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西方美术通史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
|
第十讲 北欧美术—— 尼德兰、弗兰德斯、德国的美术
15世纪和16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尼德兰、弗兰德斯和德国等一些北欧国家,也在意大利的影响下,开始了文艺复兴。这些地区的艺术家们同样创造出了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相媲美的艺术绝品,它们凝聚着北欧民族的生活理想、现实奋斗和对美的追求。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根特祭坛画》(局部)
1432 扳上油画,208X79
cm 尼德兰凡·艾克兄弟画,根特圣巴特加瑟教堂藏 尼德兰位于欧洲北部,包括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一部分。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这里也出观了人文主义的美木运动。然而比较起阿尔卑斯山南部地区复兴古典文化的迅猛之势来,这里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显得温和、缓慢一些。一方面保留着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多又焕发出摆脱禁锢,重新发观自然和人生的绚丽光彩。被喻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根特祭坛画,就是突出一例。它原是三叠式祭坛画,总共有26个大小画面。展开时的中央画面上方是圣母马利亚、天主和圣徒约翰;下方是祭坛画核心部分《羔羊的礼赞》: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救世主致敬,四周草本葱笼,鸟虫飞鸣,虽然题材仍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象征成分,但明亮的色调和微妙的笔触所反映的那个清丽的大自然,与教义所说的“魔鬼的陷并”大相径庭。 在北欧的荷兰画家杨·凡·艾克(Jan
van Eyck)兄弟用写实的肖像来展示个人的内在生活,并且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他总以客观的眼睛观察和表现人物个性,《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娘》,细腻的刻画出日常生活的细节,并且把人物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环境氛围中。甚至能让观者感觉到户外射进来的阳光,仿佛也能从背面的凸透镜中反映出自己的面孔,而走进画面。此外,他们还画过著名的《根特祭坛画》。他的《对基督的礼赞》被誉为欧洲第一张成熟的风景画,通过冬青、月桂的浓荫和发光的远方,人们对自然的感觉已经跟逃避的欲望及对诗意栖息的向往连接在一起,就连圣母也生活在繁花碧草之间了。 《根特祭坛画》的作者是胡伯特(
~1426)和杨·凡·艾克(约1390~1441)兄弟俩,画未完成胡伯特谢世,杨·凡·艾克后来为当时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商务代理人乔瓦尼·阿尔诺芬尼夫妇作的肖像,是又一幅精粹杰作。作品描绘出一对虔敬的夫妇拘谨地祝福新生活的开始,中世纪传统因袭的象征含义,通过室内每一物件:苹果、小狗、念珠、枝形蜡烛、白头巾、拖鞋等等与幸福美满、忠诚虔信、贞洁……观念相关联,这批物件—方面又跟家庭内部的陈设相契合,使这幅肖像带上了风俗画的意义。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局部)1434尼德兰杨·凡·艾克 通过放大的局部,可以看到欧洲画家对于扩展画幅空间容量的—个创造。该肖像背景上挂着的一面圆镜,直径10厘米不到。它处于原画的中心偏上。却十分巧妙地反映出观众所在位置的当时情形:镜中照出新婚夫妇的背影之外,还有两个人进得门来。原来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虔诚拘谨状,正是迎接前来贺喜的宾客们的礼节。镜框周围嵌着《耶稣受难》像饰。那是当时的风尚,壁上还挂着一串念珠。尼德兰绘画是由传统的细密画发展而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基本保留了这一特点,注意看看那只小狗,它身上的卷毛几乎全是逐一勾画出来的,画家状物十分严谨、工细,却又不失其整体的统—。 罗杰尔·凡·德尔·维登(1399/1400~1464)是15世纪上半叶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年轻时他在图尔纳就学于康实。1432年得画师称号,1435年迁居布鲁塞尔。曾游历意大利在那儿也赢得很高赞誉。后来的梅姆林等就是拜他为师的。他的艺术以把握对象的感情分寸、出色刻划人物特征著称,在他的肖像画上体现得最充分,敷色明朗且沉着,画面洋溢着感情的力量,与几乎同时期的杨·凡·艾克的肖像画十分相似。然而在处理宗教题材的人物肖像,他与杨·凡·艾克却又不不同。比如他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画家不仅展示了描绘大幅度起落的戏剧性场面和自然景色的本领,还集中表现出深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能力。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圣经传说中一个所谓罪孽深重的女人,但她皈依基督教,以至诚的悔悟取得了耶稣的宽赦。她目睹了耶稣受磔刑,她心灵中潜藏着对神的敬畏和对悲剧的哀怜,二者纠结在一起。画家在对这人物透彻的的理解上,才能以新的形式披露出她的复杂心境。在这一点上,维登没有落入俗套,他不象杨·凡·爱克那么冷漠,却与康宾更为相似。 包西(1462~1516)曾被现代西方艺术评论家称作“梦幻超现实画派”的先驱者。他惯以奇谲怪诞的形象和画面描绘宗教故事及民间传说。他的绘画风格实际上来自尼德兰的民间艺术影响和画家父亲的家传。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对人世间的种种陋习和不平进行冷嘲热讽。通过他异常活跃的画面,人们不难感受到—种理性的反思和启迪。比如有幅扛十字架图。圣经上说是异教徒为了惩罚宣讲救世之道的耶稣,将他侮辱戏弄一番之后就命令他背着十字架前去耶路萨冷郊外的山上伏刑。一般宗教画家以此来表达耶稣舍已为人类的崇高精神。但包西却不同,斜穿而过的十字架中心,是低头沉思的耶稣,周围是表情各异的僧侣、士兵和百姓的头,有的利欲熏心、有的阴险叵测、狰狞恐怖,市侩、群氓、乌合之众……作者对世间的善恶展开了评判。
他的《圣安东尼的诱惑》(1505~1506)也是同样风格的绘画.圣安东尼是一个历史人物,公元251年生于埃及一富有的基督教徒家庭。20岁时父母都死了,留给他一笔遗产,但他听从上帝的感召,散尽了家财隐居深山修道,成为最早的修士之一。后来学生纷纷慕名而来,他所在的地方成了一家修道院。为了潜心修行他抗拒了金钱、女色、强暴等种种引诱,约于公元356年去世。包西选取这个路人皆知的题材,画了一幅折叠式的祭坛画,内外共有五个画面。外侧是单色绘成的《耶稣被捕》和《上十字架》,展开后的中央部分,圣安东尼匍匐在群魔诱惑之中,精疲力乏。画家虚构出种种离奇古怪的植物鸟兽:马腿架着水罐、背着枯树的老鼠、赫人的鱼嘴、树身叉开站出抱婴孩的人以及炼金术士的火炉……画面迷漫着荒谬而又写实的事与物。这是画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有论者将此归为对世间罪孽及天主教会的抨击.
《圣安东尼的诱惑》(1505~1506) 彼得·勃吕盖尔(152
/30~1569)直接继承了包西的传统,他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均画家。他的创作生涯与尼德兰人民争取摆脱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求得独立自由的斗争风云紧密相连。他的《伯利恒户口调查》、《屠杀婴儿》等作品假借圣经故事,揭露了侵略者的罪恶。他经常到农村去,参加农民的婚宴、舞蹈,以惊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将他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农民画家”.<雪中猎人>是他反映农村生活的杰出代表作。近景有几株秃树,几个背着猎获物的农人在猎犬陪伴下踏雪行进着,隔着中景的山坡和农舍,远处是结冰的池塘许多人在滑冰游戏,再顺着大雪覆盖的山谷望去,丘陵天际线露出峻拔的岩山和树丛。冷绿的色调笼罩着这一派北欧阴湿的雪国风光,猎人、滑冰者以及空中盘旋的苍鹰更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雪中猎人》
1565 板上油画
尼德兰勃吕盖尔作 《收割》(1565)
大约是是勃吕盖尔题名为《一年四季》组画中的一幅。这套组画以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为对象,融入了画家本人对生活、对劳动和宇宙万物的深刻感受。他熟悉尼德兰的农民生活,深知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关系。收割该是在深秋,炎热的太阳照耀着,一些农夫躺在树荫下,仿佛是作午间小憩。一垛垛收割的麦子,捆好的麦堆,是农民辛勤的汗水才换来的土地的恩赐。勃吕盖尔作画几乎不画阴影。象所有尼德兰画家一样,他这幅画的地平线也特别高。地面向上方伸延,麦田背后,有一片森林、还有丘陵和小道。画面正中顶着天空的那棵树与远处天际线形成—个交叉十字,它规定了全图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重心。其余所有的面---天空、麦浪、土地和所有的点---农夫、麦垛、树丛甚至树叶,以及所有的线条---树枝镰刀把柄……将诺大的画面构成了谐调变化的统一体。 象包西一样,勃吕盖尔也吮吸着尼德兰民间文艺的丰富养料,用他的作品反映民族的风情如<尼德兰谚语>、《儿童游戏》、《谢肉节与四旬斋的争吵》……也用寓意性的画面讽刺群众中愚昧、落后的因素如《懒人之国》等等。《盲人的寓言》(1568)就是勃吕盖尔这类的代表性作品。有种解释将它称为是但丁《神曲·炼狱篇》里所说的,愚蠢的盲人再当引路人引起连锁反应,临近死亡的深渊是必然的命运。这是一个辛酸的寓言,实际上它所昭示的精神上的盲目性悲剧要远在行为的盲目性之上的。 《盲人的寓言》1568尼德兰勃吕盖尔作 ·十七世纪弗兰德斯美术 17世纪弗兰德斯原是尼德兰的一部分。因为北方诸省独立,宣布成立了荷兰共和国。它仍处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由此造成在美术上,它既有继承文艺复兴优秀传统的长处,又深深受到罗马巴洛克风格的影响。鲁本斯《1577~1640)是弗兰德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年青时代他在意大利游学八年,回国后成了才艺出众的宫廷画师。除领导一个庞大绘画工场为宫廷内外服务之外,他还参予官方事务。他所画题材广泛,《劫夺柳西帕斯的女儿》是他众多的神话题材作品之—。故事是说众神之主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的两个女儿的情景。最吸引画家的不是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而是故事提供他描绘激剧的运动和人体的天地。画上四个人两匹马纠集成一团,略呈对角形的放射状,高抬的马蹄和举着的肢体饱含着遒劲的动力。瑰丽的女人体与黝黑强健的男人体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一边旁观的小天使大大缓和了画面紧张的基调。作品中形体和设色安排具有装饰性图案的倾向。 三十年代开始,在提香艺术的启示下,鲁本斯前期骚动的戏剧性画风演变为抒情细腻的味道。《爱之国》就是典型的一例。主题是赞美生命的欢乐和现世人生的幸福。尽管有一些小天使在天空中嬉戏,仍可看出画中十足的现实气氛。文艺复兴运动前夕,北欧从林堡兄弟到法国的一些宫廷画师的细密画或书籍插图作品中,就有优柔缠绵的爱情场面描写,但是那些多半是穿着时髦服装的青年恋人在花园幽会谈心。鲁本斯在画面里溶入了神话与现实合为一体的境界。一对对情人情意绵绵,或站立或坐着,参差有致地排列在—座豪华别墅的庭园里,琳琅满目的裘皮华装、珠光宝气。这种宫廷贵族化的生活享受,启开了十八世纪罗可可庭园爱情题材作品的先声。 在鲁本斯众多学生中间。最突出的是凡·戴克(1599~1641)。还不满12岁,他就成为鲁本斯的得力助手。老师众多的订件上大半都留有他的笔迹。凡·戴克擅长作肖像画,画风没有鲁本斯那么豪放。也缺少点创造性。1632年他到英国,成为国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师。此间他为王公贵族绘制了大量肖像。深受各界欢迎。他为国王画了许多像。这幅《查理一世骑马像》(1638)在其中比较出名。虽然高头大马背上的国王气宇轩昂。甲胃璀灿。却掩盖不住待臣奉上的拘谨和浮饰。洋洋自得的神态与虚弱造作的体形、坐马停立的前景与风吹树摇、行云蔽日的巴洛克式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肖像画风格吸取了荷尔拜因的谨严和工细,也汇入了鲁本斯式的构图及绘画语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贵族肖像画式样。在英国流传了二、三百年,给欧洲大陆的肖像画也带来相当的影响。 约丹斯《1593~1678)也是弗兰德斯著名画家之一。鲁本斯去世后,他代为续完过部分作品。他的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间风俗画的性质,所作的《萨堤儿在农民家作客》、《豆王节》等反映出当时普通百姓的节日和生活情形。他也画一些宗教和神话题作,比如《潘神与绪任克斯》(1625)即是.希腊神话故事说,长着羊腿人身的牧神潘追求阿尔卡迪亚的山林女神绪任充斯。一次潘快要追赶上绪任兑斯时,躲避不及的女神就恳求自己的父亲河神把自己变为芦苇。潘无奈地眼看自己所复兴古典文化,启蒙新时代的运动,继意大利之后,文艺复兴的大潮传播到法国和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它的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体现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艺术家们创作所显示出的一个共同特色就是无论描绘现实人生,还是借用宗教神话题材,都深深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神已经成为表现人的符号或载体. 爱的女神变作芦苇就折来做成芦笛留做纪念。画家以十分明快的笔调描绘了这个情节,突出了明暗对比。造型具有弗兰德斯画派典型的丰腴、厚买的风格特点.右下角那个抱着水罐的蹲坐男子,似乎就是象征着管理水源的那个河神。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l5到16世纪初,德图美术的发展处于繁荣高涨时期。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后的农民起义促进了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的活跃,加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出观了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丢勒(147l~1528)就是典型一例。他生于纽伦堡金饰匠家庭,年轻时就倾向宗教改革运动同情农民革命。他“是油画家、铜版画家、建筑家,还发明一种筑城法式”。28岁时候的自画像,采用传统的圣像格式俨然以耶稣自居,坚毅冷峻的表情并无虚饰,显示出胸怀大志的艺术家严肃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他的《四圣徒》(1526)原应是配有中间圣母子像组成的三联祭坛画,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变成了两页式的圣徒像。四位圣徒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气质的人物:圣约翰乐天达观,属多血质;圣彼得冷静淡泊,属粘液质;圣保罗急躁易怒是属于胆汁质,圣马可压抑多疑是忧郁型人物。所有这些,在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的画家笔下,活灵活现地得到了展示。画幅同时也是丢勒肖像艺术造诣的一个缩影:圣徒宽大舒展的衣袍占据了二分之一的画面,除开能筒略交待圣徒各自身份的器具之外,全部注意力就集中在面部的特征上。可惜这幅画完成后的第二年,画家就与世长辞了。 描绘大自然的美丽、讴歌现实人生是文艺复兴时期进步世界现在艺术方面的体现。象同时一些大师一样,丢勒也以极大的兴趣描绘山水风景、树草虫禽。这类画作多半是用水彩画来完成的。他是很早就能自如地运用水彩画技法的欧洲画家之一。所作的《湖畔松林》、《兔子》可以看作早期水彩画名作的例子。 甚至平时不惹人注目的无名植株,一块草皮,在状物精微的画家眼中竟成为蓬勃旺盛的有生命之物。当然,他更多地还是忠实于对象面貌的真实摹写,这点应该说是北欧美术的一大特色。
德国是欧洲版画艺术的重要基地。文艺复兴期间配合宗教改革和闵采尔农民起义,版画对宣传反封建反天主教起了很大作用。丢勒还印制了《耶稣受难》、《骑土、死神与魔鬼》、《农民赶集》等作品,深受民众欢迎。《忧郁》(1514铜版画)是丢勒的版画名作,出色地体现了人文主义艺术家深邃的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艺。德国民族的性格一般比较内向,善于思辨,不象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奔放。文艺复兴时期,他们把忧郁与天才联系在一起认为唯独真才实学的人,才具有忧郁的气质。画中那位在沉思的双翼妇女就是忧郁的化身。她的周围是一些象征科学的创造的天平、钟、锤子、卡尺、入睡的狗和造雕像的石料。主人翁苦苦地思索着,仿佛要摆脱某种困惑。丢勒以密集丰富的衣褶和众多道具细节烘托出魁梧身躯的人物。富有变化的线刻挺健圆熟。整个画面宁静沉寂,揭示出求知道路上的困难和奋斗的复杂心情。 荷尔拜因(1497~1543)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肖像画大师。他生于南德的商业中心城市奥格斯堡,自幼跟父亲、画家老荷尔拜因学画,18岁离家去瑞士。1520年以木刻画家、装饰画和肖像画家身份在巴塞尔立足。后来他来到英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伊拉莫斯介绍他去找《乌托邦》一书作者托马斯·莫尔的信中写道:”巴塞尔的艺术正遭到冷遇,画家难以容忍反偶像运动的影响。”他成为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家,《亨利八世王后肖像》(1533)忠实地记录了她华贵精致的服饰,但是画家的着眼点不仅于此,人物神态所透露的宁静和谐的世界,与法国克卢埃以及更早的富凯作品如出—辙。荷尔拜因更注意用清晰优雅的色彩与线条,塑造出新时代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外荷尔拜因的《两大使》(l536)之类 “有内容的肖像画”,(通过背景道具表现与人物有关的丰富内容的肖像画),在英国成为影响很大的一种画风,统治画坛达二、三百年。整幅构图就象一张全身的留影,无论是人的容貌、地上的图案、皮衣的毫毛、仪器上的刻度……全部精微地载录到画上,从中可见画家把握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娴熟技巧。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