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外音乐史·中国部分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苗建华 副教授

 

 

 第三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

 

一、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歌中主人公为表示对爱人的忠贞不渝,列出了五种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可见意志之坚决,感情之深厚。这首常被历代恋人引用的作品就出自汉乐府民歌。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汉书·艺文志》载,汉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颂”。后人多据此误以为乐府自汉代始有,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就有“乐府之名,始于汉魏”之说。19762月在秦始皇陵发掘到一枚错金银纽钟,纽上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代已有乐府,汉代只是因袭其制。

乐府的重要职责就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汉书·礼乐志》载,汉武帝时乐府“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乐府继承周代采风制,广采歌谣,从《汉书·艺文志》所载的138首西汉乐府民歌看,其采集的范围已超出《诗经》,不止是《汉书》所说的赵(山西)、代(河北)、秦(陕西)、楚(湖北),而是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些采集到的民歌大多是百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所以从此中可“观风俗,知厚薄”,察探民情。《上邪》、《有所思》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追求,《战城南》是对统治者的控诉,《妇病行》、《孤儿行》哀叹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描写了汉代人们的生活场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提起乐府必然要谈及李延年,这位音乐家对乐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李延年出身低微,家世悲苦。《汉书·佞幸传》载:“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给事狗监中。”身为受过腐刑的太监,又做得是管狗的差事,李延年即使再有音乐天赋,也没有用武之地。至于后来李延年命运得到改变,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位貌若天仙的妹妹。据载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专门歌唱她,歌词曰: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之妹不仅有倾城倾国之貌,而且能歌善舞,所以被汉武帝纳入后宫,深得宠爱。这样李家也逐渐显贵起来,延年也有机会一展音乐才华,被任命为协律都尉,总管乐府的全面工作。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个天才歌唱家和作曲家。他的歌声音色优美,技巧高超,非常富有感染力,所以“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李延年作曲水平很高,他创作的音乐被广泛用于宫中的祭祀、仪仗等活动,受到皇帝的赞赏。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后,李延年为司马相如等人创作的十九首郊祀歌词作曲,史书多有记载,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乐志》都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陇头》、《出关》、《入关》等曲。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此被扼杀。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绳弦工员”等。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从汉武帝的竭力扶持,到汉哀帝的坚决罢免,乐府仅有百余年的兴盛,但它对民间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对以后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乐府的概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被广泛用于音乐、文学领域。乐府的初义指音乐机构,但魏晋以后其含义逐渐扩大,也指乐府诗歌和后人拟作的民间诗歌,后来则进一步扩大为凡和音乐有关的音乐、文学作品,不管是否入乐都称乐府。秦、汉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优秀的乐府诗歌,许多文人曾参与搜集整理这些作品,其中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成书最早、价值最高,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为“言乐府者,以是集为祖本,犹渔猎之资山海也”。《乐府诗集》共一百卷,郭茂倩在这部浩繁巨帙的著作中以音乐曲调为准,别具匠心地将所录乐府歌曲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书中收录了先秦至唐末的大量民歌及文人作品,是我们了解乐府歌曲的必读之作。

     

二、相和歌与清商乐

 

相和歌是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相和歌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的名称即由此产生,它伴奏用的丝竹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的“街陌谣讴”,所以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如《饮马长城窟行》、《陌上桑》、《江南》、《度关山》、《孤儿行》、《妇病行》、《白头吟》、《青青河畔草》等。郭茂倩《乐府诗集》有相和歌辞十八卷,收录了历代大量的相和歌作品。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传世之作都只有歌词留存至今,其曲调则汇入民间音乐的大海中,难以辨认。歌曲有词而无曲,不免使人感到遗憾。可喜的是近年来多位音乐学家为使古代音乐能复原其貌,做了艰难的曲调考源工作,发现了一些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虽然有些结论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曲调考源无疑对我们认识了解古代音乐的原貌有着重要的意义。黄翔鹏经对明代宫廷歌曲《白头吟》进行宫调、旋律等方面的考证,认为它应是魏晋以前的曲调。

《白头吟》是汉相和歌中的一首,相传由卓文君所作。《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歌词表现了女性对专一感情的渴望和“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追求,如不能实现心愿,宁愿两相决绝,塑造了一位独立、非常有个性的女主人公形象。保存在明代《魏氏乐谱》中的这首曲调,旋律质朴无华、平直流畅,颇具古韵。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它是一种大型的歌舞曲,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的高潮部分。相和大曲的三段体原则奠定了以后歌舞大曲的结构,代表古代歌舞艺术最高水平的隋唐大曲就是对汉魏相和大曲的继承和发展。《宋书·乐志》记有《罗敷》、《白鹄》等十五种相和大曲的曲词。

西晋末期,战乱四起,司马睿战败后南逃建立东晋,北方百姓也大量南迁。在此期间,相和歌由北流传至南,吸收了当地的吴歌、西曲,形成了清商乐。北魏时清商乐又自南方传至北方,成为在全国范围流传的民间音乐。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始末有所论及:“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与相和歌比较,清商乐是南北民间音乐的融合,但相和歌以北方音乐为主,清商乐则以南方的民间音乐吴歌、西曲为主。

吴歌是东晋以来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和相和歌一样,它也由徒歌发展而成,如《隋书·音乐志》所言“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所用的伴奏乐器有篪、琵琶、箜篌、笙、筝等。留存至今的吴歌有《子夜歌》、《上声歌》、《前溪歌》、《阿子歌》、《读曲歌》、《团扇歌》等二十余曲,内容多以男女感情的悲欢离合为主,音乐细腻婉转,非常抒情,富有江南音乐的特点。歌词大多是五言四句的分节歌,也有长短句结构。代表作有《子夜歌》、《读曲歌》等。

《子夜歌》的来历,《宋书·乐志》、《唐书·乐志》均有所载。它在晋代已有,是当时一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的歌曲形式。其音乐风格非常哀苦,属吴歌中最伤感的歌曲,如下两首: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

            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读曲歌》始于南北朝初年,其作者不一,《宋书·乐志》说它是“民间为彭城王义康所作也”,《古今乐录》则言“《读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以此为名”。《读曲歌》多写男女离别之情,情绪幽怨凄凉,如下两首:

           桃花落已尽,愁思犹未央。

           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

 

           执手与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西曲是齐、梁时期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的湖北民间歌曲,比吴歌略晚。由于地区不同,西曲和吴歌在语言、音乐形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留存至今的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青阳度》、《女儿子》、《来罗》等三十余曲。西曲的歌词结构有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句式,较吴歌丰富,内容多描写贾客思归、情人离别相思之苦,音乐风格婉转哀怨,举一首梁简文帝创作的《乌夜啼》为例:

          绿草庭中望明月,

          碧玉堂里对金铺。

          鸣弦拨捩发初异,

          挑琴欲吹众曲殊。

          不疑三足朝含影,

          直言九子夜相呼。

          羞言独眠枕下泪,

          托道单栖城上乌。

西曲分歌曲、舞曲两类,歌曲称倚歌,有《青阳度》、《女儿子》等十七首,舞曲有《乌夜啼》、《莫愁乐》等十六首。其中《孟珠》、《翳乐》两曲既是倚歌,又为舞曲。倚歌可能是一种独唱歌曲,结构较为短小,伴奏不用弦乐器,而用笙、铃、鼓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所以《古今乐录》有“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之说。舞曲和倚歌相比,歌词篇幅较大,演出时舞蹈人数各代不一,多由八到十六人组成。吴歌、西曲在音乐结构上还有一些附加成分,即“送声”和“和声”。它们一般是众人齐唱,带有帮腔的性质,多在曲尾出现,有尾声的意味。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下面这首清乐歌曲《忆江南》的词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载于《乐府诗集》中,曲调是近年从山西五台山青庙音乐中发掘出来的,由于该曲名为《望江南》,音乐家就将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填入其中,没想到音乐和歌词结合得天衣无缝,后经黄翔鹏等音乐学家对此曲的宫调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定《望江南》一曲应是唐宋时流行的曲调。这一考证结果目前已得到多数音乐学家的认同。

《忆江南》谱例

唐武则天时,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三、鼓吹乐

   

稀音踯躅于唇吻,若将舒而复回。鼓砰砰以轻投,箫嘈嘈而微呤。咏《悲翁》之流思,怨《高台》之难临。顾穹谷以含哀,仰归云而落音。节丕气以舒卷,响随风而浮沉。马顿迹而增鸣,士嚬嚬而霑襟。  

这是魏晋文学家陆机的名作《鼓吹赋》,在这首作品里,作者用生动的笔墨在我们眼前再现了千年前的鼓吹演出画面,令今人对这一古老的乐种有了形象的感受。鼓吹,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大概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据载,秦代末年,有一个叫班壹的人因战乱避居北方,后来以畜牧起家,成为豪富,出入弋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被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黄门鼓吹,主要用于朝廷的仪仗、宴飨等场合,《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乐器以箫、笳为主。笳是西域等少数民族常见的乐器,最初是卷芦叶吹之,后来以芦苇作哨,装在一根钻有音孔的木管上吹奏。

横吹,主要用于军队,在马上演奏。《乐府诗集》说“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可见横吹的乐器主要是鼓和角。李延年曾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为横吹创作了二十八段乐曲。这些乐曲魏晋后失传,世间所用的只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等十曲。

骑吹,主要用于皇帝贵族的车驾从行等场合,因在马上演奏而得名。从所见的汉画象砖中发现,骑吹所用乐器有箫、笳、鼓等。应劭《汉卤簿图》有“骑吹执笳”之语,可见笳是骑吹中重要的乐器,

短箫铙歌,主要用于军队凯旋等盛大典礼活动,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所用乐器有箫、铙等。

鼓吹乐中有一些描写抗击侵略内容的作品,如《出塞》:

                侯骑出甘泉,

                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

                阵如明月弦。

《出塞》一曲的作者,历史上存有争议,《晋书·乐志》载本曲为李延年所作,但《西京杂记》又有戚夫人善歌《出塞》的记载,说明该曲在汉高祖时已有,据此推测,作者就应在李延年之前了。《出塞》的歌词短小精炼,但颇有一种战士的昂扬豪情,可谓诗中佳品,后世多有仿作。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唐代王昌龄和王之焕的同名作。

鼓吹乐来自民间,所以和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歌曲的关系非常紧密,其歌词采用了大量的乐府民歌,《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就录有十八首,如《战城南》、《上邪》、《思悲翁》、《有所思》、《艾如张》、《朱鹭》等。这些作品都是西汉民歌的上乘之作,能在鼓吹乐中得以运用、保存,值得庆幸。但一些显然不符合统治者口味、不适用于军乐的作品也被选入其中,则令人颇为不解,值得深省,如表示纯真爱情的情歌《上邪》、《有所思》和反抗战争、揭露战争的《战城南》等歌曲。《有所思》是西汉的乐府民歌,歌词为: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战城南》也是西汉的乐府民歌,歌词为: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有所思》描写一女子闻知情人变心后,马上烧掉他送的礼物,坚决同其决绝,并在秋风中发出了悲愤的呼喊,反映了封建压迫下的女性对专一情感的强烈追求。《战城南》是一首控诉战争罪恶的歌曲,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士兵的悲惨遭遇,有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些或抒情或反战的歌曲用作军歌,显然起不到建威扬德、鼓舞士气的作用。它们只所以被用于鼓吹乐并得以保存,一方面说明鼓吹乐和民间音乐联系的紧密,另一方面也证明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利用。可能鼓吹乐在吸收利用这些歌曲的曲调时,歌词也随之被保存了下来。

鼓吹乐自汉兴起,就广泛用于宫廷各种礼仪中,历朝历代都有规模不同、种类不同的鼓吹乐队。后来鼓吹乐又在民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各种鼓吹、吹打乐,用于民间的各种婚丧嫁娶及各种法事中。明清时盛行一时的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苏南吹打等民间乐种就和鼓吹乐有着一定的联系。鼓吹乐自民间传入宫廷,最终又由宫廷返回到民间。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