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现代管理学

 

主讲教师:中央戏剧学院  商尔刚 副教授

 

 

第七讲   管理科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一)

 

西方国家在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出现的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发展为组织行为学。从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有关行为科学的学说,理论,层出不穷,出版的刊物,书籍,汗牛充栋。有专家估计,在美国出版的管理书刊中,属于行为科学方面的占一半以上。各国的管理院校、科系中,普遍开设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许多科研机构,纷纷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在企业中进行实验和应用,也都收到了相当的效果。可以说至今行为科学已经成为管理学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容忽视的,主流的思潮。同时,它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涵义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早期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包括古典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学者,从亚当·斯密利泰罗、法约尔等人,都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即人们在工作中,唯一的追求就是金钱收入。具体讲,工人追求的就是高工资,企业主追求的只有高利润。因此,在分配上的矛盾层出不穷 ,工人与企业主的冲突经常发生。致使生产效率下降。对此,古典管理理论认为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严格地运用科学方法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制度,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较多,而对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情感因素注意较少,把工人简单地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这样,古典管理理论虽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的反抗。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方面是工人自主意识的觉醒,工会组织日益发展,工人有组织的对抗活动的加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威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的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不少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也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于是行为科学应运而生了。

就行为科学这个词本身的涵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解释为包括研究人的行为以至动物的行为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体而不是一门学科。

狭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理解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英国1980年出版的《国际管理词典》的解释是:“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价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出一种最优环境,以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作出贡献,又有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所成就”。国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现代管理科学词库》这样解释行为科学:“所谓行为科学就是指对企业中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科,它涉及职工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我们在这所讲的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显然是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西方的一些学者为了区别于前面提到的广义的行为科学,在20世纪60年代又采用了一个更有限制性的名称——组织行为学,来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即对组织内部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此外,还有管理心理学,管理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其内容与组织行为学大体一致。

关于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目标和涉及学科,专家的解释是,在行为科学的研究工作中,要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喜恶,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发现并记录职工在生产中的个人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依据这些搜集来的资料得出普遍性的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职工的行为,以便既能使组织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又能使职工在工作中生活得更有意义,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更多的报酬,心情上更为愉快。由于人的行为表现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要涉及多种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市场学,管理学等。此外,还要应用博奕论,决策论,组织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工具学科。所以,行为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

行为科学基本上可以分为早期和后期两大阶段,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早期的侧重于“社会人”的论述,关心的是职工的社会需要的满足;后期的行为科学则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论述,关心的是职工在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等。

 

二、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早期的行为科学即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群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在这一阶段,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试验”及其参与者梅奥。

(一)霍桑试验与梅奥

霍桑试验指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共8年左右的时间,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它对行为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作用,它的主要成果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这样几次,也称几个阶段:

1、照明试验

照明试验于192411月开始,霍桑工厂是一家拥有在2万多名工人的生产电路电话机和其他电器设备的工厂。当时,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工作环境中的物质条件同工人的健康和生产率有着明显的关系,最理想的工作条件是:工作环境的通风、温度、照明、和其他条件恰当,工作任务经过科学测定,同时采用某种与工作成果相联系的带有刺激性的工资制度。职工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其中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被认为能影响工人的视觉和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数量和安全,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条件。

为了确定照明同工人的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试验者把参与试验的12名女工分成“试验”“对照”两组。前者的照明条件可以改变,后者不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不管是照明条件随时进行改变的“试验”组,还是不变的“对照”组,产量一直是上升的。试验者对比感到迷惑不解。就转而选用其他因素进行试验,但不管选用哪种工作条件因素进行试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个组的女工们的产量一直是逐渐上升的。她们装配的电话继电器,从每个每周2400个增加到3000个,对于这样的试验结果,没有能说的清楚。

1927年,一位参与了霍桑试验的研究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听了哈佛大学工业研究教授梅奥的一次报告。很有启发。感觉此人大概能破解照明试验中的谜团。就把试验中的一些事情告诉了梅奥,并邀请他到霍桑工厂去继续试验,梅奥对此事很感兴趣,就带领了一些助手欣然前往。

梅奥等人来到霍桑工厂后,对前一段的试验进行了研究。梅奥是有心理学方面素养的,所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前一阶段的试验。他认为,参与试验的女工产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工人的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参加试验的工人成为一个社会单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形成一种参与试验计划的感觉,因而情绪高昂,精神振奋。也可以说,是试验本身调动了她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样,由于梅奥提出了工业生活中的社会环境问题,就打开了“社会人”研究的大门,提出了管理科学中“社会人”这个概念。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