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环球音乐采风(上)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
||
第九讲
东南亚音乐文化的魅力(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音乐掠影)
(1)柬埔寨
柬埔寨(Cambodia)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东部,周边与泰国、老挝、越南接壤,其音乐与这些国家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柬埔寨以拥有各种各样的乐器而闻名(如铜鼓),甚至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就发展了相当复杂的音乐文化。随后从公元1世纪前后开始,又吸收了印度文化的许多方面,如竹键琴和口弦。9世纪初,在贾亚瓦曼二世(公元802-850在位)领导下,柬埔寨重新统一,开始了“吴哥”时代(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为古高棉王朝之首府,以古文化“吴哥窟”著称于世),高棉文化的基础就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从9世纪吴哥城的建设到12世纪末吴哥窟的建设,伴随着高棉王朝的国势日盛,以吴哥为中心的高棉文化繁荣兴盛起来。高棉音乐文化(利用印度文化为根基)在本时期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从产生于当时的许多寺庙建筑上的浮雕可以窥见吴哥时代高棉文化的灿烂光辉。 在贾亚瓦曼七世统治时期,高棉王国在国内外国势趋于鼎盛,当时实际上整个印度支那半岛都在它的控制之下;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十余座寺庙在吴哥矗立起来。大约13世纪末,由于泰国和越南的频繁入侵,高棉王国开始衰落。大约有九万多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他[她]们是音乐文化的支柱)被掳往泰国,在泰国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Ayuthaya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15世纪中叶吴哥时代的结束直到19世纪中叶,柬埔寨一直处于泰国和越南的压迫之下,16世纪以后又遭到欧洲列强的干预,终于19
世纪末在法国的统治下度过了约50
个年头。在泰国宫廷发展起来的音乐和舞蹈回流输入柬埔寨,在1975年革命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对柬埔寨的艺术音乐和传统表演艺术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和泰国、老挝的音乐一样,柬埔寨音乐也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舞蹈、戏剧联系在一起的,而并非表演艺术中一个独立的成分;它和平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相结合,在仪式场合(如婚礼、丧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古典音乐中有两种乐队合奏形式:一种叫“品皮特”(pin
peat),一种叫“莫霍里”(mohori),分别用于不同的目的。“品皮特”(和泰国的“皮帕特”相同)在古典表演艺术(如宗教仪式)中使用,以及为舞剧《腊玛克尔》(《罗摩衍那》的柬埔寨译本。《罗摩衍那》为印度古代梵语长篇叙事诗,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的嫉妒被放逐,妻子被魔王劫掳,历经磨难、夫妻团圆、恢复王位的故事――译者)伴奏。“品皮特”主要由具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组成,如船形木琴、箱形竹键琴(龙尼特)、锣-钟(把大小不同的铜鼓置为一个环形),还有竖吹双簧管“斯拉赖”(sralay),节奏打击乐器桶形双面鼓“桑波”(sampo)、调弦木栓桶形鼓“斯科尔”(skor),以及一对厚实的小钹(ching)等。 “莫霍里”(和泰国的“马霍里”相同)与和“品皮特”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通俗流行的乐队组织形式,除了在古典舞蹈、戏剧中使用以外,还广泛应用于同平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合,如婚礼、宴会等。它是管弦音乐,乐器包括装有环栓的竖吹笛“克罗依”(khloy),拨弦筝“塔克合”(takhe)或
“克拉皮欧”(krapeu,相当于泰国的“加克合”jakhe),双弦弓弦琵琶“特罗”(tro),箍框型单面鼓“斯科尔罗蒙尼阿”(skor
romonea),钹,以及具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 听S9—1曲:舞蹈《阿菩萨拉》的音乐(金边,1985-1986年录制)
在吴哥窟东部的平台上有一幅覆盖面达50平米的大型浮雕《大海的搅动》(《罗摩衍那》中的一个场景),海水泡沫变成的水神“阿菩萨拉”们翩翩起舞、升入天空,那轻柔的身姿、神秘的微笑(以“高棉微笑”见称)在吴哥窟随处可见。这个舞蹈表现天堂的“阿菩萨拉”少女们在花园游玩的情景,常常在一个节目的开头进行表演。 (2)泰国
一、泰国音乐舞蹈简介 泰国(Thailand)是一个由定居于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中部不同的民族组成的国家,北邻中国,西部和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和老挝相邻,跨过老挝再往东是越南,东南面是柬埔寨,南面则是马来西亚。以首都曼谷为中心的传统古典音乐形成了泰国音乐的核心。 泰国不仅音乐多种多样,而且民族构成也多种多样,居住在北部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边界地区的居民尤其如此。这些民族群体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乐传统,它们和今天的古典音乐没有相似之处。泰国古典音乐是在历经了长期与周边国家的音乐文化相融和的过程后逐渐发展形成的。 阿瑜塔亚王朝400年间(1350-1767),在宫廷庇护下发展起来的泰国古典音乐直接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从而也就同时间接地继承了高棉文化的底蕴——印度文化的传统。1767年,阿瑜塔亚(大城)失陷,许多宫殿被焚,大量文献档案佚亡。然而,直到进入1782年的拉塔纳科申(Ratanakorshin)王朝,宫廷音乐传统基本保持不变,只是从17世纪开始通过和西方欧洲国家的接触,又增加了一些外来文化的成分。 虽然古典音乐作为纯音乐的欣赏日益增长,但是在泰国它们通常是同戏剧结合进行表演的,如面具戏“空”(khon),舞剧“拉空”(lakhon),以及多种多样的舞蹈。民间舞也许有很多形式,每一种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而古典音乐则主要用“翁皮帕特”(wong
pi phat)乐队进行伴奏。 看LX9-1:
泰国舞蹈的录象——彩虹舞(2002年10月北京录制)
二、泰国的乐队简介 根据表演的类型,用于古典音乐的乐队主要有三种,即“翁皮帕特”、
“翁克如昂塞”和“马霍里”。 1、“翁皮帕特”。主要由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套铜锣鼓、套锣、铜键琴、木琴等),一支竖吹双簧管和一些节奏乐器组成。“翁皮帕特”是基本的古典乐队,使用范围很广,如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场合为表演艺术伴奏。主奏乐器是一架叫做“朗纳特克”(ranat
ek)的船形木琴
。 2、“翁克如昂塞”。主要由弦乐器、竖笛和鼓组成。这种乐队以及“马霍里”乐队非常流行,它们大多用于日常生活场合,如婚礼、宴会等。主奏乐器“索杜昂”(so
duang)是一种来源于中国的二弦拉弦乐器。 3、“翁马霍里”(wong
mahori)。由“翁皮帕特”、“翁克如昂塞”乐队部分弦乐器和管乐器组成,用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象。其中一种主奏乐器是叫做“索桑塞”(so
sam sai)的三弦拉弦乐器。 泰国音乐在古典戏剧和古典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戏剧中以面具戏“空”最富有影响。“空”以扮演罗摩王子的故事为主(来自印度古代梵语叙事长诗《罗摩衍那》,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的嫉妒被放逐,妻子被魔王劫掳,历经磨难、夫妻团圆、恢复王位的故事――译者)。演出是分幕分场的,除滑稽人物外,其他角色概不讲话,每一幕的剧情是通过手势、舞蹈和音乐进行表达的。 可以同“空”(使用经提炼的语言)相抗衡的戏剧形式就是舞剧“拉空”(lakhon,或传说故事,story),它使用日常生活语言,也有很长的历史传统。“拉空查特里”(lakhon
chatri)是一种以搬演曼诺拉(Manohra)的故事闻名的巡回演出戏剧形式,该故事在泰国南部地区广为传播,据说是这种舞剧的基本形式。“拉空查特里”有两种风格:“拉空诺克”(
lakhon nork)——非宫廷“拉空”和“拉空奈”(
lakhon nai)——
宫廷“拉空”。后者的舞姿优美,使之成为基本的古典舞蹈。其舞蹈技巧源于印度,经由高棉传入泰国,但那富有活力的节奏性的动作历经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才具有了精致、光辉的纯泰文化的性质。“翁皮帕特”通常用于伴奏古典舞;而伴奏民间舞则用“翁克如昂塞”或“翁马霍里”,有时用独奏乐器伴奏。 看LX9-2:
泰国乐队演奏的录象(2002年10月北京录制)
三、泰国民间音乐简介 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及民间乐队(如北部地区的“翁喷芒”wong
phun muang ) 和“肯”(khaen,即芦笙,英文一般译为mouth-organ,口风琴。)伴奏,“肯”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民间乐器。 这是一首描写issan地区田园风光以及当地人生活情形的佬族民谣(mawlum)。演唱者chyauiwan。 四、泰国音乐的特点: 1、音阶: 泰国古典音乐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律制。也就是泰国音乐所使用的七平均律音阶。七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划分为七等份而构成的音阶。在十二平均律中,一个八度为1200音分,每个半音为100音分。而在理论上来推算,七平均律的每一音级则应该为171。但是泰国乐器的定音,其误差范围大概在10%左右。德彪西的全音音阶作品正是受到了这种七平均律音乐的启示而创作的。七平均律是构成泰国音乐的音阶的基础。泰族音乐是1-2-3-5-6的五声音阶,而孟族音乐则使用六声或七声音阶,但其第四、七级音往往仅作为装饰音、经过音以及在临时移调使用。 2、节奏节拍 泰国音乐的节拍通常都是
2/4或4/4拍子,平稳而规整,同一乐曲可以按3种不同的速度演奏,即:慢速,中速,快速。通过速度的变化可将一首乐曲加以扩充或压缩。每种速度的乐曲各用一套固定的小钹击奏方式来表示。乐句不分长短,其重音总是落在小节的最后一拍上,与印尼甘美兰音乐类似。
3、乐曲结构 泰国音乐的旋律具有方整、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乐曲中的每一乐段结构通常是等长的结构单位。在2/4拍子的中速的乐曲中,2小节为一个动机,两个动机构成一个乐句,4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两个或其倍数的乐段构成一首乐曲。一个乐段中的4个乐句之间往往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各个结构环节的相应骨干音则以四度、五度音程为轴心相互呼应。 (3)越南
越南(Vietnam)位于印度支那半岛,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主要民族――越南族(在当地以“京族”见称)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除京族以外,还有大约60
个居住在北部山区和中部高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音乐文化主要属于东南亚音乐风格区。 1、越南音乐中的特色之一是竹乐器多,其中最有特点的、最常用的是“梢风提尤”(Sao
phong tieu——笛),“特朗”(trung)和“克龙普”(klong
put)。 “梢风提尤”是没有指孔的竹笛,它把一种名叫“沙库哈赤”的日本笛通过封填指孔的办法改革而来。演奏者用左手熟练地覆盖笛管的末端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 “特朗”,是一种竹键琴即木琴。通常成对使用,一台键盘较短,高音,一台键盘较长,低音;它们来自泰国西部高地Nguyen省。“特朗”历史悠久,从一件存放于Musee
de lhomme的石器标本可知,早在史前时期它即已存在。竹乐器的起源来自于砍伐的竹竿在江河中漂流而下时互相撞击发出的悦耳的声音。竹键琴用加衬垫、富有柔韧性的鼓槌轻击发音,它的音调被传送到一套悬挂在一个框架上的竹管中(产生共鸣)。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经过改革的乐器。不仅越南而且在东南亚各地都可以见到许多不同类型的竹乐器。 “克龙普”是另一种在越南广为流传是竹乐器,它是一套长短不同的竹管,用手敲击发音,声音清晰悦耳、干燥。 听S9—5曲:越南竹乐(越南民族音乐节日,胡志明市,1987年4月)
2、在众多越南乐器中,独弦琴“丹多胡因”(dan
doc huyen)独树一帜。最初,独弦琴和两弦弓弦琵琶、锣、鼓一起组成的乐队用于盲人歌唱的伴奏,他们周游各地,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表演,歌曲的内容有历史事件、道德说教、人生哲理和爱情故事等等。独弦琴的声音能产生精微的变化,长期以来是人们所钟爱的一种乐器。现在,经过改革的独弦琴能够进行独奏。 独弦琴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一根柔软的木或竹制的杆柄上,仅仅杆的下端附属于琴体。演奏者左手握杆前后移动,改变弦的张力,从而使音升高或降低。杆的底部有一个放大音量的小喇叭。这种安排提高了旋律的丰富性和力度变化的可能性。 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南部民谣,讲述一对夫妻骑在马上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愉快活泼的生动情景。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