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美术通史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第四讲  地中海、爱琴海地区的美术

 

希腊的岛屿阿,希腊的岛屿,

在这里,热情的萨福曾播撒爱情,引吭高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曾光照寰宇,

在这里,得洛斯浮出海面,太阳神奋然跃起。

永恒的夏天依然把它们涂成金色,

可除了太阳,昔日的一切已无处寻觅。

 ——拜伦 

地中海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第勒里安海等好几个海,它哺育了不止一种文明,而是兴衰相继的许多文明。由于地处欧、亚、非文化交汇之地,无论是自然风貌还是人口组成,都是一个五方杂处的所在。在它的周边海岸——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以及海中诸岛产生了欧洲最早的文明。公元前九世纪的荷马写道:“必须利索地划桨,划向远方,直至抵达一块神奇的土地。” 那是个盛产史诗、神话、艺术和火山的蔚蓝色的文明之地。 

爱琴海-克里特—迈锡尼美术(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十二世纪) 

爱琴海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航海业非常发达,北部色雷斯,西面希腊半岛,东边小亚细亚,南部有克里特岛。

公元前3200-前2000年左右,前雅利安的“基克拉迪”文明形成,它受到埃及文明的强烈影响。公元前两千年前后,雅利安人从色雷斯一带侵入希腊(同时另一支侵入印度)。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开始。它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文明,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至深。早自古埃及以来,地中海区域的艺术便以“人”为主题。在森林中挣扎,在海浪中搏斗,习见鸟兽于枝头或荒野的游民,对人并不感兴趣。埃及位于地中海沿岸,因此,从古代开始埃及人就与欧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埃及对西方文化的贡献丰富了整个文明。包括哲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以及社会组织、行政方式。

差不多同时,米诺斯文化出现在爱琴海沿岸。埃及商船通过腓尼基的各个港口驶往克里特岛,其间经过塞浦路斯、罗德岛、卡尔帕索斯和卡索斯停靠,然后,借助夏天的北风返回埃及,整个航程需要3天2夜。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控制了腓尼基各港口以及东地中海,爱琴海人和古希腊的迈锡尼人要把商船开往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传统市场,而不得不同埃及人直接打交道。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还有文学家和数学家进入埃及,对埃及的文明感到眼花缭乱。埃及对希腊早期艺术的影响也很明显:刻画青年男子的立像具有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其神态和埃及的非常相像——高大、修长,左腿前伸,双臂紧靠两侧,紧握拳头。他们显然遵循着埃及艺术的传统准则——比例规则:人体原来分成18个方块,7世纪起分成21个方块,希腊的雕塑家在公元前6世纪就是用这一准则创作了阿波罗像。另如罗马一尊用黑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埃及女神像《女神伊希斯雕像》,说明在受希腊、罗马文明影响的地区,人们普遍崇拜伊希斯。此像依然带有埃及雕像的特点。 

公元前三千年,爱琴海的岛屿上和沿海地区曾经有过相当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十九世纪以来,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成果主要集中在基克拉迪群岛、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岛,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这里丰富的美术遗迹表明: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繁荣的同时,爱琴海地区也有了十分发达的文明,人们播种谷物、栽培榄橄、葡萄,掌握了航海技术,还用粘土、石块制造美丽的器皿。他们发明了文字,绘画壁画,青铜和金银工艺也有较高的水平。

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藏的《弹竖琴者》(公元前2500-前1900年),即属于基克拉迪文化。这个具有抽象意味的弹琴者像,是尊极其耐人寻味的云石雕像。洗练概括,又有夸张的动态和稳定的重心。通体带有浑圆感觉的曲线显得轻盈、自然。如果跟同期的埃及或者两河流域的雕像相比较的话,这种轻盈自然的气派更加突出。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很久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纯粹幻想的美丽神话故事。1900年3月,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进行发掘,重新发观了神话中的“迷宫”——克诺索斯王宫。发掘考察一直持续到1931年,其间他陆续出版了四卷《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文集,系统地披露了惊人的成果。它表明:克诺索斯的建筑确实出手不凡,《克诺索斯宫南厅》(公元前1450年),具有许多房间、通道、楼梯和采光天井,布局上下迂回复杂,是座名副其实的迷宫,难怪神话上说凡人进去就找不到出路。墙面上壁画《持杯者》清晰可见,那根上粗下细的立柱是木质的,柱顶还有一块四方型顶盘。伊文思按神话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名字来称这里的文化,将米诺斯文化分为早期(前 3000~2200)、中期(前2200~1600)、和晚期(前1600~1200)。

历史上的克诺索斯宫,即所谓“迷宫”,在公元前1700年曾经遭到过—次可能是地震之类的灾难。一百年之后重修,前 1450年,“迷宫”再次遭难,大约是外族入侵者焚毁了它。本世纪初考古发掘时作了修复。迷宫的一处因室内有—高背的石膏“宝座”因被称为宝座宫,这里可能是国王召见下属或者举行宗教典仪的地方。宫内中央的地上涂了红色,宝座两边,靠着墙壁有石膏的长凳。四周壁画在深红色的底子衬托下,绘有一些奇异的花草,花丛中蹲伏着两只鹰首狮身的怪兽,它们高昂起头,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有材料说,古代克里特人的宗教典仪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王同时又是祭司,在作出重大的决策之前,他先要沐浴净身,同时在石板祭坛上向神供上祭物。这个宝座前面,就有一个祭坛。

克里特岛上的壁画艺术水平十分高超。艺匠们发明了一种用新鲜的湿灰泥涂画的技术,俟灰泥干后再涂土一层薄薄的透明液汁以防止褪色和龟裂。灰泥用石灰拌和,白颜色的原料是生石灰,深红色是赤铁矿,黑色是用块岩片制成的。所以时隔几千年,残存的壁画依然闪耀着昔日的光采,以无声的形象跟现代人对话。克诺索斯宫壁画中保存著不少宫女形象,她们身穿天蓝色、黄色和红色的衣裙,佩带着华丽项链和头饰,秀发款款地曲卷着垂于肩头,有的还戴著一串串珍珠,个个仪态活泼,风度高雅。有幅现藏于希腊赫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的壁画残片上,绘着一位少女,就因为她“沉鱼落雁”般的美貌,博得了“巴黎少女”的佳号。(公元前1500~1450)

克里特人的宗教生活比较复杂。他们的神庙建在山上,膜拜伟大的自然女神,她被看成是掌管着大地和百兽,祈求她为人类带来丰收年景,保佑消灾祛病。她的标志是神树、树枝和鸟 (鸽子)。在克里特神庙里还常常看到持蛇女神的画像和雕像,以及与祭蛇有关的供物。女神有的以象牙雕成,双手各握一蛇,下裙围以金片,挺直的头部,高耸的乳房有人说这是生殖女神,因为蛇与乳房都是生殖力的象征。还有人说,克里特人把蛇看成是守护家庭安宁的善神。总之它是一尊供祭拜用的偶像,当初被岛上的农民得到,几经辗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还有一尊比较出名的陶质持蛇女神像,现藏于雅典考古博物馆内。

有关克里特的神话故事中,牛的形象具有特殊的意义,当地国王米诺斯的母亲,就是有名的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众神之主宙斯爱上她之后变成一头白牛把她驮在身上,乘风破浪跨越地中海把欧罗巴劫到了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成为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却有个牛头人身的儿子。这个儿子住在迷宫里,每年要希腊进贡少年男女供他食用……。克诺索斯王宫发掘的文物中,有供在神庙里的“圣角”——牛角,有绘着斗牛的壁画,饰有牛头图案的陶器,希腊赫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藏中有只硬石刻成的牛头属晚期米诺斯文化,据说是只大型的酒杯。刻刀在它表面凿出很好看的皮毛纹路,它的眼球是用水晶镶嵌的,还加有红宝石。两只鼻孔镶有白色的贝壳。后人又加上了金饰的木质牛角,整个造型显得咄咄逼人。

l967年,考古学家在基克拉迪群岛南端的萨托林(又名提刺)岛上发现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古代文化遗迹。很可能是火山爆发的缘故,使岛上那些古代精美壁画保存得很好,成为爱琴海古代灿烂文明的又一佐证。如《春之室》(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这间不大的宫室内,布满了美丽的萱草,造型是装饰性的,采用的色彩也充满了装饰意味。红、蓝、黄三色相间,天空微微感到偏于粉红,金黄的草叶,蓝紫的花朵,花草之间还有春燕飞翔,盎然一派诗的境界,洋溢着勃发的生机。发观者遂将此室命名为“春之室”。

阿基亚,特里亚出土的《收获者之瓶》(公元前1500年)沿着瓶腹有一圈浮雕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群收采橄榄之后归家的农人,他们一个个裸露着上身,束腰扎发,身材十分灵巧。扛着采打橄榄用的长叉,一路上引亢高歌,那种兴奋不已的热情通过艺术家既写实又夸张的手法传染给每一位观众。    在克里特遗存的文字符号中,已经有跟古代埃及十分相似的耕犁和麦子、粟米等图像。当地的种植业、家庭畜牧业和狩猎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十五世纪末,希腊一阿该亚人用火与剑扫荡了克里特岛,米诺斯文化中止了,然而反映人民智慧结晶的艺术影响却长世长存。

与克里特那个岛国不同,迈锡尼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基本是在大陆上。频繁的战争使它需要有坚固的防御城墙。到了新铜器时期(前1400-前1200)迈锡尼达到鼎盛,它社会等级森严,完全实行军事化,其赫赫声威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有所描绘。《狮子门》就是迈锡尼的卫城城门,(公元前1300年,门高3.1米,宽3米),门朝西北,整个城墙是用巨石叠垒起来的,平均厚度达6米,有的地方有8至10米。这座特有的宏伟建筑象征着统治者国王坚固不摧的威力和强盛。狮子门的门框、门槛是由四个整块的巨石构成的,上面一块重达20吨,既能让骑兵骑马通行,战车也可以从容进出,门楣上有块三角形的石灰石板,雕刻着两只站立的狮子护卫着一根独立的柱子。狮子的肌肉,雕琢得富有力度感,雄赳赳地镇守着要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迈锡尼城既有巨大防御城墙,必有宏伟王宫,考古学家们锲而不舍地勘察,终于在传说中阿伽门农的故乡使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无数的青铜制品,优美的陶器、 以及结构讲究、气概森严的贵族墓葬(“阿特鲁斯宝库”)。这里发掘出土的许多金质器具:金杯、金匕首、金首饰和金指环……证实了荷马史诗中,说迈锡尼“黄金遍地”的述说。黄金面具,是在皇家墓中覆盖在死者脸上的。它的造型有的浓眉大眼,有的细眉文静,因人而异。死者胸部还盖着金板。这盖面具的方式与相信“灵魂不死”的古埃及人的习俗十分相似。当年,迈锡尼的美术最直接的是受克里特文化的影响,但是,大批迈锡尼手工艺产品却在叙利亚一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发现,这说明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地中海十分频繁。

由于尚不明了的原因,是多利安人的入侵或者自然灾害,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销声匿迹,地中海的地区的平衡也随之崩溃,致使其文字和众多技术的消逝。文明再次回到令人难以承受的更为原始的状态。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