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环球音乐采风(上)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
||
第八讲
五彩缤纷的印度音乐(各类印度音乐赏析)
印度音乐按照印度人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轻古典音乐(Light
Classical Music)、民间音乐(Folk
Music)、电影音乐(Film
Music)和混合(Fusion)音乐五大类。 1、古典音乐 印度古典音乐就风格而言,可分为北印度的印度斯坦(Hindustani)音乐和南印度卡纳塔克(Karnataka)音乐两大体系。 (一)北方印度斯坦的古典音乐体裁 北印度最著名的古典声乐体裁为德儒帕得(Dhrupad)和克亚尔(Khyal)。
1)德儒帕得以及音乐家 德儒帕得是北印度古老的声乐体裁,14世纪后期在庙宇中盛行,在阿克巴大帝时期这种体裁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北印度古典音乐的主流,并盛行于宫廷。其音乐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斯塔伊(Stayi)呈示)、安塔拉(Antra,变化)、桑贾利(Sanchari,展开)、阿胞基(Abhogi,陶醉)。德儒帕得于17-18世纪开始衰退。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演唱,最著名的演唱家是达加(Dagar)兄弟和玛里克以及他们的世家。
2)克亚尔以及音乐家 近三百年来印度古典音乐中占统治地位的音乐形式是“克亚尔”(Khyal)形式,它可能是移居中亚细亚的音乐家发展和更改一些土生土长的音乐揉合而成。克亚尔一词本来是波斯语,其意为:“想象”或“想象力”。相对于德鲁帕得来说,克亚尔少于刻板,它实质上是半古典音乐,用歌词和音乐主题即兴表演,允许情感的表达,克亚尔可以用男声或女声演唱。相对于德鲁帕得来说,它更多地与精细、优美、雅致,炫耀和浪漫相吻合。 最著名音乐家有拉威-香卡(Ravi Shankar1920年出生)——西塔尔演奏家;阿里-阿克巴-汗(Ali Akbar Khan1922年出生)——萨罗德(Sarod)演奏家;拉姆——纳拉衍(Ram Narayan)萨朗基(Sarangi)演奏家;哈里朴拉萨德-乔拉西亚(Hariprasad Chaurasia1937年出生)——著名斑素丽笛(Bansuri 或维奴笛 Venu)笛子演奏家;克利希南教授等印度小提琴演奏家等。 TL8-1: 萨朗基
(印度斯坦古典音乐的演奏(唱)家见第六讲的录像LX6-1) (二)南印度卡纳迪克古典音乐体裁 南印度卡纳迪克古典音乐体裁主要有瓦尔拉姆(Varnum)、克里提(Kriti),和拉格姆(Ragam)一一塔纳姆(Thanam>)一一帕拉维(Pallavi)套曲三种形式。每一种完整的古典音乐形式,除了主唱或主奏外,应该还有小提琴,木里丹噶姆鼓、康吉拉鼓或陶罐鼓和坦布拉琴奏伴奏。其中克里提是从世纪以来在卡纳提克音乐中最为普遍的歌曲类型,用于赞美和崇拜印度教的神灵。其内容有英雄性的、罗曼蒂克的或叙事性的,滑稽的或严肃的主题,歌词主要采用泰卢固文、泰米尔文、梵文。由作曲家们谱写的克里提超过1000首,其中有三位印度教圣贤作曲家尤其突出,他们是提亚格拉珈(Tyagaraja),姆图斯瓦弥迪卡希塔尔(Muttuswamy Dikshitar)和斯亚玛-萨斯特里(Syama Sastri)。 南印度著名的音乐家有维纳(Vina)大师、S-巴拉羌德尔(S-Balachander1927-1990)和戚提-巴杜(Chitti-Badu1936年出生);印度笛子演奏家N-拉玛尼(N-Ramani1934年出生);小提琴演奏家L-苏布拉玛念姆(L-Subramanianm1947年出生)、L-香卡(L-Shankar1953年出生);萨克斯演奏家卡德利-果帕尔纳特(Kadri-Gopalnath)等。 TL8-2: 西塔尔琴 2、轻古典音乐 北印度轻古典音乐体裁有图姆里(Thumri)、达德拉(Dadra)、格扎尔(Ghazal)、塔拉纳(Tarana)和宗教虔诚歌曲伯杰恩(Bhajan)、卡瓦里(Qawalli)等。这些体裁之所以被看成是一种“轻音乐”或“轻古典音乐”。是因为在内容淡化了古典音乐凝重的宗教色彩,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音乐的许多规则。其音乐内容更加世俗化,性格更加轻松,形式短小而丰富多彩。其中格扎尔是北印度最流行的一种轻古典音乐体裁,与中亚、伊朗和土耳其的音乐形式有关,被波斯的穆斯林传人印度,是一种波斯风格的情歌,用乌尔部语演唱。一般认为它是由13世纪的胡斯鲁引进的,但到18、19世纪才在德里、勒克淄、朗浦尔的宫廷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此外,南印度的提拉纳(Tillana)和贾伐里(Javali)也是轻古典音乐的歌曲体裁。 听S8—1曲:Bhupinder
And Mitali演唱的格扎尔Shama
Jalaye Rahna 片段
3、民间音乐 印度民间音乐是指那些产生于印度民间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的、带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特质的歌曲、歌舞、器乐以及杂剧等的音乐形式。 A、按照社会发展程度的音乐分类 按照社会发展的程度来看,印度民间音乐可以分为“德斯Desi”(或德稀Deshi)和阿迪瓦熙Adivasi两大类。 德斯意思是“属于乡村的”,以区别被认知为玛尔咖Marga(意思是“纯正的”和延伸为古典的)的艺术音乐。德斯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术语,包括非部落的民间戏剧和多种风格的民间音乐。 阿迪瓦熙意思是“原始居民”或部落人,这里指的是包括印度五千万的所谓部落人的音乐文化。 B、依据表演形式特点的音乐分类 从表演形式特点上来看,印度民间音乐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民歌、器乐合奏、歌舞音乐和杂剧音乐。器乐往往用于伴奏,器乐合奏一般由于节日、婚礼、葬礼以及各种宗教仪式中。民间歌舞则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以及不同的种族和阶层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样式。杂剧音乐包括歌舞剧、说唱、木偶剧等各种戏剧的音乐,主要为戏剧服务的。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戏剧都有自己的特点。 其戏剧音乐则表现出与当地和本民族的音乐类似的特点,它是具有同一传统的民歌、歌舞和器乐音乐的综合体。 4、电影音乐 与西方的电影音乐不同,印度的电影音乐不是背景性的铺垫,而是一种在电影中起主导作用的、相对独立的、以歌舞表演为主体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当代流行的MTV(音乐电视),当电影中的歌舞出现时,电影的一切手段则主要为歌舞的表现服务。印度电影的大多数情节是忠诚的爱和风流韵事,或是对美德的奖赏和对罪恶的报复,极少的变化,但是,容易记忆的电影歌曲可以使电影观众忘记刻意安排的电影剧本。歌舞的题材似乎与电影的内容有关,但是大部分的歌舞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存在。有的音乐作品可能流行一时,有的音乐作品则慢慢转变成新的民间音乐。 在音乐上,少数的杰出歌唱家一直统治着电影的黄金时代,他们是穆罕默德-拉菲、穆格希和吉雪尔-库马尔和对应的女性歌唱家如吉达-杜特、拉达-曼格茜卡尔和阿夏-波斯勒,其中后两位是姐妹,她们直到现在还经常被使用。拉达-曼格茜卡尔在演唱2001年的超级大片《几时欢乐几时忧》的同名主题歌时,已经72岁了。阿夏-波斯勒具有改变其音色的神奇能力。她的声音可以扮演天真无邪的姑娘、安详的中年妇女或追忆博学的老人。她能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无人可比,包括她的姐姐拉达-曼格茜卡尔也都不能于之相比。在63岁那年,她在印度南部城市马德拉斯举行了近3个小时的个人独唱音乐会。整个马德拉斯为她的歌声而倾倒。拉达-曼格茜卡尔在1948-1987年间大约有不少于30000首独唱、二重唱和合唱背景歌曲录音,是历史上唱片最多的电影歌唱家。 当印度进入一个前途未卜的时候,电影歌曲帮助树立了一种民族的归属感,当穆罕默德-拉菲和拉达-曼格茜卡尔进行二重唱时,没有人关心前者是穆斯林和后者具有印度教婆罗门的血统的问题。 5、混合音乐——赋寻(Fusion) 1、
印度赋寻音乐的概念: 赋寻音乐的广义概念包括一切使用印度音乐结构和印度乐器以及人声与东西方音乐相混合的具有印度音乐特点的音乐。狭义的概念往往是指印度乐器或人声与西方爵士、摇滚等即兴音乐相混合并且具有印度音乐特点的音乐。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赋寻,其重要的特点在于他们在表现的内容上都具有印度的精神和情调,在形式上则比较自由。 2、赋寻音乐的种类: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两大类即:印度人创作的赋寻音乐和非印度人创作的赋寻音乐。从创作的形式来看则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传统的赋寻、摇滚赋寻、爵士赋寻。 A、传统赋寻
所谓传统的赋寻就是以印度的传统的古典音乐与东西方的传统的古典音乐相混合。其典型的代表是我们这个世纪天才的两个艺本家——耶胡迪·梅纽因和拉威·香卡的合作。他们共同举行的音乐会包括为联合国和1966年沐浴节举行的音乐会,以及他们的三张“东西相遇”唱片专集的出版。这一专集或赢得了美国的格莱美金唱片奖。 看LX8-4:
拉威-香卡与梅纽英的传统赋寻曲《东西相遇》片段
B、摇滚赋寻 摇滚赋寻则是以印度的传统的古典音乐或民间音乐与西方摇滚音乐相混合的音乐。乔治-哈里森就是拉威-香卡最著名的西塔尔学生,他带来了全球对印度音乐的真正重视。他把印度音乐与英美的流行音乐相结合吸引了一大批听众,他的早期里程碑作品是以西塔尔为基础的,有巨大销售量的Sgt.
Pepper(1967)专集中的作品“在你之中没有你”和由他组织的、与拉威-香卡一起为孟加拉而举行的慈善音乐会(1971)。他与阿里-阿克巴-汗(萨罗德琴)的二重奏在三倍速的密纹唱片上创下了百万销售量,把印度古典音乐带给了巨大的新听众群。那个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乔治·哈里森的《你去爱》(Love
You To)。当时可能对东方了解得很少,但印度音乐最终对摇滚乐和爵士音乐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爵士赋寻 爵士赋寻是以印度的传统的古典音乐与西方爵士音乐相混合的音乐。爵士,与印度古典音乐一样,重要的是有着即兴表演,爵士赋寻是所有东西方赋寻中最永恒的作品。 在所有赋寻音乐中,爵士演奏家约翰-麦克劳夫林John
Mclaoghlin最为突出。他从1971年的独奏专集“我目标的那边”就开始探究印度音阶和结构,这一直使他的爵士-摇滚乐队充满活力。与他合作是来自印度斯坦传统的,以塔布拉演奏家扎基尔-胡塞因为代表的演奏组,还有来自更加炽热的卡纳迪克传统的小提琴演奏家L.香卡(L.Shankar——L.苏布拉姆念姆的弟弟)和尕达姆鼓Ghatam演奏者T.
H. 维克库-维那亚克拉姆(T.
H. 'Vikku' Vinayakram)。这一四重奏组存在于1974-1977年,巡回演出和录制了三重奏的专集。当赋寻音乐概念在爵士中被过分滥用时,这个小组创作了美妙的音乐,健康地成长为他们独特的风格。麦克劳夫林是这个小组的创始人,他曾经试图学习南印度的维纳琴,但是,他感到他精通两种乐器不太可能,于是改而运用印度音乐于他的吉他。他发展了和应弦和用一系列曲线装饰指板的边缘,这样,他能够在吉他上演奏印度拉格的音符。 还有许多印度和西方音乐的融合,如轻音乐的融合,流行音乐的融合等。他们中也有不少各式各样的、迷人的、有价值的、令人难忘的音乐作品出现,如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的许多用于静心和瑜珈的作品,也是印度与西方音乐的精华。 印度音乐和东西方音乐的交融其前景是很辽阔的。把印度不同方面的音乐和东西方音乐相熔化有着非常多的各种尝试,这种熔化显示出印度音乐和世界其他国家音乐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同时打开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新天地。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