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艺术概论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潘必新 教授 |
|
第二节 艺术美在于“美丽地描绘” 前面提到席勒关于艺术美的观点,很是发人深思。他的观点既有否定的方面,又有肯定的方面。他否定了把艺术美归之于艺术作品的内容的看法,他明确表示艺术美在于对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处理。席勒在发表这个观点多年之后,写了一篇论艺术美的专文,坚持以往的观点,更有所发挥。席勒首先介绍了康德关于艺术美的思想。康德把艺术美和自然美作了比较,然后对艺术美的性质做了规定:“一自然美是一美的物品;艺术美是物品的一个美的表象。”这个美的表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借助于“美丽地描写”。“美丽地描写”则是艺术家的才能和技巧的表现,这也是艺术美优于自然美的地方。康德写道:“美的艺术正在那里面标示它的优越性,即它美丽地描写着自然的事物,不论它们是美还是丑。狂暴,疾病,战争等等作为灾害都能很美地被描写出来。”(17)在康德看来,艺术美显现于美的表象里,运作于“美丽地描写”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席勒把康德的思想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指出,从宽泛的意义说,有两种艺术美,一种是“选择的美或者质料的美——这是对自然美的摹仿”,另一种是“表现的美或者形式的美——这是对自然的摹仿”。他对这两种艺术美进行了解释:“在选择的美那里注重的是,艺术家表现什么。在形式的美那里 [在stricte sic dicta(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美那里] 注重的仅仅是,艺术家怎样表现。”他说得很明白:“前者更多地局限于自然美的条件,而后者却是艺术所独有的。”他强调说:“没有后者就没有艺术家。”(18)席勒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那种艺术美,即形式的美或表现的美,而不是内容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在席勒看来,艺术美是由艺术家所掌握和运用的技术和技巧造成的。他非常赞赏康德所说的如下的一段话:“当自然显得象艺术时,自然是美的;当艺术显得象自然时,艺术是美的。”我们赞叹自然美时,常说,啊,这景致简直是由鬼斧神工开凿而成!自然里好象含有着技艺,这就是自然显得象艺术的意思;我们称道艺术美时,常说,啊,这作品真是浑然天成,巧夺天工哪!艺术表现出了自由,这说的就是艺术象自然的意思。席勒从康德的论点领悟到这样的精神,即“艺术美本身已经包含着技艺的观念”,艺术美乃是“技艺中的自然”。(19)确实,艺术美是离不开技艺的,艺术美正是由技艺造成的。我还以为,席勒把形式的美和表现的美相提并论,当作同义语使用,颇可玩味。据我理解,表现的美是从动态的角度讲艺术美在创作过程中的产生,形式的美是从静态的角度讲艺术美凝定在创作的成果——艺术形式上。歌德的看法同康德和席勒惊人地一致。歌德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20)艺术美蕴蓄于“艺术处理”之中,美是“成功的”艺术处理。“成功的艺术处理”与“美丽地描写”,一个意思,两种说法而已。 谈到艺术美,黑格尔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他虽然还没有采纳和使用席勒所提出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的概念,(在黑格尔那里,美即艺术,艺术即艺术美)但是,他对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的实质却作了极为精深的探索,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席勒的思想。人所共知,黑格尔十分重视艺术的内容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因此,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重大题材,应当具有深刻的意蕴。然而,与此同时他对某些描写平凡、卑微的题材的作品却网开一面,条件是这些作品要显示出艺术家的创作的才能。他指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内容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艺术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这里特别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那就是主体方面构思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活动,也就是个人才能的因素,凭这种个人才能,艺术家可以忠实地描绘尽管处在极端偶然状态而本身却具有实体性的自然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这种真实以及奇妙的表现本领,使本身无意义的东西,显得有意义。”(21)这类作品的意义“只在于表现本身,即在于创作的艺术性”。(22)黑格尔认为,创作主体着意于“表现自己的能力”乃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始的旨趣,他写道:“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在描绘这类对象时正是为着要显示主体方面的塑造形象的才能。”(23)黑格尔把荷兰风俗画视为此类作品的典范。他认为,荷兰风俗画以日常所见的人和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场面乃至常用器具上的饰物为题材,没有什么深刻的意蕴,因而不能使我们在感情和思想上得到满足,但是,这个缺点可以得到弥补,“因为应该使我们感到喜悦和惊赞的是画家在绘画里所显示出来的艺术”,这种“艺术”即艺术美会引得你情不自禁地赞美画家说:“这个人真会画。”(24)这种绘画所描绘出来的事物的外貌“仿佛就是由美凝定在它上面的,而艺术也就是把外在现象中本身经过深化的外貌所含的秘密描绘出来的巨匠本领”。(25)黑格尔认为,这种“巨匠本领”甚至可以同艺术的内容相埒,而“获得一种独立的价值”,他写道:“这种运用颜色的魔术和魔力来产生极显著的效果的巨匠本领现在已获得一种独立的价值。”以至表现手段成了一种独立的目的,“除掉对象(题材)以外,表现手段本身也自成一种独立的目的,所以艺术家的主体方面的技能和媒介的运用也就提升到艺术作品的客观对象的地位。”(26)黑格尔独具慧眼地看到,对美包括艺术美的欣赏实质上是人类对自己的才能的欣赏,是对自我表现的欣赏,这是人类的一种深刻的、高级的精神需要。他写道:“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清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27)黑格尔认为这是艺术的根本的和必然的起源。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塑造出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意象,这艺术意象是艺术家的心灵的产物,是改造外在现实(如把大理石雕成维纳斯)的成果。艺术家在它上面刻下了自己的内心生活的烙印,它因而成了反映艺术家的奇妙的表现本领的一面镜子,艺术家由这面镜可以直观自己的才能,从人而获得“心灵创造的快慰”。(28)所以,黑格尔有理由说,艺术能“满足美与快感的更深刻的要求”。(29)就这样黑格尔为艺术美之成为一种独立于艺术内容的价值找到了心理上的根据。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观点有如下几个要点:第一,艺术美发端于艺术家的个人的才能;第二,艺术美与艺术的内容相埒,具有独立的价值;第三,艺术美能满足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即美与快感的要求;第四,人对艺术美的欣赏,其实质是对自己的创造才能的欣赏,是自我欣赏。 高尔基对艺术美的理解也值得一说。他写道:“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够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30)由各种艺术媒介构成的结合体就是各种艺术的艺术形式,如由乐音运动所组成的乐曲、由色彩所构成的图象、由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等等,所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才能的结晶,是映照艺术家的创造才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说得很分明,这种艺术形式体现着美,即艺术美,艺术美引起艺术的受众对艺术家的创造才能的赞叹,也就是对人类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而艺术家和受众同属于人类。高尔基本人的经验为他自己的观点作了极好的注解。他在《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一文中讲到他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件读书趣事。那是在一个圣灵降灵节的黄昏,为了避开节日里那些兴高采烈的人群,他爬到了一间杂物室的房顶上,看起了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纯朴的心》。看着看着他被小说迷住了,好象聋了和瞎了一样,——眼前的喧嚣的春天的节日被小说中的厨娘的身姿遮掩了。他不明白为什么厨娘的故事那么令他激动。他认为,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于是,有好几次他象野人似的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高尔基把青少年体验到艺术美时的天真幼稚的心态和行为真是描绘得活灵活现,只是当时的高尔基还不晓得那令他迷惑不解的魔术原来就是艺术美的魅力。 在说明了什么是艺术美之后,有必要探讨一下艺术美对艺术的意义究竟何在。艺术需要美(艺术美),但是,艺术不是也不应是唯美(艺术美)的。歌德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这话对一切时代的艺术都适用。艺术美是为艺术的意蕴服务的。把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感人肺腑是目的,艺术美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不错,艺术美是有其独立的价值的。但是,其价值之高低与其意义之大小,不光凭它本身的情况,还跟它所表现、所附丽的意蕴有密切的关系。歌德洞察其中奥秘,他写道:“加了工的题材的内容就是艺术之发端和终局。我们虽不否认,天才和有修养的艺术家能够以艺术手腕从一切中创造出一切,以及可以驾驭最不好处理的题材;可是如果细加考察,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常是一种‘技巧品’(Kunststück),而不是一件‘艺术品’(Kunstwerk),后者应当以一种可宝贵的题材为基础,然后依仗着熟练和勤劳加以艺术处理,终于使素材的价值更出色地更美好地呈现于我们面前。”(31)歌德始终认为,题材和内容是艺术的灵魂和命脉。艺术发端于要表现某一题材,终结于这一题材得到了表现。在考虑如何把这一题材艺术地、成功地表现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艺术家的才能和修养了,就需要艺术技巧了。凭借高明的艺术技巧,对题材加以艺术处理,就能使题材的价值更出色地更美好地呈现出来。所以艺术技巧的功用决不可轻视。与此同时艺术技巧本身的价值也突现出来了,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的巨匠本领不仅可以使题材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而且它本身也能够获得独立的价值。但是,假若艺术技巧脱离了内容,变成为技巧而技巧,那就是一种“技巧品”而不是艺术品了。所以艺术品可以而且应该同时是技巧品,因为它含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含有艺术美;技巧品却终究低于艺术品,因为它缺乏扣人心弦和发人深思的意蕴,因而终不免沦为雕虫小技。 艺术品由多个层次的构件构成。凡是艺术品都要凭借一种艺术语言即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如声音、色彩、语言、石头、人体等,来塑造出可为人的感官所感知的艺术意象,而艺术意象总是蕴涵着某种深沉的意义,这就是艺术的意蕴。所以,艺术品一般由三个层次构成,这就是艺术语言、艺术意象和艺术意蕴。与此相应,艺术美表现在艺术的各个构成层次中。艺术美既闪耀于艺术语言之上,又充盈于艺术意象之中,也辉映于艺术意蕴之内。只要细细品味便可感觉,每一位大艺术家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美。艺术意象的美,在于真实、生动、新颖、具有典型性,如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大卫象、曹雪芹创造的贾宝玉、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至于艺术意蕴,越是丰富、深邃、有独到之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越显出艺术美。 艺术美的各个层次需要由审美主体的不同的审美官能去感受、感悟它,因此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整个身心的参与,他所体验到的审美经验因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不少美学家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一文中讲到欣赏绘画艺术需要有多种官能同时作用。他写道:“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32)“目”是感官的感觉,同绘画的形象相对应;“心”是心灵的感受,同形象所涵蓄的意蕴相对应。心灵得到两种感受即“神”和“理”。什么是神?什么是理?作者没有说明。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们或者是性质相异、或者是等级有别的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十九世纪的德国美学家赫尔曼·洛采在其所著的《德国美学史》中提出,审美愉悦有三个层次:(a)感觉上的愉悦性,(b)认识过程中的快感,(c)反思性的美。上述三种快感,第一种属于肉体方面,第二种属于心灵方面,第三种属于精神方面。这三种快感交融在一起,便产生了使我们整个机体都卷进去的真正的美感。(33)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同前面几位所见略同,他用精练而通俗的语言讲到审美愉悦的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依我看,洛采和李泽厚所说的美感的后两个层次都属于心灵方面,只是深浅程度有所差别而已。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我们面前是一幅名画——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视觉是我们同画面最先发生关系的官能。我们看到三个贫苦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麦地里拾穗。两个在弯腰低头捡拾,一个在用手指抠,一个在用力拔,第三个正在直起身来歇一歇腰。背景是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麦垛堆积如山,马车满载而归,一群雇工正在忙忙碌碌,还有一个人骑着马的监工在巡视。这幅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的生活情景,而且画面色彩和谐,令人赏心悦目。对画面形象所涵蓄的意蕴那可就有不同的领悟了。一般人大概都会体会到作者对农民的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他们辛勤劳作,却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另有一些人却要比一般人看得更加深刻些,比如有一位评论家指出:“在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这位评论家透过画面领悟到剥削与压迫必然要引起反抗。我们且不管他出于什么意图,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这番议论无疑道出了一部分人的见识,这个见识是要比常人胜出一筹的。由此可见,心灵方面的审美愉悦确有较浅层次和较深层次的种种差别的。 总而言之,艺术美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艺术美不在于描绘一张美丽的面孔,而在于美丽地描绘一张面孔。“如何表现”关涉艺术家的创造才能。所以艺术美的深层本质乃在于艺术家的创造才能的结晶。艺术美虽有独立的价值,但是,它的最高原则是为表现意蕴服务。由于艺术作品由多个层次的构件构成,所以艺术美相应地表现在构成艺术作品的各个层次中。 注释: (17)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7—158页。 (18)、(19)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74页、第65页。 (20)、(22)、(27)、(28)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2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6年,,第231页、第24页、第215页、第39页、第210页。 (21)、(24)、(25)、(26)黑格尔:《美学》,第2卷,第1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67页、第369页、第370页、第371页。 (23)、(29)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第1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页、第71页。 (30)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63页。 (31)歌德:《歌德自传——诗与真》,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84页。 (32)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5页。 (33)凯·埃·吉尔伯特、赫·库恩:《美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670—671页。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