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首页 | 旧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西方美术通史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教授

 

 

第十六讲  十八、十九世纪美国与德国美术

 

十八、十九世纪美国美术

美国绘画历史不长,最初为摹仿英国风格的风景画和肖像画,到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具有不同于英国的绘画风格,其代表人物是J.s.柯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 ,1738—1815),柯普利出生于波士顿,1774年离开美国,先到意大利学习绘画,后定居伦敦,在与英国画家雷诺兹的交往中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柯普利之家》(1776—1777)是他定居伦敦后所作的自己一家的群像,这组群像在人物安排上克服了传统的刻板形式,人物安排错落有致,尤其通过小孩的描绘,使这幅画显得生动自然,洋溢着真实感人的亲切气氛。自他以后,美国的肖像画艺术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继柯普利之后,美国肖像画家中重要的代表是G·斯图阿特(Gilbert stuart,1755—1828)。他早年到英国学画,美国独立战争后返回美国成为美国绘画史上第一次繁荣期的肖像画家。他1775年作《乔治·华盛顿像》一举成名。他的肖像画形象真实自然,准确生动,色彩与用笔直追英国肖像画家庚斯博罗。《理查·耶茨夫人像》(1793)采用细腻的笔法,朴素的色彩以及特定的姿势再现了一位中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从衣服的质感和人物表情的刻划上都能见出这位画家细腻谨严的绘画风格,开启了美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先河。

W·荷默(WinslowHomer , 1836—1910)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60年代游历巴黎时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和巴比松画家的影响,回国后作过战地美术记者,80年代后定居缅因湾和内克等地,专门描绘渔民的生活和海洋风景,成为美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生命线》(1884)一画取材于海上抢救落难者的惊心动魄场面:一条维系生命的缆绳横穿画面,两个悬挂在钢缆上的人正与波涛汹涌的大海作生死搏斗,画家真实地将这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展现出来,以赞美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无畏精神,这正是画家所理解的美国拓荒者的具体体现。 

M·卡莎特(Mary cassatt , 1844—1926)是美国印象主义绘画中仅见的女画家。年青时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后到欧洲游学,长期蛰居国外,尤其在巴黎期间受马奈和德加等印象主义画家的影响,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母与子是卡莎特一生中最喜用的题材,她赋予这类作品以伟大的母爱和对生活的向往。通过年青的母亲与幼儿形象的描绘,开掘人类普遍的骨肉之情以及欢愉恬静的生活情趣。在艺术处理上,卡莎特用笔畅快,有紧有松,尤其在色彩上既有局部区域颜色的相互变化与对比,又在整体上和谐统一,她的作品在当时曾受到德加和其他印象主义画家的高度赞扬。

  洗澡  1892     萨金特 

美国画爱萨金特(John Singer Sarrgent,1856—1925)早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法国巴黎接受绘画训练,擅长油画肖像,以其准确的造型和优美的色调赢得上流社会的赞誉.在定居巴黎期间,曾为大量的名门显费、贵妇淑女画过肖像,《阿格纽夫人像》(1892—1893)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色彩雅适、笔法洒脱松动,造型准确自然,整个画面完美地统一在丰富而协调的色调之中,很好地衬托出这位夫人端庄娴雅的体态和表情。这幅肖像画充分体现出萨金特女性肖像画圆润甜美的美学风貌。 

  济齐医生在家中 1881 萨金特 

   高特鲁夫人  萨金特 

     亨利·怀特夫人 1883 萨金特  

萨金特在巴黎期间曾与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有过接触,对象征主义画家的实践和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1889年夏,萨金特来到布罗德威附近的佛莱德巴瑞,开始按印象主义的方法作外光风景和人物,《作画的保罗·赫琉与其妻》(1829)较突出地反映了萨金特印象主义时期的作品风貌。他运用活泼的笔法,清新明朗的色彩描绘出河畔的草地、红色的舢板,笔触与色彩构成一曲欢快清朗的交响曲,画中的草地与人物都完美地统一在秋天黄褐色的色调之中。除此之外,画家还敏于观察,以灵动精确的手法刻划出画家专注的神情与画家妻子的闲散体态。 

格拉肯斯(William  James  Glackns , 1870—1938)是美国画家中具有较明显的法国印象主义特点的画家,1885年,他以一个美术记者的身份到巴黎考察,受法国印象主义画家马奈的影响,1896年回到美国后,开始从事油画创作,《摩奎饭店》(1905)是他的代表作品。摩奎饭店是由一位名叫詹姆斯·比·摩尔的律师经营的饭店,在当时是画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经常聚会畅谈的场所,画家格拉肯斯是其中的常客之一。画中的两个人物就是店老板摩尔和他的干女儿。在艺术处理上,画家采用了马奈惯常的色彩笔法和构图形式,与马奈的作品《弗里—贝热尔酒吧间》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比较接近。这幅作品在卡内基学院展览会上展出后,受到部分评论家的批评,但终因这件作品使用的艺术语言生动自然而受到大多数人的称赞,这幅画最后获得了荣誉奖。 

《第五街》(1909)是美国现实主义画家J·斯隆(John  Sloan , 1871—1951)的一幅油画。斯隆属于美国八人派成员之一,是一位关注现代都市生活的画家,尤其喜用批判的眼光犀利的画笔描绘纽约繁华都市背后的阴暗面和贫民生活,像法国画家劳特累克那样,以画街景、酒吧间、妓院和纽约贫民区而成名。《第五街》一画描绘的是繁华拥挤的纽约街景,画面的前景处,画家用戏谑的笔法画出了两个扭怩作态的妇人,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画家用极简练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国城市生活的风俗画。在用笔和用色上,斯隆不拘成法,自由挥洒,略有夸张和讽喻的特点,他的作品在八人派展览会上展出时成了批评家们玫击的对象,并以他的作品为引子,将八人派嘲讽为“垃圾箱画派”。

G·贝洛斯(George  Bellows , 1882—1925)是美国八人派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早年受过高等教育,1904年到纽约改学绘画。他与八人派其他成员一样,用写实的手法,粗犷的笔力描绘现实社会生活。贝洛斯的绘画取材很广,拳击、马球、马戏,城市风景、肖像等尽皆入画。《沙尔卡的拳击比赛》(1907)以其色度的强烈对比,生动的造型以及阔大粗放的笔触渲染出拳击对抗赛的紧张狂热的气氛。贝洛斯曾作过好几幅同类题材的画,这幅油画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幅。

E·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继承了荷默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受到美国“八人派”领袖亨利的直接影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坚实的写实技巧。他长于描绘都市建筑风景和僻远街巷,作品中追求一种柔和的光感和宁静的气氛,画面平衡稳定,给人以安谧的抒情意味,如《铁道旁的房子》(1925)这幅风景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画面上一条铁轨平平地拉过画面,在画面中部,是拔地而起的房屋,建筑的垂直线与柱子恰好与铁路的水平线相交,构成一个极其稳定的画面结构,加上斜射的阳光,给稳定的画面投入了一丝温馨的诗意,霍珀的绘画大多采用类似的构成手法,使画面隐含有一点冷漠孤寂的气氛,霍珀画面的这种情调正好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普遍精神状态。

  修补渔网    霍珀 

美国二十世纪中叶,最有特点的写实义画家是肯特(Rockwillkent,1882—1971),他曾从蔡斯和亨利那里接过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他的风景画中多以人物点景,具有宏伟、壮阔的特点。1920年后,他离开美国城市到加拿大纽芬兰岛、阿拉斯加半岛、火地岛和遥远的格陵兰岛旅行写生,而后几十年的绘画创作都始终保持着北方山野、海洋凌历恢宏的特点。《捕猎者》(1931)就是这类风景画中比较典型的一幅。在这幅画中,他用大块的色彩对比勾画出北方风景的野趣,这里没有风和日丽的温情,展现给人们的是孤独的猎人与严峻恶劣的自然力之间的对立,人的生存需要有巨大的毅力和勇气,画面的冷色调和低回的流云更增添了北方大自然的雄强凄厉之美。

安德鲁·怀斯(Androw whith,1917—)是美国当代最受人欢迎的画家,生于宾夕法尼亚洲恰兹福德村,最初随父学画,擅长用传统的水彩或蛋胶彩画法作风景和人物,在现代派流行之时,他采用写实的手法,严肃地从事艺术的创作。他作画笔法细腻绵密、形体准确、结构严谨,又赋予绘画以哲理的意味和忧郁的气息。《克利斯蒂娜的世界》(1948)是怀斯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画家在一片草坡上画出一位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少女,翘首仰望远处坡顶上自家的小屋,画面地平线抬得很高,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气氛。这幅画完成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赏者,克利斯蒂娜的形象深深地印入美国人们的心中,这幅画成为电影和后来艺术创作者经常套用的对象,有的画家将原作中的木板房换成白宫,有的在克利斯蒂娜的手中画上一挺机关枪,如此之类,时有翻新。

 

十八、十九世纪德国美术 

龙格(Otto Runge,1777—1810)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色彩理论曾给哥德以有益的启示,在艺术上对弗里德里希的影响颇深。他的绘画多含有文学性和寓意性特点。1796年他开始创作《一日四时》组画,《晨》是这套组画中的一幅。在这幅画面上,他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将人类的童年比作早晨,哇哇堕地的婴儿降生人间,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这是人与自然的第一次接触。画家以此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自然与人类进化发展的规律。在形象与色彩处理上,龙格采取了稚拙感和装饰味的表现手法。

德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弗里德里希(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受龙格的影响,形成个人的风格。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风景画,常赋予作品以诗意般的想像,无论山川树木,日月大海都作为人格化的对象来描绘,而风景中的人物常起着点醒主题的作用。《山中观月的情侣》(1830—1835)描绘了一对情侣在月色清朗的夜晚,漫步幽暗的森林,面对初升的明月,寄意情思。人物居画面左侧很小的位置,而画的大部分空间都由一棵露出树根的枯树占有,这棵大树与画面人物间有无联系虽无法详说,但对画的情调和气氛却起着支配的作用。这里寄寓着恋人的情思,记录着这对情侣的痛苦与欢乐,安宁的画面中隐含着幽远而激越的诗情。

在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中,有一部分选用的是逆光,因为他喜欢将人物安排在逆光之下。这类作品具有整体感强,色彩柔和的特点,《海上升明月》(1822)一画即是用这种手法画成。在海滩的礁石上,坐着三个人,他们正眺望圆月从海平面上升起,月亮半遮在云层中,映得天际一片光晕。这时远远的海上有两只帆船,挂满风帆驶向海岸,在月晕中,两只船的黑色轮廓异常跳跃。也许坐在岩石上的人们正在盼望出海亲人的返回,也许他们临行前有约在先。圆月上升时,他们就回来,也许……。观众尽可以在画面前浮想联翩,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丰富这一画面。

《海滨的修道士》(1809—1909)是弗里德里希描绘大海的一幅油画风景。弗里德里希的很多风景画都与海有关,在这幅画中,他采取了极为单纯的构图,画面上很简单的三个层次关系,海滩、大海、天空,而大量的空间画的是天空的云彩,大海与海滩仅占画面的五分之一。这幅画面色彩极其丰富,尤其天空的色彩关系,其变化之微妙是他的其他风景画不可比拟的。这幅画与其说是画海,不如说是画云。在天与海之间,画着一位面海而立的修道士,在大自然的巨大怀抱中,人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孤独和无力。画家在这片风景之中画上位修道士,使这幅画立时获得了哲理和宗教的意味。

柯尔内留斯(Peter von Cornelius ,1783—1867)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早期接受过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训练,后成为拿撒勒画派的主导画家,以及复兴德国哥特式艺术的先驱。他的主要作品是壁画,题材多为圣经故事。《约瑟与兄弟们相认》一画取材于《圣经·旧约》,据创世纪记载,约瑟是雅各的儿子,他的兄弟们由于嫉妒把他卖给以实玛利人而来到埃及,又为法老的护卫长波提法买去。后遭诬陷,身受牢狱之苦。由于他会释梦被召去为酒政、膳长和法老圆梦,法老立他为宰相。这年,迦南灾荒,粮食无收,他的兄弟们奉父雅各之命去埃及赊粮,约瑟重新与兄弟们相认。这幅作品描绘的正是约瑟与兄弟们相认的情景。画家用劲挺的线条,细腻的笔法,再现了这一戏剧性的场面。

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是德国浪漫主义画家,1852年到巴黎跟库丢尔画家学画,画风主要受德拉克洛瓦的影响。后到罗马寻找古典美术源泉,努力把古希腊的美学理想融入19世纪的人物画中,《南娜像》(1816)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南娜是一位罗马鞋匠的妻子,费尔巴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了她,为她作了这幅肖像。在这幅画上,画家按他对古希腊理想美的理解塑造了这位现实中的人物,画面上的南娜身着素雅的服装,倚坐在扶手椅上,侧转的脸部几乎具有男性的鲜明的轮廓,眼神专注而深沉,她那浓密的云鬓,健美的身体,端庄的举止都体现出古希腊艺术作品中妇女的典型形象。同时,画家又赋予南娜以少女和成熟妇女的美,她富有魅力,含情脉脉,但又显得抑郁,悒悒不欢。在画家全部的肖像作品中,南娜是位骄矜而难以接近的美人,体现了作者古典妇女画中的悲剧意识。

门采尔(Adolph vor Menzel,1815—1905)是德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普法战争以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大工业生产得以出现,工人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门采尔敏锐地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作了不少以工业为题材的速写。《轧铁工厂》(1875)一画就是在这些速写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这是德国第一幅描绘现代工业的大型油画作品。在这幅画中,他以朴实无华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工业生产热火朝天的场面,讴歌了产业工人的劳动创造精神,同时寄予了对工人贫穷辛劳生活的同情。门采尔在作这幅画的过程中曾到西里西业工业区和柏林铸铁工厂画过劳动的场景,机器、以及工人的肖像,这是门采尔《轧铁工厂》一画获得真实感人效果的关健之一

  轧铁工厂 1875  门采尔 

门采尔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人物画创作中,而且他一生中作过大量的风景画。《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宫殿花园》(1846—1876)这幅风景画是门采尔在自己的阳台上所作的写生。阿尔布雷希特王子花园,初建于1740年,地处柏林城郊,后经过几次扩建,公园和宫殿规模扩大,与城市连成一片。门采尔曾从好几个角度画了这座宫殿风景,这幅作品画完后,门彩尔又补画了正在休息的园林工人,使这幅平凡普通的风景画获得了现实的意义。类似这样的风景画,门采尔几乎从未公开展出过,这幅风景在他自己身边保存了三十多年,1876年,门采尔重画了天空,对局部地方作了调整,使这幅风景画更形完美。

  无忧宫的长笛音乐会 1852 门采尔 

继门采尔之后,德国现实主义美术得以高度发展,在慕尼黑出现了现实主义画家群,莱勃尔(Wilhelm Leibe 1844—1900)是其中的领袖。莱勃尔毕业于慕尼黑美术学院,后游历巴黎,深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响。所作《巴黎少妇》一画曾在巴黎沙龙展上获金质奖,有“当代的荷尔拜因”之称。普法战争后回到德国,居住在巴伐利亚一个山村,主要描绘当地农民的生活和肖像。《不相称的婚姻》(1880)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家以极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对年龄悬殊的夫妻形象。画中的老夫少妻不仅年龄上不相配,而且在性格上和表情都显出不协和感,老人喜形于色,少妇骄傲矜持,丈夫老眼朦胧,妻子双眸逼人。画家作这幅画,其中不无讥刺揶揄之笔意。

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是德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画家,曾在巴黎巴比松农村与米勒、卢梭等画家探讨外光画法,后到海牙与有“荷兰的米勒”之称的画家伊兹拉埃尔斯结识,绘画上受他的影响很大。利伯曼的作品主要以农民,渔妇、纺纱工为表现对象,《洛林的纺纱女工》(1887)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在这幅画面上,利伯曼以他娴熟的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地描绘了纺纱女工劳动时的情景,这幅画采用了逆光的形式,整个画面色调统一而清新。如果说门采尔的《轧铁工厂》反映了重工业生产的伟力,那么利伯曼的《纺纱女工》则画出了纺织工业的繁忙,这幅画是继门采尔之后的另一反映工业生产的杰作。

十九世纪下半,法国印象主义传到德国,形成了德国这一阶段特有的美术面貌。科林特是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画家,他曾在八十年代中期去过巴黎,深受法国印象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影响,成为印象主义的追随者。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风景画与肖像画上,《罗森哈根夫人像》(1899)是科林特成熟时期的作品。画中,步入晚年的罗森哈根夫人双手交膝,安详沉静地端坐在沙发上,房间里漫散着柔和的灯光,隐隐映出桌椅、餐具及家具的轮廓。这幅画并没有悉心安排的情节,画家所追求的是在灯光下各种对象不同色彩变化,跳动的笔触、相互渗透的色彩,既很好地表现出不同对象的质惑,又成功地描绘出灯光的闪灼感,他的这种洒脱的笔法与色彩的并置在后来的表现主义画家的绘画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勃克林(Arnold Bocklin,1827—1903)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瑞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接受训练,后移居意大利罗马和佛罗伦萨,是德国-罗马人画派的主导画家。他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具有神秘感和象征意味的风景画和神话题材的作品。《死岛》(1886)是他风景画中的代表作,这是一座大海中的孤岛,悬崖峭壁,屹立海上,岛中心古木葱郁,直指天穹,轻抚着天际的浮云。平如明镜的海水中,荡漾着一叶遍舟,船头直立着一个身裹白袍的人物背影,船悄无声息地向孤岛驶去,被笼罩在孤岛幽暗的投影之中。画面一切都是如死一般的静寂,由于这幅作品极其隐晦,给人以神秘感和不详的联想,故有人将勃克林当作象征主义画家来看待。

勃克林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这类画常将人物置于特定的风景之中,通过人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点醒主题,具有象征和喻意性的特点。《奔流不息的波涛》(1879)一画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在类似《死岛》的环境中,一位半裸体的女神斜倚崖壁,用手拨着巨大的竖琴琴弦。在她的脚下是奔涌直泻,不舍昼夜的流水。女神显露出伤感的表情,也许她弹奏的曲调凄婉感人如泣如诉,就如同流水,源源不断,奔流不息。一说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爱神厄洛斯与普洛托斯的恋爱故事,画面给人以遐想,让人回味无穷。

克林格尔(Max Klinger 1857—1920)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美术中承先启后的人物。早年主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作油画和版画,从十九世纪末起,主要从事雕塑创作。他在雕塑领域里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材料的运用和色彩绘饰的尝试上。他从古希腊的装饰雕塑中得到启示,在雕塑作品中或者用颜色彩绘,或者选用不同质地、色泽的材料丰富雕塑的表现力,《贝多芬纪念像》(1886—1902)是他这类尝试中最成功的作品。在这尊雕塑中,他用白色云石雕塑了贝多芬的像体,像前的兀鹰和基座用黑色大理石雕成,座椅用青铜铸造,几处还镶嵌有象牙和琥珀,使雕像获得丰富的艺术效果。这尊雕像1902年落成时,安置在由克里木特等画家绘制的壁画环境之中,成为综合性的总体艺术。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