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美术通史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第十二讲  十七、十八世纪法国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欧洲美术的格局在18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国一跃成为中心,它所倡导的罗可可艺术风靡一时;英国等国也崭露头角,涌现出一批杰出画家,创造出大量传世杰作。随着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继到来,欧洲逐步走近现代艺术时期。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富凯(1420~1480?)。他的名字长期不见经传、直到1830年人们才从巴黎国立图书馆的藏书插图中发现。据现有的史料,大致可推断富凯生于1420年,卒于1480年左右,早年在巴黎学艺,先后为教皇尤金尼厄斯四世、国王查理七世、路易十一服务。是他首先将文艺复兴美术观念引进法国,使原先浓厚的哥特式样呈观出新的气息。

《谢瓦利埃与圣斯蒂芬》(1450)是他的名作——默伦双联祭坛画之一。画家将查理七世的财政大臣蒂安·谢瓦利埃及其佑护神圣斯蒂芬前后并置在画面上,圣徒的右手塔在前者的肩上,年轻英俊的面庞显出宁静沉思的神色,与此相应的是谢瓦利埃虔敬的姿势。整幅画优美细腻的写实笔法,具有严谨的肖像画性质。象马萨乔之于意大利,凡·爱克兄弟之于尼德兰一样,富凯的画风,一直到路易十二时代始终在法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默伦双联祭坛画的另一半《圣母子》(1450),原是特意为国王查理七世的宠姬阿涅斯·索雷尔之死所作,供奉在她故乡默伦教堂里。袒露胸口的圣母,据说就按照索雷尔的形象绘制的。画家以雕像般的轮廓,鲜明饱和的色彩,将衣着华贵的圣母突出在一群红、蓝色小天使中间。略加留意还能发觉,画中用几何形体构图的特点:圣母、圣婴、天使的头部、肢体以及服装、布饰等无不显示出球形、圆柱形、梯形及三角形等各种基本形的构成,尽管富凯的肖像画风格十分细腻、写实,但他的这种偏爱被人们称作立体派画家的先驱。 

弗朗索瓦是让·克卢埃的儿子,生于图尔,自幼随父亲让·克卢埃学艺。(让·克卢埃 ?1485~1540,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肖像画家。从他的姓氏推断大约是尼德兰南部人氏。他曾获得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显赫的近侍兼首席宫廷画师的称号,在图尔和巴黎两地从事创作。他共作有130多幅优秀的肖像画,落笔敏锐肯定,形象塑造得沉静而又含蓄生动,深得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所好。他的半身肖像画基本格式直到19世纪的安格尔和德加等名家还一直在沿用。) 让·克卢埃去世之后,弗朗索瓦·克卢埃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和职位,先后为弗朗索瓦—世、亨利二世/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等四朝君主服务。在艺术上他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并主持着一个大型绘画作坊,除了画肖像以外,还画了许多神话故事。《贵族出浴》有人称是描绘狄安娜出浴,但边上却有抱着婴儿哺乳的女人。最前面的妇人虽然裸露着身体,构图依然给人以写实的半身肖像画的感觉。画面深处的室内布置更似一个上层贵族人家发生的事情。

古戎(1510~1565)是法国16世纪擅长作装饰性雕塑的大师,他存世的作品几乎都是用来装饰建筑物的。他的《贞洁喷泉浮雕》(1540)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雕刻作品,至今仍然立在巴黎的闹市中心。在16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气甚浓的情形下,古戎大胆引进了古典艺术中清新、健美的造型因素,在当时就使人耳目为之一新。这些女神浮雕,富有优美韵律的线性风格,并不追求绘画性的效果或者动态,却以其敏感的雕刻体积与块面,周密地考虑与建筑主体的和谐一致,从它们深浅不同的起伏转换中间,隐约可见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饰带浮雕的痕迹。复兴古代的艺术语汇,绝不是单纯模仿照抄。这几尊女神像是植根于法国土地上的艺术珍藏,它传扬着自由的意志,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贞洁喷泉浮雕》1540,云石,法国古戎作 

·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开始流行的一种艺术思潮,其艺术家均醉心于用古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它起源并兴盛于法国,在其他各国和各个不同的艺术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其在创作上的特点是:1·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宣扬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2·崇尚理性,蔑视情欲。3·恪守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基础的美学传统和美学观点,把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奉为典范,借个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4·作品强调规范化,追求和谐、均衡、明晰和理想化。 

普桑(Nicola  Poussin l594~l665)是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他出生于—个军人家庭.1615年到巴黎学画,后定居意大利,艺术上受拉斐尔和提香的影响,作了大量占典风格的作品。同时,他对雕塑也有极高的造诣,如他的《守界神》,表现出他在雕塑上既崇尚古代艺术,又十分善于发掘自然之美。

普桑的作品中有一类是描绘欢乐的节日,盛大的宴会,歌颂人类的生命力与青春活力的画面,这些作品主要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具有享乐主义的倾向。这类作品大都幅面很大,色彩明快人物情绪热烈。《牧神柱前的酒宴》(1635~1638)一画描绘的就是欢庆酒神祭的狂热场面,酒神祭是希腊人的一个盛大节日,人们在这天开怀畅欢,尽情狂欢。画面上描绘的是—组狂欢的男女.那些头带花环装扮成酒神的男子与那些爽朗优美的女子在狂欢过后,有的载歌载舞有的打情逗乐,画面上—派欢乐谐谑的气氛,在这组男女身后是—尊双臂残缺的牧神潘的裸体雕像,雕像也由人们佩戴上花环,画家将这位自然生育之神作了有意的处理。他张着大嘴戏谑地看着人间这一欢乐的场面,而他严然是一位人间的保护者的姿态。画家将这一情景置于优美宁静的自然风景之中,仿佛使人们看到一幅天国的图画。

《阿卡迪亚的牧人》(1638)是普桑的一幅代表作,它是较完美地体现普桑艺术思想与美学追求的作品。阿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一片幸福乐土。画面上描绘四个着古典衣服的人,其中三个牧羊人走到这里,发现一座古墓。他们停住脚步,围着墓碑辩认着碑文,上面写着“我曾住在阿卡迪亚”,潜在的意义是说,既便生活在乐土,也难免有生命的终结。在牧人们的旁边立着一位妇女,这是—个寓意性形象,可能是永恒自然的化身。这幅画突出地表现对人类命运的沉思。用画家自已的话说:“正是在这种沉思中人们才能在命运的打击下站得稳定和不屈”。画中这种严峻的哲学思考在他的晚期作品中表观得尤为明显。这幅画虽说描绘的是“死亡”的沉思,但在普桑笔下“死亡”也是那样富有诗意,没有丝毫的恐怖和忧伤。表明他对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日拉尔东( Francos Girardon 1628-1715),是贝尼尼的学生,是法国典型的宫廷艺术家,很受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赏识。其作品具有庄严、宁静、优雅的特色。他在凡尔赛花园留下的宏伟作品,如组雕《阿波罗与仙女》(1666-1673)等,人物秀丽,姿态活泼,体现了法国该时代的古典风格。

《阿波罗与仙女》法国 日拉尔东 

·罗可可美术

“罗可可”一词是法语“rococo”音译。在艺术史上,它专指一种盛行于18世纪的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风格,由于这种风格与路易十五时代崇尚享乐,取悦贵族妇女的趣味相对应,故而又称为路易十五风格。

罗可可艺术是一种纤巧、轻快、富丽、华美的女性化艺术,其雕塑作品大多选择愉悦、享乐的题材,用轻快活泼的情调来表现社会生活。罗可可雕塑家尤其善于表现全裸或半裸的妇女,以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

斯劳兹的大理石雕刻《狄安娜与恩底弥翁》(1740)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传说月神狄安娜爱上了恩底弥翁,并要求宙斯使恩底弥翁永远处于睡眠状态,以永葆青春。作品中充满爱意的狄安娜深情地凝视着处于熟睡的恩底弥翁,其中的小天使却仿佛提醒观者不要打扰这对恋人。

《狄安娜与恩底弥翁》(1740)法国 斯劳兹 

法国雕塑家埃·阿森姆(Egid Quirin Asam,1692-1750)《隐修院教堂祭坛雕刻-圣母升天》(1722)分为三层,最下部是圣徒,中部为正在升天的圣母,上部是迎接圣母的天使们,组雕采用了镀金与彩绘的方式,显得富丽豪华,细腻无比。

《隐修院教堂祭坛雕刻-圣母升天》(1722)法国 埃·阿森姆 

另外,弗朗西斯卡·安东尼奥·萨尔古尔罗(Franciso Antonio Salzillo 17o7-1783)创作的《在橄榄树园中祈祷的基督》,表现的是在最后的晚餐后基督因被犹大出卖而被捕的场景。基督与天使的服饰颜色与花纹,明显受到东方阿拉伯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橄榄树园中祈祷的基督》法国 弗朗西斯卡·安东尼奥·萨尔古尔罗 

同样,法尔孔奈罗可可风格的作品形体优美,风格细腻,造型准确且有理想化的倾向,其作品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小爱神的警告》(1757)、《扮作维纳斯的蓬巴杜夫人》等就是他的此类罗可可式的作品。

《小爱神的警告》1757法国 法尔孔奈 

十八世纪的法国雕塑在豪华之风盛行的宫廷和贵族阶层倡导下,被大量的用来装饰宫廷、花园、宅第,出现了一批罗可可风格的雕塑家,法尔孔奈(Etlenne-Maurice  Falcomet,1716~1791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法尔孔奈出身于一个细木匠家庭,后从事雕塑。曾受俄国女皇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雕造《彼得一世骑马像》,他的作品形体优美、风格细腻、造型准确,并有理想化的倾向。《扮作维纳斯的蓬巴杜夫人》这尊雕塑是他六十年代以宫廷贵妇逢巴杜夫人为模特儿作的神话题材的雕塑。法尔孔奈在人体雕造和艺术技巧上有着古典主义的特点,维纳斯的形象则按逢巴杜夫人的相貌真实地雕刻出来。 

帕儒(Augustin Pajou,1730-1809)18世纪末活跃在法国艺唐上的雕塑家,受到法尔孔奈艺术风格的影响,他作于1785-1790年间的《堕落的灵魂》,表现了女裸体的圆滑与柔美,是典型的罗可可风格的作品。人物的身体曲线流畅、润滑,宛如一支轻柔的乐曲,疏缓而富有韵律感。

《堕落的灵魂》1785-1790,法国 帕儒 

华多(Jean-Antoine Watteall,1684~ x1721)是法国十八世纪上半期罗可可艺术代表画家之一。出生于法国北部的瓦伦西亚,1702年到巴黎学习绘画后成为法国宫廷画家。他的作品多描绘喜剧场面,很适合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意大利喜剧》(1718)是华多直接取材于一幕喜剧的油画,年轻的情侣在夜间相聚,点着松明火把,弹着六弦琴欢度良宵。这幅画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明快的色彩使画面的戏剧气氛格外浓厚。

《帕里斯的裁判》(1720)是华多晚期的一幅油画。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画面选取的是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爱神阿芙洛蒂德时的情景。画面上阿芙洛蒂德好以刚刚沐浴完毕走向帕里斯,这个形象画得很实。笔触绵密色彩变化丰富。帕里斯则处在较模糊的背景处,画家仅用粗放的笔调描绘他伸手递金苹果的动态。画面上还画有执盾牌的战神马尔斯和小爱神丘比特,这些人物好像都为阿芙洛蒂德的美所吸引,每个人的眼神明显地传达出不同的表情,这幅画以丰富的想泉力,活泼的笔触和华丽的色彩,将这一神话传说处理成变化丰富的戏剧情节。

《舟发西苔岛》(1717)是华多的一幅著名的代表作品,西苔岛是神话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之地。画中题材是取自当时的一个歌剧,描写三姐妹各自带着自己的恋人准备乘船去西苔岛,寻求天堂胜景和永恒之爱的情景。画家似乎画的是恋人们依依不舍离开西苔岛的情景,他把人物分成几组,近景处是三姐妹及恋人。他们成双成对准备随已经动身的情侣们同行。画家精心构思这一情节由最前面坐着的男女开始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正在起身,趋步缓行以至迤逦而去的一队情侣,整幅画面形成了—个流动的时间曲线,造成活动的人物与安谥寂静的风景之间的对比。远处待发的船帆,更点醒了这幅画的主题,华多这幅画创作完毕后,交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皇家学院授予他会员的荣誉,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和心理要求,受到上流社会的赞誉,华多也因此而博得“风流画家”的雅号。

《热尔桑画铺》(1720)是华多为热尔桑画铺作的一招牌画。画商热尔桑支助过华多,华多为感谢热尔桑主动提出为他画块招牌。这幅画从构思到完成仅用了一个星期。在这幅画上华多描绘了这家画店的经营情景,画铺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油画作品,画面上的人物分为两组,左边是给雇主们装箱的店员和雇主太太,右边是以热尔桑太太为中心的一组绅士和妇人。热尔桑太大斜靠在坐椅上,正与买画的顾主洽谈生意,她正谈论身后的一幅圆形构图的画面。《热尔桑画铺》用较朴实的色彩真实描绘出了画铺的场面,具有风俗画的特点。在构图上两组人物各有中心,显得松散,故这幅画在1760年被—截为二,成为两幅画,后经修复而成现在这样的情景。 

十八世纪法王路易十五时期的宫廷崇尚豪华。贵族生活骄奢淫逸,为满足这些贵族的精神需要,一种纤丽、享乐的罗可可艺术应运而生。罗可可艺术的最典型的宫廷画家是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布歇的作品以宫廷贵妇和裸体神话人物为多见,《伯格丽特夫人肖像》(1746)是他描绘宫廷贵妇人肖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画中伯格丽特夫人年轻美貌,身着华丽而过分矫饰的服装,显出娇弱的体态。坐着的形体轮廓呈观一条“S”形曲线,这是布歇画中经常出现的形体曲线,尽管他的人物造型准确色彩丰富,但画面却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这种效果正是罗可可宫廷艺术所追求的“优雅、美丽、柔和、娇媚和享乐”的极境。

布歇以描绘脂粉气很浓的裸体神话人物受到宫廷贵族的青睐,曾任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领导人。他具有熟练的绘画技巧,但由于他的作品程式化的特点而使画面缺乏生气,《浴后的狄安娜》(1742)是布歇这类作品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幅。画面上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狄安娜刚刚沐浴完毕,坐在山石上擦拭身体,她旁边铺垫着质地华丽的衣裙都带有宫廷气息,使人想到并非神话而是贵族妇女的豪华生活。狄安娜和旁边侍女的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征,华丽的色彩和细腻光滑的笔触更加强了享乐的成分。布歇作品的此类特征曾遭致狄德罗的严厉批评,指责他迎合宫廷的低下趣味,画一些内容空虚的娇滴滴的女郎,而他的神话人物不过是“艳丽无比的木偶”。今天看来,狄德罗显然有点偏激。 

继布歇之后罗可可艺术的代表画家是弗拉贡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他是布歇的学生,在艺术上全面继承了布歇豪华享乐的特点,题材多为宫廷男女的奢华生活,以及卿卿我我的柔情密意。《秋千》(1767)是他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的是银行家和他的情妇在一片古典式的风景中荡秋千取乐的情景,画家安排了—个小小的情节,这位贵妇坐着秋千荡起来,有意踢飞了高跟鞋,另一位卖弄殷勤的绅士赶忙在树丛中为他寻找失去的鞋,秋千上的女人显露出骄傲和调笑的表情。画面人物动作夸张而做作,景物描绘琐细繁复,具有典型的路易十五式的宫廷趣味。

弗拉贡纳尔1752年获得罗马奖学金,到罗马法兰西学院工作,这期间他深受意大利画家提埃波罗的影响,在人物造型和色彩上具有更多的意大利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痕迹。《浴女们》(1775)描绘的是一群女子在野外僻静的溪流中嬉戏玩耍,潺潺的流水,女子欢快的情绪与无羁地感受大自然的欣喜之情被表现得异常精到。自然与人在这幅画中完美地统一起来,与《秋千》一画相比,较多地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情。  

十七世纪法国美术继承了前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出现了描绘民间生活和第三等级的艺术,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有勒南三兄弟,他们生长于法国农村,一开始就走着面向生活的道路,勒南兄弟很早就离开家乡到巴黎开办画室,这三兄弟中成就最大的是路易·勒南(louis,le  Nain 1593~1648)。路易的不少作品是描写法国的农民生活的,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亲切感人,真实地反映出他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农民之家》画的是农民一家的生活肖像,这家勤劳殷实的农民终年劳作,而他们的生活却是贫寒清苦的,画面描绘农民一家晚餐的情景,画家利用柔和的侧光重点刻划了家庭主妇的形象,让她处在深暗的调子中,她身看租布农服,缠着头巾,粗糙的皮肤和略带苦涩的表情表明这位农妇的经历,画家采用古典原则处理这一形象,她有着健壮的体魄,端庄的姿态。朴素统一的形体轮廓,使得这个形象亲切感人,路易·勒南身前是个不受人重视的画家,他的作品一直鲜为人知,真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才开始注意研究他的艺术,此后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得到重新评定。 

《农民之家》(1643) (法国)  路易·勒南 

与布歇的宫廷罗可可艺术趣味相对立的是代表第三等级美学趣味的夏尔丹的绘画,夏尔丹《Jean  Baptist  Simeon Chardin,1699~1779)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个做弹子台的细木匠。他从小随父学艺,自学绘画,曾先后拜学院派画家卡兹和库阿别理为师。早期主要从事静物画创作1730年后开始作风俗画,他的风俗画主要表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在《肥皂泡》(1731~1733)一画中。夏尔丹画了一个女子伏在窗台上吹肥皂泡的情节,梳着小发辫的女孩吹肥皂泡的神态那样专心、那样迷恋,她在自己的娱乐中得到满足,这幅画中有着与路易·勒南绘画中朴素真实的特点,也体现出夏尔丹后来艺术的基本面貌。

《餐前祈祷》(1740)是夏尔丹描绘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生活的场面,画家选取了吃饭前的祈祷情景:两个小孩已经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可是按照信奉基督教家庭的规定,吃饭前必须做祈祷,画面上小女儿还不太会做祈祷,她的母亲正慈爱地看着她,好像正告诉她如何说颂祷词。小女孩侧着头聆听母亲说话,画面给人以亲切感人的力量。室内简单朴素的家具、斑剥的墙面以及人物朴素大方的服饰,都真实地表现出第三等级的生活境况,以及他们的道德教养。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法国中等阶级的人把自己的家庭美德去和贵族的极端腐化对立起来”。这也是夏尔丹的绘画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之—。这幅画的色彩以褐色为主调,加上兰、红和白色的运用获得微妙的对比,既丰富又协调。

另外,夏尔丹的一些静物画,摆脱了早期静物画受荷兰画派影响的痕迹,具有概括简炼的将点。在静物画中追求自然亲切的生活情趣,曾经受到当时学院派画家的贬抑,有人认为他是个趣味低下的自然主义画家。但这种看法并没有改变他的艺术追求,用他的话说: “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这种独具慧眼的观察,是夏尔丹成功地表现自然,发掘平凡事物中的美感特点的关健所在。

而夏尔丹在30年代画的一系列的厨房画,以朴素的色调准确地描绘出妇女劳动时的体态,虽然她们没有上流社会贵妇的华衣丽肤。但同样显出优美的线条,更有着健康的趣味。夏尔丹在绘画中深切而真实地表现市民朴素的生活情趣和善良的道德情操,在当时受到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的高度赞扬。 

格莱兹(Jean  Baptiste  Greuze,  1725~ 1805)是与夏尔丹同时的画家,受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的影响,极力借助绘画宣扬道德规范。1755年他的油画《给他的家庭读圣经的祖父》一画使他一举成名。70年代以后多画肖像画和道德伦理画。1773年创作的《破瓦罐》(又名少女)一画采用喻意的手法规劝青春少女奉守贞洁。画中一位少女衣衫不整,表情忧伤,在她的右手臂上斜挎着一只摔破了的瓦罐。画家利用这只玻瓦罐象征这位失去贞操的少女,以此警告世人,珍惜自己的美丽与青春。这类说教式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但他的绘画曾受到狄德罗的格外推崇,认为他是第—个敢于在画家中间给艺术树立道德规范的画家。并把他的画推荐给俄国沙皇叫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以他的道德画来影响俄国社会。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