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艺术概论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潘必新 教授 |
|
第二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选择影响较大的五种,略作介绍。 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是这种观点的首倡者。德谟克里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善,作禽善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与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亚里斯多德进一步认为,模仿出于人的天性,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点,他写道:“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模仿论是在古希腊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嗣后在长时期内成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种传统观念。模仿论包含着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艺术是对社会中的形形式式人物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这个思想无疑是合理的。可是,作为一种艺术起源论,模仿论就有欠缺了。据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有模仿的本能,本能驱使着人去进行模仿,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感到快感。亚里士多德把模仿即艺术创作看作如同饮食男女那样的一种本能的行为,而没有去挖掘隐藏在模仿活动背后的深层的社会性的动因,这种看法实在是比较表面的、肤浅的。而且,这种看法同他本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不能相容。亚里士多德对人下过一个有名的定义:“人是社会的动物。”艺术显然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为了社会的目的和功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的事物,例如悲剧的功用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说艺术起源于本能,岂不是把艺术的社会性完全抹杀了吗? 二、艺术起源于巫术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开了对原始文化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巫术是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派,它在远古人类和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中都十分盛行,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无法现实地去征服自然力,他们就企图凭借想象来控制自然力。巫术便是原原始人凭借想象来控制自然力的一种工具。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专门对巫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巫术的原理,他写道:“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有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远距离地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 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施行巫术需要借助一些媒介,这些媒介或是绘画和塑象,或是舞蹈和哑剧,等等。例如,当一个相巫术的印第安人企图加害于某人时,他就按照那仇人的模样制作一个小木偶,然后将一根针刺入其头部或心部,或把箭头射进去。他相信就在他刺入或射穿偶象的同时,仇人身体上相应的部位也立即感到剧痛。如果他想马上杀死这个人,便一面念咒语,一面将这个木偶焚烧或埋葬。人类学家对巫术的研究和对巫术原理的揭示,大大地启发了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们中的一些人用巫术的眼光来解读史前洞穴壁画以及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一些所谓艺术活动,从而对艺术的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如前所述,巫术所使用的媒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卢卡契据此认为:“审美(包括艺术,引者注)的产生、形成和和发展长期都不可分割地隐藏在巫术之中。” 艺术模仿包含在巫术之中,艺术模仿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在巫术的外衣下和巫术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科林伍德也看到了最初的艺术跟巫术的密切关系,他写道:“巫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是既强烈而又切近的,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象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并且它们不是作为边缘因素而是作为中心因素。” 对于史前洞穴壁画的原始意义,倘使用巫术的眼光看,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雷纳克在《艺术与巫术,关于驯鹿时代绘画和雕塑的谈话》中就明确地把旧石器时代艺术产生的原因同交感巫术联系在一起,并把旧石器时代的艺术看作是史前人巫术信仰的一种证明。他又在《祭礼、神话和宗教》一书的“巫术的艺术”这一章中写道:“在现代,人们还经常隐约地提到伟大艺术家的画笔或凿刀具有巫术力量的隐喻,巫术观念现在已无人相信它具有按照人的意志去左右他人或其他事物的神秘力量,不过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这种思想至少在原始艺术家的思想中真的存在过。” 雷约克的看法得到了广泛的共鸣。柏格尼渥和约瑟夫·戈茨在他们合著的《史前时代与原始宗教》一书中写道:“谁只要细心研究过拉科斯洞穴这些不可思议的作品,谁就能理解这些史前艺术的宗教含义。这里绝无理由去假设这些绘画和雕塑是为了装饰的目的,自从史前艺术发现以来,为艺术而艺术理论实际上已被逐渐抛弃。” 判定史前洞穴壁画跟巫术有关,有如下一些事实作为根据:首先,壁画地点的选择。在许多洞穴里,壁画或雕塑所在的地方往往是常人难以接近的地方,例如尼沃洞穴中有壁画的“黑厅”在深入洞穴八百米的地方,即使带着小灯,那里的黑暗也会使人看不到任何东西。要到达冯特·高姆洞穴的有壁画的地方,需要经由冒极大危险才能通过的地段。这样一些地点看来是精心选择的结果,目的不是让人参观,而是拒绝参观。其次,动物形象的特点。某些地方的岩壁被一画再画,几乎毫不顾及形象的轮廓是否清晰,例如拉斯科克斯洞穴有一处岩壁的画前后被重叠了三次,据推测可能是第一幅画被认为产生了预期的巫术效果,给狩猎带来了好运,于是这块地方被视作是有求必应的灵验之地而受到特别重视。更有一些动物画象上面有被长矛戳刺或棍棒打击过的痕迹,例如莱斯·特洛亚·费莱尔洞穴中的熊的形象,它几乎全身都被箭头刺穿,伤口流着血,口中喷着血。这些形象除了跟巫术有关之外,很难作另外的解释。 这些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 --重叠的野牛画像
三、艺术起源于交流情感的冲动 著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持这种观点。他写道:“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传达出来。” 比方说,一个遇见狼而受惊吓的男孩子把遇狼的故事叙述出来,他为了要在其他人心里引起他所体验过的那种感情,于是描写他自己、他在遇见狼之前的情况、所处的环境、森林、他的轻松的心情,然后描写狼的形象、狼的动作、他和狼之间的距离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孩子叙述时再度体验到他所体验过的感情,以之感染了听众,使他们也体验到他所体验过的一切——这就是艺术。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的起源。他认为,人有一种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基本的冲动,这种冲动导致了艺术的发生,他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写道:“艺术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它们都以各自的媒介表现了艺术家的一种心情或一些心情,即,它们是由表现的冲动所产生的,这种表现的冲动象情感本身一样原始。每一个人都自动地企图增强他的快乐的情感,消除痛苦的情感。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发现,不仅通过他的情感表现的直接行动,而且也通过在别人身上唤起一种类似的情感,他就能够获得这样的增强或者消除。因此,在他身上引起的将自己的心情传达给一个外在欣赏者的愿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必须被认为是最单纯和最原始的导因。” 我国汉代的著名文论作品《毛诗序》表述了与此相似的观点,《毛诗序》中有这样的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认为诗歌、舞蹈都导源于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感表现的冲动。为这个观点找到例证并不是什么难事。比如,大禹治水,巡行天下。他的妻子涂山氏女派人在涂山南面的路上候他,为此作了一首诗,诗曰:“候人兮猗!”涂山氏女怀着盼望与焦急相混杂的那样一种复杂而强烈的感情,不吐不快,发而为诗。 四、艺术起源于劳动的 柯斯文在《原始文化史纲》一书中写道:“各种原始艺术所有观念形态之共同的根源是劳动,是人们的劳动实际。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观念形态的复杂化,艺术的这一最早的根据自然是愈来愈间接地以人类活动和关系的新生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无论自其本质、或自其内容看过去,各种手法表现的原始艺术总不外是表现人从劳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情感、情绪和思想的一种形式。” 卡·毕歇尔也指出,生产劳动对艺术起源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在《劳动与节奏》一书中写道:“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人早就看到了劳动跟艺术起源的关系。《谁南子·道应训》描述了劳动歌谣产生的过程:“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欣赏这段描述,并对它加以发挥,使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更加易于为人所接受。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里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就这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五、艺术起源于游戏 游戏与艺术与审美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为许多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关注。游戏与艺术起源的关系是受到关注的焦点之一。有的人在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指出游戏先于劳动或者说劳动是游戏的产儿,因此进而认为从最终的根源来说,艺术起源于游戏。卡*毕歇尔就有这样的看法。他说:“技能是在游戏中间得到的,只是逐渐地获得有益的应用。因此,以前所认为的发展阶段的顺序,必须用恰恰相反的顺序来代替,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 普列汉诺夫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对劳动与游戏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说明。他先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关于游戏的理论说起。据斯宾塞看来,游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对于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没有直接帮助。游戏者的活动并不追求一定的功利目的。在下等动物那里,机体的一切力量都消耗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活动上。高等动物的情况就不同了。高等动物的机体的力量并不全部为功利活动所吞没,它们还拥有一些剩余的力量。这部分剩余力量要求有出路,于是动物就进行游戏。这就是游戏的起源。普列汉诺夫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游戏的内容呢?”在斯宾塞看来,动物的游戏“无非是追逐猎取物的戏剧性表演,即是破坏的本能在没有现实的满足之下的理想的满足。”这就是说,动物的游戏的内容是由它们借以维持生存的活动所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游戏方式。普列汉诺夫由此得出结论:“功利活动先于游戏。”普列汉诺夫指出,这个从斯宾塞关于游戏所说的话里合乎逻辑地得出的结论,同德国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他说:“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没有一种形式的游戏不是以某种严肃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说,这个工作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由于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劳动,可是人在劳动中逐渐地把自己力量的实际使用看作一种快乐。” 德国哲学家卡尔·格鲁斯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问题,要想推翻游戏是劳动的产儿的观点,相反地要想证实劳动是游戏的产儿。他在《动物的游戏》一书中说,对于幼小的动物和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先于劳动。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澳洲土人的孩子常常玩战争的游戏,而且这种游戏受到成年人的鼓励,因为它锻炼出未来的战士。针对上述看法,普列汉诺夫指出,从个人来说,战争的游戏先于对战争的实际参加。但是,从社会(氏族)的观点来看,事情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初是真正的战争和战争所造成的对优秀战士的需要,其次才是为了满足这个需要的战争的游戏,换句话说,从社会方面看来,功利活动先于游戏。” 在这里,我想顺带作一点辨正。席勒和斯宾塞被认为是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一种观点的首倡者,而且这两人的观点被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其实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席勒认为审美有游戏的性质,并没有讲过艺术或审美起源于游戏。斯宾塞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审美的性质,也没有讲过艺术或审美起源于游戏。 第三节 艺术起源的多元论 以上所列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仅仅是影响较大的几种,远远没有把关于艺术起源的所有观点概括净尽。我们随手便可以举出另外一些不是没有道理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图腾崇拜。图腾(Totem)这个词,据岑家梧所说,是从北美奥日贝人的土语转化而来,意思是“血族”、“种族”和“家庭”。原始人类的社会集团(氏族和部族)往往把某种动物或植物认作是自己的始祖,或者认为与之有血缘关系。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因而受到集团中所有成员的崇敬。集团中的成员还在他们的生活范围之内、采用种种方式、处处刻划图腾形象,或者把自己的身体装饰成图腾的样子,或者把图腾形象雕刻或者绘画在日常用具上。 又比如,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标志季节变换的符号。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借助于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显微镜、红外线摄影等——对旧石器时代的雕刻和洞穴壁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这些被刻画出来的动物形象或记号乃是原始人用来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我们前面讲到,洞穴壁画中有被杀的动物的形象,这是巫术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的重要依据。在马沙克看来,有些被杀动物是在季节性的祭祀活动中的“被杀”而不是在巫术活动意义上的“被杀”,他写道:“比起那些适合于目的在于保证狩猎成功的巫术活动来,这种‘杀’的象征更适合于特定季节中的周期性祭礼或牺牲。” 够了,不必再多举例子了。 --夸扣特尔人住房正面的虎鲸图腾图案 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呈现出一种多元论的局面。多元论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试举一二,首先,从客观方面即从研究对象方面看,原始人的生活和活动是多侧面、多领域的,深入到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比如生产劳动、巫术活动、部落战争、祖先祭祀、两性关系等等,去探讨艺术的起源,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其次,从主观方面即从研究者的方面看,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比如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切入艺术起源问题,自然会各有所见,从而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各种观点自有合理的因素,自有它独到的地方,把所有的观点综合起来,我们就会逐渐地接近真理。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