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环球音乐采风(上)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
||
第十一讲
“锣群文化”之美——印度尼西亚音乐佳美兰(下)
5、佳美兰的音阶、调式
佳美兰有两种固定的音阶调式体系,这就是斯连德罗音阶体系和培罗格音阶体系。 (一)斯连德罗音阶 斯连德罗音阶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五声音阶,一个八度内包含2个较大、3个较小的音级单位,3个较小音程相当于平均律的大二度,2个较大音程相当于平均律小三度。许多音乐学家曾经对此音阶进行过测试,最接近的结果如下: 测音的结果:
263 223
253 236 225(音分) 相当于:
la do
re mi
sol(la) 斯连德罗音阶和培罗格音阶各有3种“帕台特”(Patet)。帕台特是一种特殊的音阶调式概念,它不仅有调式主音和骨干音,还有特定的音域、旋律型、终止式以及相应的表情表意内容,并且表演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在这一点上它与印度的拉格有相似之处。 这三种帕台特分别称做涅姆(nem)、桑加(sanga)和曼尤拉(manyura)。帕台特涅姆宜于表现幸福的情感,多在晚9时至午夜12时演奏。帕台特桑加适合表现愤怒的情绪,演奏时间多在午夜12时至凌晨3时。帕台特曼尤拉则适宜表现悲哀,多在凌晨3时至正午12时演奏。 (二)培罗格(音阶及帕台特) 培罗格音阶是一种七声音阶,它的一个八度是由7个音构成的。如下: 测音的结果:
167 245
125 146
252 165
100 相当于: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此音阶虽然有七声,但它们只构成3种五声性的帕台特音阶,五音以外多余的两音只是偶然作为装饰音或经过音在乐曲中出现。调式音阶中以相隔四(五)度的两音为中心,以1级音的下二度音为其第3个骨干音。 培罗格音阶的帕台特里玛(Lima)由do、mi、fa、la、si(do)5个音构成,多在晚9时至午夜2时演奏。其音阶结构与日本都节音阶相近.帕台特涅姆由下面do、mi、fa、sol、si
(do)5个音构成,多在午夜12时至凌晨3时演奏,其音程结构与日本琉球音阶相近。帕台特巴兰则由以下do、re、fa、sol、si
(do)5个音构成,多在凌晨3时至中午12时演奏。 6、佳美兰的音乐特点
(一)复音层叠 由于佳美兰音乐由不同功能的乐器组演奏的音乐构成,所以它的音乐具有复音层叠的特征。它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层次: ①
核心旋律层次; ②
句逗标示层次; ③
乐节划分层次; ④
装饰、润色层次; ⑤
对比旋律层次; ⑥
节奏层次。 (二)句逗结构 用不同的乐器来标示句逗,划分乐节,这是佳美兰音乐的独特之处,它既是佳美兰曲式结构基本规律,也是佳美兰乐队编配的主要特点。佳美兰有许多句逗结构,不同的句逗结构,产生不同的音响层次和相互独立的旋律线条,音响错落有致。 (三)循环曲式 佳美兰音乐的曲式结构具有循环性特点,以段落为单位进行反复,大吊锣的声音每出现一次,就标志着一次循环的结束和下一轮循一环的开始。这种曲式结构与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有联系。 佳美兰音乐通常采用2倍数的节拍,十分方整规则,以8拍、16拍、32拍直至256拍为一段,称做同甘(Gongan)。 7、佳美兰的精神内涵以及社会功用
在东南亚各地,最重要的典礼仪式和戏剧表演,一般都有由锣、鼓组成的某种乐队相伴随。这种乐队是特权的工具和媒介,是最富有礼仪性力量的乐队。有威信的铜锣制作师傅常常担任类似教士的角色。印度尼西亚王朝历代国王和王子都养有自己的乐队,
以供王室享乐之用。但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乐队都是宫廷权力的象征。铜锣乐队及其音乐成为自然力的隐喻,成为控制和支配自然力的工具和手段。这种隐喻同由印度传入的女性力量的隐喻“萨克蒂”相融合,(按印度湿婆教的传统,女性的自然力被称为“萨克蒂”,她被看作一个男神的妻子。在现代印度尼西亚,萨克蒂通常被译作“力量”,但是按语源学,这个词应该解释为男性与女性的相反相成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力量。)赋予佳美兰乐队以一种特殊的意味,把它同权力、同国王与王子的地位联系起来。 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民间节日中,演奏佳美兰之前,乐师和观众要十分虔诚地给乐器进香、献花。一些佳美兰音乐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有的被认为可以呼风唤雨,有的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心灵感应力,可以使人产生迷狂的情绪。统治阶级则以收藏大量珍贵华丽的佳美兰乐器,供养大批乐师为荣,他们以佳美兰作为出行时的仪仗,或在典礼仪式上通过大型乐队的演奏显示他们的威严和权力。 在印度尼西亚,佳美兰的产生、发展以及日常演出活动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佳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每逢节假日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演奏佳美兰。在村落,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演奏佳美兰乐器,并且随时可以参与到佳美兰的演奏中去,演奏活动实际是整个村庄居民的社交聚会。 另外,佳美兰与皮影戏和舞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皮影戏在印度尼西亚十分流行,佳美兰则是它必不可少的伴奏。皮影戏内容取材自印度史诗《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印度尼西亚民间传说《潘吉演义》。佳美兰乐队伴奏的乐曲结构比较自由,其长短完全取决于剧情的需要。 印度尼西亚人民酷爱舞蹈艺术,中爪哇地区尤以古典舞闻名,其伴奏也采用佳美兰乐队以及音乐。
另外,印度尼西亚的克恰克(kecak)舞蹈与合唱也十分精彩。克恰克起源于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驱魔仪式,由一百至二百人不等赤裸上身的男子围成圆圈,圆圈中心点燃着一堆火光明亮的篝火,他们用节奏性很强的呼喊声为驱魔舞蹈伴唱。这种合唱形式还经常与表现《罗摩衍那》故事的舞剧结合起来,配上佳美兰乐队,成为一种综合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由于合唱中不断呼喊“恰克”(tjak)一词,所以被称为“克恰克”。参加这种表演的男人一般分为5组,其中一组以固定的节拍重复保持“朋、朋……”(Pung
Pung)的吼叫声,另外4组则以各自不同的节奏型,运用声部镶嵌重合的技术呼喊“恰克、恰克”,从而构成一种连绵不绝、神秘而气势磅礴的节奏化的声音,极富感染力。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