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艺术概论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潘必新 教授

 

(四)天才、灵感

关于艺术家,有一个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的观点,就是认为艺术家需要天才。艺术天才论的最得力的鼓吹者,当推声名卓著的康德。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天才的性质是什么?“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天才的作用是什么?“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 天才的最大特点或者说“第一特性”是什么?——“独创性”,“才能的独创性构成天才品质的一个本质的(但不是惟一的)成分。” 在一篇题为《论禀赋》的文章中康德又说:“一个人的天才就是‘才能的楷模式的独创性’(就艺术作品的某种形式来说)。” 康德还认为,天才只存在于艺术领域中,科学领域没有天才,因为艺术创作的过程不可言说,而科学的原理可以传授。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思想,比如他关于天才的最大特点是独创性的看法是深得艺术之三昧的。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们都互不重复,各凭自己的个性特点存活在艺术的受众中间。康德虽然竭力推崇天才,但是他并没有忽视了艺术家学习技术、技巧的必要性,这就使他避免了片面性。他指出,天才必须辅之以技术才能获得成功。他写道:“天才只能为美的艺术的作品提供丰富的材料;对这材料的加工以及形式则要求一种经过学习训练而成的才能,以便在这方面作一种在判断力面前能够经得起考验的运用。” 这个观点为很多理论家所认同。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主张天才与苦学结合,他说:“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刘勰认为艺术家既要有天资,又需要饱学,他写道:“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康德的艺术天才论也有些不是之处。第一,康德说“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是什么样的内心素质呢?他没有说。后人在康德的指引下,对被视为天生的才能的艺术家的内心素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不仅使艺术天才论进一步具体化,而且使之更有科学性。黑格尔承认艺术创作需要天才,需要一种作为“天生资禀”的“天生艺术才能”,这种天生艺术才能就是“天生的善于创造画境和形象的本领”。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也承认,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否则他只能成为一个工匠。那么,这种天赋是什么呢?在丹纳看来,是感觉的敏锐、强烈和细致。他说:“艺术家在事物前面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的印象。换句话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细致。” 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也认为感受力的敏锐和强烈是艺术家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他写道:“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气质’的人,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当然还没有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的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开头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形象,加以孕育,后来就使它和同类的事实和现象结合起来,而最后终于创造了典型。” 感觉敏锐这种天生素质,同艺术的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性或者说感性性——正相适应,所以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最适合于搞艺术创作,当艺术家。

人的资禀生来就有差异,这个事实在生活中为人们所常见,也为科学所证明。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从事艺术创作确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对于天生资禀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他从事某种职业可能取得的成就的大小的影响,不宜强调过分,不宜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对一个人的成就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恐怕还是社会的力量,以及个人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人的才能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的。对这一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得很清楚,他写道:“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马克思完全赞同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放眼看去,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杰出的艺术家都是靠苦学,而不是靠天才而成才的。

灵感,总给人一种神秘兮兮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跟艺术创作活动密切相关但又不仅同艺术创作有关的心理现象。灵感这个概念真可谓是源远流长了。古代希腊就有灵感一说。灵感这个术语的原意是神的灵气。它由两个词复合而成:“神”和“气息”,加在一起,可以理解为灵气。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创作要凭灵感,德谟克利特说:“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苏格拉底说:“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 把灵感讲得最充分的是柏拉图。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是神赐的;诗人如不得到神赐的灵感,就不能进行创作,“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事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 诗人得到灵感,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那就是失去理智,陷于迷狂,如同预言家和女巫进行预言时的那种状态。在柏拉图看来,迷狂远胜于清醒,因为一个由于神力,一个只由于人力。柏拉图还指出,诗人的迷狂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好象身临诗所说的境界”,二是感情勃发,“朗诵哀怜事迹时,就满眼是泪;在朗诵恐怖事迹时,就毛骨悚然,心也跳动。” 古希腊人提出灵感说,表明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了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柏拉图所指出的诗人的迷狂的两个特点,是对处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家的心理状态的准确的、惟妙惟肖的描述,非常难能可贵。至于把灵感归之于神的赐予,把灵感神秘化,那是人所不免的历史的局限。

艺术家的灵感犹如一阵拂过心灵的清风,来去无纵,不可扑捉,诚如陆机在《文赋》中所描述的那样:“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遇,去不可止。”英国诗人雪莱也有类似的描述,说灵感“来时不可预见,去时不用吩咐”。但是,对于激起灵感的原因,人们已经破解了它的密码,而且取得了共识。黑格尔专门对灵感的“起源”进行了探讨。他说,靠心血来潮召不来灵感,香槟酒的香味也刺激不出灵感,艺术的灵感只光顾那些苦心孤诣的艺术家,“他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决不肯罢休。”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克潜通过对杜甫的创作经验的剖析,探到了灵感的源泉,他说道:“杜工部常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杠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工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工夫出来的。” 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根据他本人的体验,谈到灵感产生的条件,说得很是真切。他说:“我认为,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作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为他们所努力要表达的主题做出的一种和解。当一个人想写点东西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和他要表达的主题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互相制约的紧张关系,因为写作的人要设法探究主题,而主题则力图设置种种障碍。有时候,一切障碍会一扫而光,一切矛盾会迎刃而解,会发生过去梦想不到的许多事情。这时候,你才会感到,写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灵感。” 他还举了一个自己得到灵感的实例,《百年孤独》中的俏姑娘雷梅苔丝飞上了天空。这件事曾让作者烦恼了一阵,他说道:“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办法打发她飞上天空,心中很着急。有一天,我一面苦苦思索,一面走进我们家的院子里。当时风很大,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的高大而漂亮的黑女人在绳子上晾床单,她怎么也晾不成,床单让风给刮跑了。当时,我茅塞顿开,受到了启发。‘有了。’我想道。俏姑娘雷梅苔丝有了床单就可以飞上天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床单便是现实提供的一个因素。当我回到打字机前的时候,俏姑娘雷梅苔丝就一个劲儿地飞呀,飞呀,连上帝也拉她不住了。”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由这个例子可以悟到,对于灵感,首先你得踏破铁鞋,劳神劳力;然后才能俯仰之间,偶然得之。灵感只光顾勤奋的工作者,艰苦的思想者。正因为这样,高尔基劝告青年文学家不要过于依赖灵感,他指出,灵感只是“工作的结果”,如果把灵感视为工作的鼓舞者,那就错了。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灵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并非为艺术家所独有,而是为人人所共有。让我举一个科学家获得灵感的著名的例子。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的叙拉古城。叙拉古国王亥厄洛让一名高明的金匠制作了一顶王冠,给了他所需的金子。王冠制成之后,听人私下传说,金匠没把全部金子用到王冠上,而是掺进了一部分银子。国王起了疑心,用秤称了一下,看不出有假。国王于是请阿基米德加以鉴定。阿基米德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有一次他要洗澡。澡盆子里装满了水。阿基米德跳进澡盘,把身子慢慢浸到水里,澡盆里的水随之慢慢地往外溢。他意识到从澡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同他的浸入水中的人体的体积相等。他由此想到,如果取一块和王冠一样重的纯金,把它们同时放入两个同样大、同样装满水的容器里,如果它们溢出的水一样多,王冠就一定是纯金的,否则就是掺了银子。想到这里,阿基米德忘记了自己是在洗澡,猛然跳出澡盆,光着身子一边跑,一边喊:“尤里卡!尤里卡!(找到了!找到了!)”他就这样赤身裸体,边跑边喊,穿过大街,冲进王宫,把这个办法报告了国王。很显然,阿基米德如果没有在先的苦苦思索,寻找办法,他就不会从澡盆里得到灵感。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他遇到工作中的难题时,废寝忘餐地付出过劳动,夜以继日地思索过办法,他就有可能获得迎接灵感降临的体验和快乐。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