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美术通史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第十五讲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美术 

 

十八世纪油画的主要种类是肖像画,出现了几个重要肖像画家——如威廉·荷加斯(Willian  Hogartn,1697-1764)、雷诺兹(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庚斯博罗(Thomes  Gainshorough,1727—1788)等。

威廉·荷加斯(Willian  Hogartn , 1697——1764)是英国十八世纪风俗画和肖像画的代表人物。生于伦敦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做银匠学徒,1720年进入画家松希尔画室学习油画,以社会道德风俗画而知名于世。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卖虾女》是此类画中的代表作。画家用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塑造了一个活泼大方的女郎,她的衣着头巾突出地表明了画中女郎属于海滨劳动者的身份,她那圆圆的眼睛,微张的嘴,以及海风与阳光染就的肤色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位卖虾女郎开朗的性格,凝定在画面上的生动的一瞬,正是卖虾女被不远处的事物吸引住的神情。 

雷诺兹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创建者和第一任院长,在肖像画艺术中,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和伦勃朗的绘画手法,提出了关于肖像画的创作原则——认为一幅画中大面积的蓝色会影响人物的性格刻划和画面色彩的和谐。因此,在他的肖像画中很少用蓝色作为主导色调。

雷诺兹出身于牧师家庭,十八岁到伦敦学画,后到意大利,深受古典艺术的影响。1752年回国后,成为上流社会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具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形象真实生动,善于深入描绘人物的心理,《马斯达·佩亚》(1788)这幅描绘儿童肖像的作品中,色彩运用和构图方式上具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完好地体现出雷诺兹的美学思想。《扮演悲剧女神的悉登斯夫人》(1784)也具体体现出他的艺术创作原则。悉登斯夫人是当时一位名演员,雷诺兹从她的表情中,看到了她所秉赋的悲剧演员的特资,于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请悉登斯作模特,这幅具有悲剧气氛的理想化的肖像作品,整个画面以暗红色为基调,悉登斯夫人身着古代的袍服,坐在古代式样的扶手椅上,引颈向天,眼含悲怨,周围是缭绕的云雾,在悉登斯夫人的后面深暗的背景处,画着两位与悲剧女神相关的人物。通过这些想像力的艺术手法,突出了画中的悲剧气氛,在艺术处理上具有伦勃朗的绘画特点。 

庚斯博罗是与雷诺兹齐名的画家,同时供职于皇家美术学院,但由于两人不同的个性,导致他们艺术思想上的差异。雷诺兹如上所述,认为画面上不宜用大面积兰色;庚斯博罗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兰色的恰当运用同样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画面的和谐。为证明他的理论,庚斯博罗画了这幅《蓝衣少年》(1770),画面上一位少年身着一套蓝色的贵族服装,一手叉腰,潇洒地站在一片辽阔的风景中,蓝色成为这幅画面的主色调,完美地表现出少年的青春活力和自豪的表情。画家用较纯的蓝色和豪放的用笔,真实地描绘出衣服的质惑以及衣服的蓝色与皮肤色彩的对比,他的这一不拘成法的艺术探求,常被后人传为佳话。

 《蓝衣女子》

1785年,庚斯博罗也为悉登斯夫人画了一幅肖像,在这幅肖像画中,庚斯博罗将悉登斯画成一位衣着华丽,穿着入时的贵夫人的形象,她头戴黑色的礼帽,身着发亮的兰色条纹礼服,舒适自如地坐在园形的靠背椅上,显露出悉登斯夫人高贵端庄的气质。在表情刻划上,庚斯博罗不像雷诺兹那样去作戏剧性的处理,主要表现的是这位夫人的含蓄沉静的性格。在艺术手法上,雷诺兹更多地带有古典主义的理性化色彩,庚斯博罗则具有罗可可艺术的豪华与细腻的特点。同样一个人物,在庚斯博罗与雷诺兹这两位不同个性及艺术观点的画家笔下,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绘画实践对于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复杂性是一个生动的说明。

庚斯博罗后来虽以肖像画名世,但他对风景画的兴趣始终不减,在他艺术成熟时期的肖像画中,常将真实的人物置于自然风景之中。虽然在他之前,尼德兰画家凡·代克作过这种形式的肖像画,但充分展示英国人特有的“感觉主义”特点的作品,是从庚斯博罗开始的。《清晨漫步》(1785)这幅油画,以人物肖像为主体,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的贵族夫妇,清晨起来在庭园内散步的情景。

《清晨漫步》

在画中画家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传达出他们养尊处优的闲适生活。他们踏着清晨的露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置身世外桃源优雅的环境之中,画家在这幅画中除了对人物作了细腻的描绘外,还对风景作了极精到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像一首清新优雅的抒情诗。在庚斯博罗晚年时,还创作过《去市场的马车》、《落日》等纯风景画,这类作品对十九世纪的英国风景画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亨利·弗塞里(Henry  Fusily ,1741—1825)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出生于端士,初为神职人员,后被免去神职,到英国从事绘画。他曾留学意大利,受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回到英国后逐成为一个性鲜明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浓厚的哲学和文学意味,认为艺术中“最难以探究的领域是梦境”,并试图开拓这一不曾被画家踏勘过的领域,他作过一系列以《恶梦》(1781)为题的油画和版画,这是其中的一幅。弗塞里在这里形象地再现了做恶梦时的恐惧心境,画面上一位体形优美的女子躺在卧榻之上,头和胳膊神经质般地垂在床沿边,在这位少女的胸腹之上蹲坐着一个相貌狰狞猥琐,浑身长毛的怪物,它正扼住少女的灵魂,使她惊惧恐慌。在背景处,突兀地伸进一只马头,它那凸鼓的眼睛从窗帘后凝视着这一场面。这幅画形象地表现出梦与现实,恐惧与欲望,优美与丑陋的强烈对比,通过细节上的具体描绘和怪诞的形象塑造,昭示出超现实梦境的荒诞与怪异。他的绘画对英国画家布莱克影响很大。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 1757——1827)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既是英国浪漫主义艺术流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具有复杂艺术倾向的画家。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少年时做雕版学徒,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训练,他的绘画主要的是用蛋彩,水彩和铜版形式,作品都是小型的插图和版画,这致使他的作品屡遭冷遇,一生坎坷,心情郁忧,到晚年他主要沉迷于《圣经》和但丁《神曲》的插图之中,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他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以及圣经作的插图大都具有独幅画的意义。版画《怜悯》(1795)描绘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的一幕,麦克白第一幕第七场独白中有这样一般:“怜悯”像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飘游的婴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布莱克在画中运用象征的手法图解这段独白,“怜悯”是女人的感情,她躺在大地荒原之上,生产出“怜悯”这个幼婴,画面上部是手托婴儿的风神和架御马车的大气之神,整幅画面由凝重灰冷的色调构成,恰到好处地揭示出了麦克白在弑杀君王邓垦前的怜悯与野心勃勃的矛盾心境。

《撒旦击打约伯》(1852)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耶和华令撒旦去考验约伯对上帝是否忠心的情景,据《旧约全书·约伯记》第二章说:约伯是乌斯的一个对上帝竭尽忠诚的人,上帝耶和华命撒旦时刻观察,撒旦因与耶和华有异心,便乘机挑唆耶和华下令对约伯进行考验,撒旦先毁了约伯的家产和子息,见约伯对上帝仍无背叛之心,便刑及约伯身体,击打约伯,使他从脚到头生满毒疮,约伯痛苦非常,但仍无怨恨上帝之心,致使上帝感动。画中正是约伯遭受撒旦毒刑的情景。撒旦踩在约伯身上,约伯痛苦不堪,约伯脚边跪立的是约伯的妻子,她处在极度的悲哀之中,这幅画在形象和色彩的处理上都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从十八世纪下半时起,风景画在英国异军突起,英国风景画在意大利古典主义和荷兰画派的双重影响下,经过象威尔逊、格尔丁等风景画家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最后由康斯泰布尔(John  Coustable , 1776—1837)和泰纳(Joseph  Hallord  William  Turner , 1775—1851)集其大成。康斯泰布尔出生于萨祝克一个乡村磨坊主家庭,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后来的风景画以重要的熏陶。他1799年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专事风景画创作。他主张以自然为师,排除古典主义的理想化因素,《干草车》(1820)一画是康斯泰布尔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描绘的是他家乡农村的风景,一片浅水洼旁的农村小屋和茂盛的大树,水中一辆四轮马车涉水而过,远处是一片平畴,明丽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水中泛起粼粼的波光,树冠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闪烁,格外丰富;尤其天空云彩的描绘既丰富又统一,据说,1842年这幅画送展巴黎,引起法国艺术家的震动,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看到这幅画后,深受启发,改画了《希阿岛屠杀》一画的天空,获得了更理想的效果。

  《干草车》

康斯泰布尔经常出外写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色彩变化,逐渐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技法,他的风景画《从主教庭园看主教堂》(1823)一画是他的精心之作。

《从主教庭园看主教堂》

这幅画的构图极为讲究,他选取主教庭园的草地和遮天蔽日的大树作为近景,两边树的枝丫合拢成为一个矢状圆拱,远处白色的主教堂正处在这个矢状的拱形之中,这座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门窗的矢状拱又在形体上与树的矢拱相同,使这幅画的语言极为统一,外加上近处树木的深重颜色与远处白色的教堂透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教堂格外突出。

康斯泰布尔还善于捕捉自然的气候变化,甚至空气的颤动。法国巴比丛画派、印象画派的画家都对他的绘画才能推崇备至,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曾把他誉为现代风景画之父。《跳跃的马》(1825)描绘的是暴风雨到来前的风景变化,天空翻滚着浓密的乌云,风起处树木在抖动摇曳,凹凸不平的村道上,一位骑马的农民策马疾行过桥时,马惊起跳跃。画面的马和骑马人在其中并不是描绘的重点,画家迷恋于其中的是暴风来临的自然风景,它那瞬息万变的色彩和小桥流水,村道野趣所形成的田园诗趣。在英国风景画家中他是最完整地继承并发展了油画语言的大师之一。 

泰纳是与康斯暴布尔齐名的风景画家。出身于伦敦一个理发师家庭,1789年入皇家美术学院,1802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会员,时年仅27岁。特纳早期的风景受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大自然的伟力在他的笔下获得一种沉雄悲壮的戏剧性力量。《险滩》(1805)是他早期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船只在海上急流险滩处失去控制的紧张时刻,汹涌的浪涛将帆船从浪顶摔下深谷,船体倾斜,人们惶恐呼叫,在这浩淼险恶的大海上,面对急流险滩,面对可以吞噬一切的大海,人显得是那么渺小和无力而又无助。画家描绘出这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正在于昭示这样一种思想。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大海的深入观察和高度成熟的绘画技巧。

泰纳成熟时期的作品《国会大厦失火》(1835),代表着他的绘画风格已经形成。这幅画虽然主要是描绘国会大厦失火的景观,但为了充分地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关系,他将泰晤士河及伦敦桥做为近景,将正在腾腾大火中的国会大厦作为远景来画,烧红的天空与水中的反射形成生动的呼应关系,把夜晚的伦敦描绘成色彩班烂,热烈非凡的景象。和他的另一幅名作《战舰归航》一样,在画面处理上,他运用水彩画的相互渗透法,简略了物体的细节,突出了总体的效果,使色彩表现力获得了极大限度的发挥,突破了古典油画的程式,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技法,对法国印象派画家产生过不可低的影响。

《战舰归航》

泰纳作风景画非常尊重自己的感受,他曾说过“我从不画我不理解的东西”。他的海景画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他作过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对海洋的特殊偏好,使泰纳成为一个开创一代新风的色彩画大师。《暴风雪》(1842)一画是泰纳描绘海上风暴的卓越作品,画的全称为《暴风雪——驶离港口的蒸汽船》,画面上只见一派迷迷茫茫,隐隐约约的船体轮廓,那歪斜的船桅和旋涡般的风势,表现出这场暴风雪的威猛的力量。这幅画相互渗透的色彩,飞卷而升的烟雾与近处浑暗的波涛,形成旋涡状的圆形构图,泰纳常在画中运用这种构图形式,表现自然的威力和大海险恶的气势。这幅画1842年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出,受到批评家罗斯金的高度赞扬。 

在泰纳和康斯泰布尔之后,英国美术经历了一个消沉衰败的时期。至十九世纪下半叶,皇家美术学院一批学生不满因循保守的学院派美术,以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为已任,继承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传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观念,组成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罗塞蒂是该派的倡导者和思想领袖。罗塞蒂(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1828—1882)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1847年进入亨特画室,是拉斐尔前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862年他的妻子E·悉达尔去世,此后他的绘画抑郁感伤,具有梦幻般的特点。《比亚塔·贝亚德》(1863)是在他妻子死后一年作的油画,这幅画描绘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早年的恋人贝亚德的形象。据说但丁只有幼年时见过贝亚德一面,遂终生不忘,在《神曲》中,但丁幻想在天堂与贝亚德相见,画家根据记载按自己亡妻的形象,塑造了但丁理想中的恋人贝亚德。画面上是贝亚德灵魂的化身,她微闭两眼,引颈向天,身披绿色的披肩端庄而美丽。背景处画出但丁第一次见到贝亚德的情景,左边是身着红裙的贝亚德,右边是但丁。画家还特意画出古代的计时盘,计时盘标出贝亚德死去的时间——1290年,计时盘下面一只自天而降的红鸟,象征着贝亚德的灵魂。这幅画用朦胧的处理手法描绘了但丁理想中的恋人形象,也表达了罗塞蒂对亡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帕尔塞福涅》(1874)是罗塞蒂以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帕尔塞福涅为题材的一幅油画作品。

《帕尔塞福涅》

帕尔塞福涅是宙斯与谷物女神得默耳的女儿,一次出门采花时突然土地裂开,冥王哈得斯跳出地面将其劫往阴间,强娶为后。但帕尔塞福涅留恋人间,盼望回到母亲身边。得默特耳失去女儿后痛苦万分四处寻找,以致田地荒芜寸草不生。宙斯遂命冥王放人,哈得斯难违宙斯之命放出帕尔塞福涅,但在帕尔塞福涅走出冥府之前,冥王骗她吃了一个石榴。母女相见后,得默特耳责备女儿吃了冥府的石榴,这样她就不能彻底脱离冥府,每年她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到阴间作冥王的妻子。于是每年当帕尔塞福涅离开母亲回到冥府时,大地便草木凋零,只有女儿归来母子团聚大地方花草复苏林木茂盛。画面上正是帕尔塞福涅将返人间时,手中拿着剥开石榴的情景。这幅画采用兰绿的冷色调,给人以一种阴森忧郁之感。

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 1827—1910)是拉斐尔前派的主要画家之一,1844年考入皇家美术学院,他的一部分作品取材于莎士比亚剧本,通过对具体情节的描绘,说明社会伦理问题和哲学喻意。他的《凡伦丁搭救西尔维亚》(1851)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故事梗概:在意大利维洛纳有两个青年好友凡伦丁和普洛丢斯,后因都爱上米兰大公的女儿西尔维亚而变成情敌,普洛丢斯原有情人朱利雅,可他喜新厌旧,当他得悉西尔维亚准备与凡伦丁暗中出逃,以抗父命的消息后,竞出于妒忌向米兰大公告密,出卖了朋友。破坏了凡伦丁与丁尔维亚的计划,凡伦丁遭逐逃到森林,当了强盗,后来西尔维亚思念凡伦丁也逃进森林,不幸为强盗所获,凡伦丁救出了她。随西尔维亚之后,普洛丢斯与一个侍童也追进森林,两情敌相遇,普洛丢斯自惭形秽请求饶恕,凡伦丁宽谅了他,凡伦丁与西尔维雅终成头眷属。而普洛丢斯万没想到,随他同行的侍童,竞是从家乡出来找他的朱利亚,他和朱利雅冰释前嫌结成夫妇。画面描绘的是凡伦丁饶恕普洛丢斯的情景,蹭两人是西尔维亚和凡伦丁,右边跪地的男子是普洛丢斯。左边靠树而立的是装扮成侍童的朱利雅。

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 , 1825—1896)的《俄斐莉亚》(1851—1852)这幅画的题材取自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俄斐莉亚是丹麦王宫大臣的女儿,痴情于王子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装疯出走后,俄斐莉亚不思饮食,精神失常,一次在河边摘花,不幸溺水身亡,米莱斯选取了俄斐莉亚掉入水中,随水飘流,嘴里还唱着歌时的悲剧情景。在她的手上、身上和水面上,几枝花在伴她飘流,她平躺在水面上那么安详,那么平静,似乎她在受着上帝的召唤到天国去与心中的恋人相会。画家特地在她飘过的溪边,画出白色的小花与她采摘的各处艳丽的花朵相呼应,这是大自然为她准备的葬礼,她的纯洁,痴情似流水落花般一去不返,画家正是通过对具体情节的描绘,阐明这样一种生活的哲理。这幅画体现出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特有的装饰性色彩和愁云惨淡的悲剧气氛。

布朗(Ford  Madox  Brown , 1821—1893)出生于海军军需官家庭,1837年进入安特卫普的巴伦·瓦波斯学院,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到法国和意大利,醒悟到拉斐尔以前艺术的精髓,对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他不属于拉斐尔前派成员,但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始终把他看成是他们的先驱。《劳动》(1852—1854)一画是在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画家在这幅画中表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歌颂了劳动者。在画面正中描绘了一组正在紧张劳动的人群,他们用原始的工具从事着繁重的劳动,有的筛沙子,有的选矿石,有的清场地,有的推车,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画面的两旁,有游手好闲的有产者和无所事事的绅士,有衣衫褴褛的卖花人和衣着华丽的贵妇人,背景处还有一对骑在马上款款而行的恋人,这是一组表现不同阶层人的风俗画,通过劳动的中心情节,揭示出贫富对立的英国社会生活实景。这幅画色彩鲜艳,人物造型严谨,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阿瑟·休斯(Arthur Hughes,1830—1915)是拉斐尔前派中年轻一代的画家,他的作品一般以圣经、文学故事为题材。《四月的爱》(1855—1856)这幅油画取材于英国诗人丁尼生(1809—92)的《水车小屋的姑娘》一诗,诗中描写的是水车房姑娘的爱情故事,休斯截取诗中描写这位少女在水车房与情人幽会时激动羞涩的心理描述。他采用竖立的长构图,着重刻划少女的表情和美丽的体态,在这间小屋的窗口处,画家用单纯的颜色简略地勾划出求爱者吻少女手的动作,室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茂盛的藤萝植物花蕾饱绽,春天已留驻人们的心中……。画家在这里运用象征的手法,细腻的描绘深化了诗人的想象,塑造了一个动人少女形象。

莫里斯(William  Morris , 1834—1896)是拉斐尔前派第二代画家,最初学习神学,后受罗塞蒂的影响从事绘画,但不久便转向工艺美术设计使艺术直接为社会服务。他拉斐尔前派时期的作品传世的极少,《吉尼亚王妃》(1858)是他唯一的一幅油画作品。这幅作品取材于英国的一则传奇故事,说的是亚瑟王的后妃吉尼亚与骑士拉苏罗修的恋爱故事。画面上描绘出吉尼亚王妃忧愁庸懒的神态,以及被幽禁深宫不得与情人相会的苦恼与绝望神情。她站在镜前望着自己日渐衰老憔悴的容貌,心中无限惆怅。室内混乱地堆放着她的日常用品,水果等杂物,渲染出这位王妃的精神状态。据说画中的吉尼亚王妃是画家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塑造的。

伯恩—琼斯(Edurasd  Burne — Jones , 1833—1898)与莫里斯同属拉斐尔前派第二代画家,在牛津大学与莫里斯同学,都是罗塞蒂的学生,曾在罗塞蒂的指导下作过牛津大学学生俱乐部装饰壁画。1862年和罗塞蒂同往意大利,受画家波提切利、曼坦那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神话与传说,画法工细,擅用线条,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螺旋阶梯》(1880)又称《音乐阶梯》,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由螺旋阶梯上缓缓走下来的年青的少女们,她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件乐器,有的交谈,有的前后顾盼,有的静静走下阶梯。这群少女品貌端正,婀娜多姿如天仙下凡一般。在这十八个少女中,画家将自己的女儿和莫里斯的女儿也画在其中。这幅画在形式感方面有画家自己独特的追求,他巧妙地利用螺旋阶梯的曲线与少女下垂密匝的衣纹直线组成既有韵律感又统一的画面,在色彩上画家以类比色的微妙区别求得画面变化,达到统一的画面效果。

灰色和黑色改编曲——画家的母亲   1871美国 惠斯勒 

惠斯勒(Janes  Abbott  MoNeil  Whistler , 1834—1908),是英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与法国印象主义艺术关系最密切的画家,原籍美国,1855年到伦敦学画,后游历巴黎,结识了方丹一拉图尔和德加,受到法国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1859年回到伦敦,与罗塞蒂关系甚密,但他反对拉斐尔前派绘画的文学性和象征手法,强调纯粹的视觉效果和绘画语言的独立价值,追求绘画的节奏与和谐,他常用音乐术语给作品命名。《兰色与金色的夜曲》(1872—1875)是他的一幅风景画,画面以泰晤士河旧巴特西大桥为主体,用沉着单纯的兰色描绘泰晤士河的夜景,在安谧静默的夜幕之上,巴特西大桥像一条黑色的带子横空而过,上面的隐隐灯光像夜空闪烁的星星。它的确像一首小夜曲那样和悦入耳,在平稳抒情的旋律之中偶尔奏出几个重音,更增添了夜间的神秘感。

  白色交响曲-白衣少女 1862 惠斯勒 

惠斯勒的艺术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很深,在他去巴黎期间,与印象派画家一起接触日本浮世绘版画。从浮世绘作品中吸取营养,对形成他单纯和谐的风格起过有益的作用。《玫瑰色与银色:磁器之国的王妃》(1864)是在他由巴黎返回英国时作的,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日本和服,梳着日本头发手挥纨扇的女子形象。画的背景处是惠斯勒自己设计的五折屏风,上绘有花鸟图案,女子脚下是东方的地毯,整福画面以粉红和银灰色调为主,而后点缀上一些花卉的鲜艳色彩,使整幅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从这幅画上我们能够看到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以及东方艺术对他们的影响。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