演唱。

           表演方式:任何曲子都以领唱者的独唱为开端,这一部分没有伴奏,使用自由的散板节奏。此后,即转为齐唱与合奏。齐唱开始的地方,叫作"付所",其后,节拍便明确起来。另外,表演催马乐时,笙不奏和音而采取被称为,"一本吹"的旋律奏法。催马乐以领唱者独唱开始,后转为齐唱与合奏的这种表演方式与器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相似。

           此外雅乐中的声乐形式还有朗咏(日本平安时代汉语诗文的咏唱)、披讲(和歌的朗咏在宫廷例行聚会上表演)和今样(相对于日本平安时代古风歌曲而言的现代风格歌曲)

5、雅乐的“雅”

雅乐的“雅”实际上代表了整个日本邦乐的精神境界,这在一定的意义上十分类似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归纳起来有“和、敬、清、寂”四个范畴。日本邦乐同样追求这种感官的美与精神的美相融合的境界。

A、“和”指“调和、平和”等,即与自然保持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谐和关系,这也正是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日本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所以其音乐表现出平和、中庸、自然的特点。音乐不重对立的矛盾冲突,很少戏剧冲突。

B、“敬”就是“礼”,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他们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日本音乐中规矩的表演,一板一眼的程式化套路正是“敬”的表象,具有一种强烈的伦理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C、“清”则是“清洁”,指“心的清洁”,纯净的音乐可以洗涤、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其音乐中音阶结构简洁,多为5声音阶,旋律质朴、少装饰,多使用单一的音色,非和声性的音乐;

D、“寂”意“寂静”,它包含着清寂、暗淡、和简朴等涵义,与禅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日本音乐总给人以“静”的感觉,以“静心”来“净心”。音乐速度大多比较慢,散板节奏多,即使是有律动的节奏,也比较简朴;

S41曲:雅乐管弦《平调越天乐》片段

S42曲:雅乐乐舞《兰陵王》片段

S43曲:雅乐声乐《平调越天乐》

S44曲:催马乐片段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