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西方美术通史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
|
第四编 十九世纪的欧洲美术 第十三讲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8世纪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古典美的质朴、简练和自然,是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它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其代表画家是达维特、普桑等;雕塑家是乌东等。 乌东(Jehan-Antoine
Houdon 1741-1828),新古典主义雕塑大师,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成员。他是法国罗可可时代最后一位雕塑家,也是新古典主义最初的雕塑家之一。其肖像雕塑多半是当时著名的人物,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肖像作品,突出反映了他在启蒙运动进步美学思想影响下的创造性,人物的社会特征和心理特征通过作者的出色技巧得到了深刻细致的描绘。其代表作《坐着的伏尔泰》,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黑暗统治的斗士嬉笑怒骂的神情,恰如其分地把他塑造为既有古典风度又具浪漫色彩的人物。 坐着的伏尔泰
1795 法国
乌东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古典主义取代罗可可艺术而占统治地位,由于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直接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相关,故人们称这个时期的古典主义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是达维特。 路易·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出生子巴黎中产阶级家庭,十岁丧父。1766年入皇家美术学院,成为古典画家维恩的学生。1774年获罗尔奖学金去意大利钻研古希腊、罗马艺术,1780年返回巴黎,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时期。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达维特由意大利回到巴黎,受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积极地投身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1784)可认为是他明确地阐明自已立场的宣言。这幅画原是受路易十六之托而作,取材于十七世纪法国剧作家高乃依的悲剧《荷拉斯》。荷拉斯是古代罗马城的—个旺族,在建立共和制的斗争中罗马城与相邻的阿尔贝城发生战争,荷拉斯送自己的三个儿子奔赴战场,保卫城邦。画面中间描绘的是荷拉斯兄弟戎装整肃,在他们的父亲面前举手宣誓,发出:“不战胜,毋宁死”的豪壮誓言。在画的右边荷拉斯兄弟的母亲姐妹们显出悲伤痛苦的神态。达维特采取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与悲壮色彩。这幅画以高度完整的构图、纪念碑式的人物造型以及浓烈的英雄主义气氛,轰动了1785年的沙龙,博得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高度赞扬。 达维特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他是当时的国民议会议员,激进的雅各宾党人,极力主张艺术为政治服务。他这个时期的作品都强烈地反映着时代的脉博。《马拉之死》(1793)是达维特忠实地记录法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不朽之作。马拉原是物理学家,医学博士,大革命期间成为职业革命家。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负责主办的《人民之友报》是当时的革命喉舌。l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吉伦特党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兑刺杀,死在浴盆之中。马拉被害后,达维特受国民公会和人民代表的要求,画了这幅油画。画中马拉遇刺后身子歪向—边,握着鹅管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左手仍拿着科尔兑给他的便条,便条上的字清晰可读。上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兑,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希望得到您的帮助,仅此而已。”画家有意描绘出这些细节,以此揭露吉伦特党人的卑劣行径和马拉的忘我精神。画面语言简练、朴素,浓重的色调给这幕惨景注入了崇高的历史不可承受之重。 1794年7月27日,大资产阶级发动了热月政变,对雅各宾党人进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达维特遭受到牢狱之苦,出狱后一度意志消沉。拿破仑雾月18日(1799年11月9日)政变后,聘请达维特为宫廷首席画师,使他的精神再次振作起来,创作了一系列为拿破仑歌功颂德的作品。《加冕式》(1806~1807)即是其中的一幅巨制。这幅画记录了l804年l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称帝加冕的仪式,达维特将这一历史场面不加任何虚饰地描绘出来,成为不朽之作。在《拿破仑加冕》图中是画中,拿破仑身披红绒披风,已经戴上皇冠的拿破仑,正托起皇后的王冠,给跪在主教坛前的约瑟芬加冕。教皇庇护七世坐在拿破仑身后;参加加冕式的大臣、将军、官员、红衣主教和各国使节都按真实的场面画出,画中共有近百人的肖像,许多人都被请到画室作过模特。这幅画气魄宏伟,构思精巧,描绘严谨,是欧洲绘画史上仅见的作品之一。
古典主义艺术由达维特到他的学生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 《里维耶夫人肖像》安格尔
波林娜·埃莲诺尔肖像
安格尔 安格尔(Jean Auguste-Dominigue Ingres,
1780—1867)自幼在教会学校学习绘画和音乐,曾做过乐队的小提琴手,1797年到巴黎成为达维特的学生,后曾两次去意大利长时间研究古典美术。一生中作过大量历史画,肖像画和裸女题材的绘画,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肖像画。《里维耶夫人肖像》(1805)是—幅具有东方风格的肖像作品。这幅画运用流畅的线条和典雅的色彩刻划了年青的里维耶夫人。她侧身扶坐在沙发旁,披着的长袍,疏密有致的线条,加上衣服上的图案装饰形成点与线的交织变化,安格尔敏锐地把握住这些造型特点,以精细的笔法,严谨的造型手段使这幅肖像画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语言。 同一格调的《波林娜·埃莲诺尔肖像》更显得纯美、优雅、洒脱,堪称绝响。
《女奴》1839
安格尔 安格尔一生以浓厚的兴趣表现女裸体,在这些裸体画中,他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大师笔法,追求人体的线条,形体和色调间的和谐,表现纯艺术的美。他最早的一张女人体创作是1807年在意大利期间画的,双手抱背的半身浴女背部。一年后安格尔画了这幅《浴女》(1808),这幅画仍然画的是女裸体的背部,画家以色调单纯的室内为背景,着力表现了女裸体圆润柔和的形体和微妙的色彩变化,尤其以背部丰富渐变的色彩过渡完美地体现出画家娴熟的油画技巧和对人体语言深厚的感受力。这幅画因最初由叫瓦尔平松的人收藏,故又称《瓦尔平松的浴女》。
《瓦尔平松的浴女》1808
安格尔
《土耳其浴室》1862 (法国)
安格尔 安格尔的裸体画具有淳厚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是对形式感的执着追求和对造型语言的精细把握。他曾把艺术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油画《大宫女》是他这种艺术追求的结晶。画中侧身躺在床上的裸体土耳其宫女,从侧转的头到微曲的腿形成斜划过画面的对角曲线,确立起画面的主体结构趋向,再于构图的右上角安排上束拢的布帘,形成一组有变化的垂直线,与人体的横向弧线形成对比,这两组线条决定了画面的基本结构。除此而外这幅画在色彩处理上极为别致,原作背景上的蓝和黄色很响亮,衬托出人体的微妙柔和的色彩变化。使这幅画有着很强的色彩感染力,与他同时的色彩画家卡雷看到这幅画后,认为安格尔在色彩上的造诣不下于威尼斯画派的任何画家。据说评论家德克罗特雷说:“这幅画结构不准,宫女的背部要比—般人长三块脊椎骨。这一事实说明安格尔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完美,并不拘泥于真实,这根拉长了的背部曲线,在画中显得恰到好处。这幅画原名《土耳其宫女》,后因安格尔又作过—幅画幅稍小的变体画
(该画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区别起见,后习惯称这幅画为《大宫女》。
《泉》1856 安格尔 安格尔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崇拜者,在意大利期间,他在拉斐尔的绘画中发现了自己的艺术偶像,看到了古典主义的真谛,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安格尔的晚年。《泉》是他毕生艺术追求的精心之作。这幅画l820年在佛罗伦萨开始动笔但一直未完成,直到画家76岁高龄,才最后在巴黎完稿。这幅画在人体语言的表观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少女优美的线条从举过头顶的右手臂柔和地垂到脚尖,形成一根大体的直线,同时引起左边的形体变化,出现起伏很大,变化丰富的曲线。与右边形成生动而协调的对比。加上单纯的色彩,淳厚的油画语言,使得这幅画更形完美,创造出高雅、抒情、理想化的艺术境界。这幅作品完成之后,同时有五个买主争购此画,最后由迪麦泰尔伯爵以重金购买,1878年这位伯爵死后,他的家属按其遗嘱将此画捐赠国家,由卢浮尔珍藏。 在大卫的学生中更具有反叛精神的画家是格罗(Amto
ine Jean Gros 1771-1835),他曾作过拿破仑的随军画家。描绘了一系列歌颂拿破仑的军事画,这些画充满着紧张的运动感和戏剧性色彩,可见出浪漫主义的端倪。《拿破仑在雅法鼠疫病院》(1804)记录的是拿破仑1799年东征叙利亚的途中,探望雅法城患鼠疫病的士兵的情景,当时的雅法城是叙利亚的军事重镇,在攻略这个城池中,正值当地鼠疫流行。法国军队遍染鼠疫,战员大减,致使拿破仑不能如期行动。画中拿破仑及随员来到患病士兵中间,正伸出手安慰身旁半裸的士兵,在他的周围是一群衣衫不整,精神绝望以及软无力的病人,格罗在这幅画中着重表现了患病者的绝望情绪,和拿破仑关怀士兵的形象,画家通过高大的伊斯兰建筑的拱门和深暗的色彩,传达出战争的残酷,给人压抑之感。 普吕东(Pitrre
Paul Prudhon,1758—1822)是与达维特同时代的画家,他的艺术不象达维特那样热衷理性,而更多地表现激烈的感情,富于艺术的想像力。他喜欢以寓意神话题材入画,并采用意大利画家科勒乔式的光影技法描绘人物,形成柔美感人、朦胧飘忽的绘画面貌,有“法兰西的柯勒乔”之称。油画《风卷普绪克》(1808)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普绪克(前译波赛琪)是灵魂之神,以少女形象出现,她和爱神厄洛斯相恋,厄洛斯不愿让她看到自己的面容,二人总是晚上相会。普吕东根据这一传说,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普绪克被描绘成睡意朦胧的样子,由风神捷弗尔和两个小天使轻轻托起送她与厄洛斯相会,整个画面以较暗的色调为背景,映衬出灵魂之神洁白身体,翔浮在如幻如梦般的柔光月影之中。 ·法国的浪漫主义美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以安格尔为首的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在法国艺术中占统治地位,到十九世纪初时,学院派古典主义愈来愈因袭保守,拒绝艺术上的任何革新。一场新的艺术运动——浪漫主义便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应运而生。法国浪漫主义艺术,以籍里柯开其端,德拉克洛瓦总其成。 浪漫主义在19世纪兴起,它摆脱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精神,以激情来描写现实生活。在法国画家中,使浪漫主义明朗化的画家是籍里柯。 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的一生走短暂的,他最初是维尔尼的学生,后受格罗的影响,临摹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的作品,对米开朗基罗尤为崇拜。他的绘画中兼有这些画家的影响,而更富于运动感和激情。《龙骑兵》一画是他年青时期的作品,在《龙骑兵》(1812)这幅画上籍里柯以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笔调画出龙骑兵跃马挥刀的英姿,马匹前蹄跃起,鬃毛飞动,跳跃嘶鸣象一阵旋风般在战场驰骋,背景处是翻滚流动的战场硝烟,画面充满了运动感,这是浪漫主义所力求传达的新因素。这种特点在著名的《梅杜萨之筏》一画表现得更形完备。 籍里柯喜欢赛马运动,喜欢在作品中表现赛马场上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喜欢表现马匹奔驰的速度。他一生中很多作品都与马有关。他自己就是在一次赛马中坠马丧生的。这是他观看了艾甫松赛马后作的一幅油画,在一片平坦开阔的草地上。不同颜色的赛马撒开四蹄。《艾甫松赛马》(1821)引颈狂奔,如旋风般卷过。整个画面统一在暗绿色的调子中。类似的作品有《负伤的骑兵军官》(1814),《罗马无骑手赛马》(1817)等。德拉克洛瓦曾受过他的影响。 《希阿岛的屠杀》
油画 年
422×352cm 藏巴黎卢佛尔宫(法国)
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 1788—1863)于1822年展出了《但丁之舟》,震惊了法国画坛,随后又作了《希阿岛的屠杀》(1824)。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独立战争,因为希腊长期受土耳其的统治,1921年,希腊人民终于起来反抗,宣布独立。次年土耳其苏丹开始了血腥的镇压,希阿岛大屠杀被害者达二万三千多人。希腊民族的正义斗争得到欧洲各国民主义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有的参加到希腊人斗争的行列,德拉克洛瓦以满腔的义愤创作了这幅画。画面上一片惨状,骄横的土耳其人肆意杀戮,掠夺,被害者陈尸遍野。前景处一组无辜希腊人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束手待毙,令人惨不忍睹,这幅画手法奔放,色彩鲜明强烈,在展览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就连有着浪漫主义倾向的画家格罗,看到此画后都不禁惊愕地说:这简直是绘画的屠杀。 1825年德拉克洛瓦到英国旅行。英国画家康斯泰布尔的绘画色彩给他以极大的启示,这一影响明显地表现在1827年他回国后的作品中,油画《沙尔丹纳帕勒之死》(1827)尤为突出。这幅画取材于拜伦的诗歌,沙尔丹纳帕勒是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最后一个暴君,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暴虐专横最后在民众的暴乱之中自焚而死。画面描绘的是沙尔丹纳帕勒躺在堆着薪材的床上,命令廷臣们杀死他的妻妾嫔妃,及其犬马。而后放火焚毁官殿的情景。画家以强烈的色彩,洒脱流畅的笔调表现了这一幕悲剧:被杀者痛苦的挣扎,施刑者残酷的行为,给这幅画更增添了浓重的血腥气味。 《自由领导人民》一画是德拉克洛瓦成熟时期的作品。取材于1830“7月革命”。1830年7月27日巴黎工人、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为反对查理十四恢复王权,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经过三天战斗,武装群众占领了王宫,查理十四逃亡英国。德拉克洛瓦目睹了这一事件,以奔放的热情创作了这幅作品,来歌颂这次起义的胜利。画中武装的群众手执武器。在一手拿枪一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的导引下,前赴后继。攻克敌人的防地。画中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出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情绪高昂而激越,充分表明画家的斗争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1832年,德拉克洛瓦随法王路易菲力普驻苏丹的大使摩纳伯爵到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旅行。这次非洲之行成为他画风的一个转折,这以后,他的作品内容主要以东方的文学作品、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阿尔及尔妇女》是德拉克洛瓦在阿尔及利亚旅行回到法国后所作的反映阿拉伯闺阁题材的画。画中三位衣着华丽的阿尔及尔妇女懒散地坐在地上,显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样子。画面左边侧身半卧的妇女,更显出茫然空虚的神态;右边一位忙碌的黑人女佣扭头望着她们,似乎在听他们的吩咐。这幅画采用鲜艳的色彩生动地表现出闺阁优美温罄的情调和阿拉伯民族绚烂的色彩。 《愤怒的美狄亚》(1862)是德拉克洛瓦晚年的一幅作品,内容取自希腊的神话传说。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王埃厄忒斯的女儿,精通巫术。当伊阿宋等阿耳戈英雄来到科尔喀斯后,美狄亚爱上了伊阿宋,答应帮他取得金羊毛。埃厄忒斯王为了不让伊阿宋取走金羊毛,故意设下重重圈套,但都在美狄亚的帮助下克服了。最后,阿耳戈英雄们终于取得金羊毛,美狄亚与伊阿宋一起逃走。途中几经周折回到伊阿宋的故乡,美狄亚与伊阿宋共同生活,生有三个儿子。后来伊阿宋另有新欢,美狄亚愤怒之极,决心报复伊阿宋。于是,她托伊阿宋转送一件婚礼服给新娘,新娘披上后立即被焚烧而死;美狄亚接着又杀死了她与伊阿宋生的三个儿子。画中描绘的是处于疯狂状态下的美狄亚夹着两个婴儿,手上拿着匕首跑进一个山洞准备杀死他们的情景,她回首看着洞外,看是否有人追来,手上的两个孩子正在挣扎,画面充满恐怖的悲剧气氛。 《马赛曲》
年 12.7×6cm
巴黎凯旋门(法国) 吕德 在浪漫主义的雕塑家中,可与德拉克洛瓦齐名的是吕德(Fransois
Rude 1784—1855)。《马赛曲》是他的代表作品。“马赛曲”是1792年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略者的热情战歌。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奥皇企图扶植波旁王朝复辟,于1792年春,法奥战争爆发。奥地利在普鲁士的支持下,联合进犯法国。法国人民为了保卫年轻的共和国,自发成立义勇军、志愿军,他们高唱着《马赛曲》挺进巴黎,保卫共和国。后来这首进行曲就成了法国国歌。高浮雕《马赛曲》(1833—1836)就是描写法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纪念碑,这尊高浮雕安置在巴黎凯旋门上。严谨统一的结构、激昂奔放的情绪,强壮有力的运动感,给凯旋门增添了光彩。高浮雕以丰富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身披甲胄、背有飞翼的自由、胜利女神,她一手挥剑举臂高呼,号召人民奋勇杀敌。下层是不同年龄和职业的法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奔赴战场的情景,其中一个大胡子的男子正高举钢盔,带领自己的儿子一同参战,行列中还有来自各个行业的人们,号手和整装的战士,旗帜招展处露出一排排长矛,武器,使人想象到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的场面。雕塑上下二层完美统一起来,形成往前突进的急速运动趋势,这尊雕塑给后来的雕塑家以极大的启示。
《马赛曲》(1833—1836)吕德 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 , 1827—1875)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位雕塑家,吕德的学生,在艺术上秉承了老师的浪漫主义精神。《舞蹈》是他为巴黎新歌剧院大门入口墙面作的高浮雕装饰。这尊浮雕表现的是一组动作潇洒,表情欢快的年轻女子,中间一个击打铃鼓边唱边舞,高举的双臂呈现放射状的形态。下面是手拉手抱圈围舞的舞女,她们踏着节奏,尽情跳跃,气氛热烈而欢畅。她们的手脚以及扭动的形体形成的弧线,使上部外张的形式内敛,造成构图上的不稳定感,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舞蹈者的动势,使得浮雕的有限空间活跃着无限的勃勃生机。这组自由欢快,激越无羁的雕塑突破了学院派的刻板形式。因此在雕塑落成之初,竟招致保守学院派雕塑家的指责。 《舞蹈》 高浮雕 1867—1869 卡尔波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