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环球音乐采风(上)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安 平 副教授

 

第十二讲  伊朗的音乐文化


1、伊朗简介

早在公元前8000—前7000年,伊朗高原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那里居住着狩猎和游牧部落。在远古时代,中亚细亚大草原上的一些部族迁移到伊朗高原,他们与原住民和其他外来部族相融合,他们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伊朗一词正是从“雅利安”这个词衍生而来。它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伊朗旧称波斯,位于西亚,北临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共和国,西与土耳其、伊拉克接壤,东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面积1648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20公里。伊朗是一个高原和山地国家。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气候具有干燥性和大陆性的特点。夏热冬寒,温差很大。其中波斯人占46%,阿塞拜疆人占22%,库尔德人占9%。此外还有卢尔人、巴赫蒂亚尔人、俾路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等。波斯语为国语。多数居民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

古代伊朗的音乐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前559—公元前330年)就已相当发达,主要歌唱的是宗教圣歌和英雄赞歌。公元后的萨珊朝时代(226651年),是伊朗音乐史上的重要时代,尤其在巴哈拉姆古尔王(590628年在位)的宫廷,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音乐家,其中的巴尔巴德(Balbad)确立了各种音阶、旋法、旋律构成的音乐理论,对阿拉伯音乐体系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伊斯兰时期,约8世纪中叶,在伊朗的巴格达诞生了阿巴斯王朝。在这一王朝的宫廷里,音乐、舞蹈特别盛行,以此为活动舞台,以音乐家为首,使旋法、乐器、调弦法等伊朗系的音乐遗产进入了阿拉伯各国,在当时的音乐家中,穆斯里父子和萨菲阿丁的贡献尤为重要。后者所撰写的《调式论》至今仍被视为伊朗乐律体系的理论基础。

13世纪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期间,伊朗文化给予土耳其和印度以巨大影响。伊朗、阿拉伯、土耳其的音乐之间,有着近亲关系。


2、伊朗的调式音阶与结构

伊朗的音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希腊举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及波斯萨菲·丁的十七律制基础上的。萨菲·丁在13世纪时把四度精确地细分为若干个毕达哥拉斯大(90音分)、小(24音分)音程单位。

达斯特加Dastgah是一种固定的调式音阶与旋法体系,也具有即兴演奏规范和组曲等多种含义。达斯特加由12种类型的旋法构成,由各种各样的旋法又派生出许多旋律型,被称为古谢(gusheh),它们为即兴表演提供旋律的基本模式,不仅有固有的音律、音程、音阶、中心音、可变音、终始音、终始形,而且兼具乐句周期、装饰法、情绪等意义。伊朗古典音乐大约有300400个旋律型。音乐家以此为基础对它们进行变奏和发展。

伊朗古典音乐的演奏一般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序曲达拉马德、序奏达尔阿马德、器乐即兴演奏恰哈尔每茨拉普、声乐曲阿瓦兹、塔斯尼夫、舞曲连格等。达拉马德序奏中音乐家将乐曲的调式和基本旋律型呈示出来。随后便是根据不同旋律型而进行的多段即兴演唱、演奏,中间一些段落可能会出现音区、调式的转换和调性的变化,但最终在原来的音区与调式结束。

其中,阿瓦兹(avaz)是用塔尔(tar)、桑图尔(santur)或小提琴伴奏的自由节奏的独唱曲。也成为伊朗音乐的代名词。这是用古谢为基础来即兴歌唱的声乐形式,把产生于1014世纪的波斯文学黄金时代的古典韵律诗、抒情诗、民谣四行诗,按照古树的旋律型用即兴形式来歌唱。实际上叫做“唱诗”。阿瓦兹在旋律的纤细和情绪性表现方面,仿佛是伊朗的细密画。

塔斯尼夫(Tasnif)也是一种带伴奏的声乐体裁,通常在达斯特加组曲结束后演唱。其音乐材料与前面组曲的旋律有联系。速度较慢。大多数塔斯尼夫乐曲创作于19001920年间,歌词大多反映伊朗宪政运动的爱国精神,但是歌词属于古典风格。当今这种体裁的作品出现了向流行音乐发展的倾向,伴奏也在和声和配器上明显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歌唱中大量使用小舌振动的塔赫里尔(Tahrir)唱法,发出真假声交替的颤音。伴奏与旋律线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

与阿拉伯的马卡姆和印度的拉格相似。每一达斯特加具有不同的骨干音,由它们决定音乐的色彩特征和情绪内涵。一位伊朗音乐学家曾这样形容听达斯特加乐曲时的感受:“当听着舒尔的音乐时就能领略到伊朗美丽的景色和那里居民的性格,在月光下小溪静静地流淌,周围一片寂静。”一位苏联的学者也认为,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舒尔是愉快抒情的”;‘纳瓦带来平安”;“塞加表现出痛苦、悲伤和最终的希望”;“霍马云表现为既有幸福感,同时又带有几分忧伤”。当然达斯特加的这些情感特征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它只有通过演奏、演唱者即兴塑造的活的音乐形象,才能生动、具体、富有变化地表现出来。

S121曲:塔斯尼夫(选自马胡尔套曲第十一套)


3、伊朗的乐器

伊朗传统音乐中有6种常见的乐器,它们是塞塔尔(Setar)、塔尔(Tar)、桑图尔(Santur)、凯曼恰(kamanche)、乃依(nay)和托姆巴克鼓(Tombak)。

塞塔尔在中世纪时被称做弹布尔或潘多尔(Pandore)。塞塔尔的“se”字在波斯语是“3”的意思,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有3根弦的乐器,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和日本三弦的祖先,传到东亚后形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一种长颈琉特,琴体呈半圆形,琴杆细长,以木板蒙盖琴面,现在琴弦数量增至4根,34弦按同音定弦。用右手的食指直接弹奏。塞塔尔主要用于艺术音乐,既可独奏,也可伴奏。

S122曲:塞塔尔独奏(马胡尔调式)

塔尔的波斯文意义为“弦”,这是一种在伊朗广泛使用的长颈琉特琴,形体比塞塔尔大一些,具有两个相连的共鸣箱,琴体呈“8字形,以皮革蒙面,共有6根弦,每两根为一组,按同度定音,有25个固定品位,用金属拨子弹奏。

S123曲:塔尔独奏(马胡尔调式)

凯曼恰(Kamandscha)是一种拉弦乐器,流行于阿拉伯地区及伊朗、土耳其。它是用起共鸣作用的半个椰子壳制成,以羊皮蒙面,下端有一细长的支脚。凯曼恰有4弦,无品,其定弦分别为Gdgc1

S124曲:凯曼恰独奏

乃依(Nay)是流行在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及中亚的一种最古老的竖笛。据萨克斯(curt sachs)博士的研究,该乐器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存在。乃依长约5060公分,以竹或芦制作,正面通常有67孔,背面有一拇指孔。乃依的音色柔和,音域不宽,但通过超吹,音域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展。它只由男人吹奏,在伊斯兰教的苏菲音乐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民间则多用于与其他管乐器和鼓合奏。

S125曲:乃依独奏

冬巴克鼓又叫扎布(zarb)鼓,它是一种木制长筒状打击乐器。上部较宽,以羊皮蒙面,直径约25公分,身长约40公分。

S126曲:冬巴鼓独奏

桑图尔即扬琴,有72根弦,每4根为一组,通常有18组,音域可达3个八度,用两根软木棰击奏。它是今天伊朗最流行的乐器,其声音响亮辉煌,适合于演奏富有戏剧性变化的乐曲。

S127曲:桑图尔独奏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