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进入课程-课程学习→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言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要点 本章学习资源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书目


第三节 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简介

    一、建国以来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学课程经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

    1.第一阶段(1950~1966):从全盘“苏化”到逐步形成中国数学教育“关注双基、重视能力”的风格

    ①建国初期,国家首先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其中规定小学算术课程目标对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和思想教育都提到了,比较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它表明我国第一部小学算术课程标准就达到一定的水平。它的不足主要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空间观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明确提出

    ②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7月)。制订此纲要的根据之一是“学生负担过重”。这说明当时已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同时还提出“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3月)。此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应用技能四个部分。

    ③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课程,把各科的课程标准改称“教学大纲”,1952年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就是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
    1952年底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确立了直观几何知识在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中的地位。
    1956年5月颁布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大纲增加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实习作业”“创造的才能”等词语。
    在1956年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修订草案第一次提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这个时期内两个教学大纲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低估计我国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顾国情,机械照搬外国经验,把当时苏联小学(只有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五年、六年教学。

    ⑥教育部向国务院文教办的请示报告(1959年11月)。明确认定初中学完平面几何, 高中增加平面解析几何、变数法等。

    ⑦《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大纲正式写进了“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词语。
    至此,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三大能力“(即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双基的获得、注重三大能力培养”成为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特色,其标志是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及其教材,它表明我国的数学教育走向成熟。其主要特征是“注重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三大能力”,讲究“讲练结合”,信奉“熟能生巧”(以及后来提出的“变式训练”)。

    2.第二阶段(1966 ~ 1976):全面摧残阶段

    这一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1967年至1976年,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上遭到严重破坏。

    3.第三阶段(1977 ~1986):全面恢复阶段

    (1)文化大革命后,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材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的指示,在认真分析、吸取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改革精神,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充实和更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把小学算术课程拓展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大纲。第一次从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在理解基础上掌握数与形的基础知识,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提法被以后的教学实践证明是欠妥。例如,对于四则计算,不分内容、主次一概要求“迅速”,不够恰当。

    (2)1978年2月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是在当时大力宣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制订的。

    (3)1981年11月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大纲在拨乱反正、继承和改革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

    (4)1986年颁布《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了减轻负担,此大纲把一些内容改成选学内容,在考试中不作要求。

    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包括修订的版本,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数学教育的思想性和对于发展经济的意义。 现今中华民族的中坚、精英, 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中学生。
    ②大纲的制订大都经过反复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验阶段, 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③从1956年起,大纲就反复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经过全国中学教师和教材编者的努力,已形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一种国际特色 。
    ④大纲一贯遵循、并于1978年起明确提出的“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使得这些大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连续的、渐进的发展趋势。
    ⑤根据中国国情,大纲应由教育部颁发。大纲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各地还可在部颁大纲的前提下制订补充的地方纲要。 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部颁大纲, 就会对数学教育造成严重后果。
    ⑥这些大纲大部分都由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起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纲的学术水平和普适性。“一纲一本”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制定大纲-减轻负担-修订大纲”的反复循环,造成教材资源的相对匮乏。“一纲一本”还容易造成大纲的的篇幅过小,文字过于简练(例如核心部分“教学目的”只有五、六行字) ,许多环节界定不清楚,使广大教师在教学、测试中难以把握。
    ⑦就数学教育教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的口号是“拨乱反正”、“回到基础”,以恢复60 年代的数学教育为目标,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遂形成了目前“知识窄”、“基础实”、“考题难”、“训练严”的格局。
    总之,从建国到1986年而言,我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大致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借鉴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化——解放后的前五份教学大纲都是“草案”、“修订草案”、“试行草案”,直到1986年才颁布了第一份正式大纲。这说明了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4.第四阶段(1987~1999):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以及实施阶段

    (1)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为适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从1988年开始研制义务教育课程。

    (2)1988年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0年颁布《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此大纲规定“常用对数”移至高中一年级,并首次允许在“解三角形”时可使用计算器。

    (3)1992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制定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6月)。该大纲的鲜明特点是,着力于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我国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

    (4)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方案(试行)》,到1997年初中已经试行了一轮多,小学实行了4年。

    为了全面调查我国自1986年以来实施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1996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了六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有关专家研讨并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方案,并于1997年5月在九个省、市对城乡15000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部分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形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状况调查报告》(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1997年12月)。这个报告实际上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必要性的的奠基性材料和数据支撑。

    5.第五阶段(1999~至今):基础教育改革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反思阶段

    (1)为贯彻中央的决定,全面落实《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都基础教育司于1999年3月组建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研究、起草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同时,为了指导交替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对1992年的大纲作了修订,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000年3月)。

    (2)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在这之前有几年的研制过程,推行之后开始实验、评价、反思与调整。如果从1996年开始酝酿数学课程改革算起,十年来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活跃的阶段。即有比较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又有较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同时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争论、反思与探索。

第一章详细目录 上页 下页  
第一节 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意义与方法
    一、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历史起源
    二、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
    三、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意义
    四、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国外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简介
    一、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的共同特点
    二、世界各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
    三、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简介
    一、建国以来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推进
    三、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的焦点
    四、关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