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七编>>参考文献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四章  戊戌维新变法思潮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要拿回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魏。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严复《论世变之亟》,载《严复集》第一册)
    2.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谓之相似则可,谓之真同则大不可也。何则?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见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灾祸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同上)
    3.窃观泰西各国,无论军饷工程千万之需,咄嗟立办,何者?藏富于民,多取之而不为虐,而民亦乐输以奉其公。彼其器械日制而日精,商务日开而日盛,水陆之兵日练而日强,盖董劝之始,国家设各项学校以培植之;艺术既成,分各项官守以任使之。故民有人人自奋之思,治有蒸蒸日上之势。今中国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为泰西各国所未有。办理洋务以来,于今五十年矣,如同文、方言馆、船政制造局、水师武备学堂,凡富强之基,何尝不一一仿行?而迁地弗良,每有淮橘为枳之叹。固由仅袭绪余,为窥精奥,亦因朝廷所以号召人才者在于科目,天下豪杰所注重者仍不外乎制艺、试帖、楷法之属,而于西学不过视作别途。虽其所造已深,学有成效,亦第等诸保举议叙之流,不得厕于正途出身之列,操术疏,斯收效寡也。(胡燏棻《条陈变法自强疏》,《皇朝经世文新增时务续编》)
    4.夫泰西立国具有本末,广学校以造人才,设议院以联众志,而又经营于商务以足国用,讲求于游历以知外情,力果心精,实事求是,夫然后得恃其传械,攸往咸宜。今中华不揣其本而末是求,无学校之真,则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无议院之设,则上下之情隔,分时之弊多。他儒商务、技艺、教养、武备诸大端,鼻所有者,我所无,彼所长者,我所短。习焉不察,遂至因循。际此势绌情见之秋,自无不思亡羊补牢之计。而臣犹有鳃鳃过虑者,诚恐习俗拘迂未化,或以用夷变夏为言,凡事畏难苟安,复蹈浅尝辄止之失。不思倭与我本同文之国,彼以能自得师而效著,我何难幡然变计以维新?(邓华熙《进呈<盛世危言>疏》,《皇朝经世文三编》)
    5.方今强邻虎视,各欲得地以便私图。与之则启争,不与则致寇。援一体均沾之例,存多方要挟之谋。有如六国,割地讲解以图一夕之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环生迭起,能不寒心?中国为各国觊觎久矣,澳门、香港归其管辖,口岸租界有如外府,然犹贪求无厌,得寸思尺。夫欧洲如瑞士、比利时,皆蕞尔小国,然颇能自立,不致见逼强邻,而中国独书被侵凌者,何哉?彼全国通商,重门洞开,示人以无可欲;中国深藏固闭,转有以启其觊觎之心故也。人情于所歆羡之物,予者持之愈坚,则欲者求之愈急;一旦取怀而予,显豁呈露,没有逡巡却顾废然思返者。今欲为一劳永逸之谋,则莫如开诚布公之策。应请旨密饬总理衙门,讲各国通商一条通盘筹算,熟计利害,毋稍隐讳。如以为可,则明降谕旨,无论大小各国皆与通商。沿海地方,择商务最繁之一二省先议举行,其余酌分年限,次第开办。各国商民准其任便居住。德音一沛,则天下各国闻者将曰:中国之人,不分畛域,一视同仁。如此则中国政令一新,力图自强。如此有不鼓舞欢欣,奔走偕来,乐观王化之成也哉?(伍廷芳《教案迭起内治无权请变通成法折》,《清季外交史料》第二册)
    6.今五大洲通而为一,乃古来未有之奇变。天地之气运一变至此,人何能与天地相抗?能迎其机而自变者,其国必昌;不能迎其机而变者,其国必亡,至于国亡之后必别有人代为之变。俄之彼得、日本之睦仁,能迎其机而自变者也;若印度南洋诸岛非洲诸国,不能迎其机而变,国亡之后而人代为之变者也。既有其机,则必不能遏而不行;既有其法,而人以为便;既有其物,而人见为利,则必不能废而不用。必欲遏之、废之,不肯自变,将来亦必终归于变,此天地之气运如是,圣人之作《易》与《春秋》已明告后世矣。(皮锡瑞《南学会第十一次讲义》)
    7.今使上赫然下明诏,告天下以力图自振之故,而使士民之明秀者,互相举为议员,使至京入议院,而使中外大员,自三品以上俱入上议院。议院既立,则立相以总内外之务,立户部以掌财用之出入,立刑部以掌天下之狱讼及巡捕之事,立商部以兴商贾,并掌税则及考察工作物产之事,立农部以教种植,立外部以理交涉之事,立兵部以掌兵事,立工部以掌营造之事,立邮政部以理道路、河渠、轮车、轮船、邮递之事,立民部以掌各处地方之事,立海部以掌海军之事,立教部以掌学校之事。俟议员举定相臣,则由相臣自择用诸部大臣及各省之长,大臣及长又各举其属,而皆决于议员,十年之后,则议员及各官,皆取于学校。(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