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首页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外音乐史·中国部分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苗建华 副教授

 

 

 第九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秧歌民间歌舞形式,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又称“社火”,明清时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表演。其表演形式主要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前者徒步在地上歌舞,后者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 

2、花鼓: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名称较多,有“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花鼓以演唱为主,附之以表演。演出形式一般为男女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打锣,边唱边舞。清后期的花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分流,一方面仍以歌舞形式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又在曲调上吸收了更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在内容上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形成了花鼓戏。 

3、鼓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著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4、弹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 

5、牌子曲: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其中单弦和扬州清曲最具代表性。

 

第十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2、皮黄腔:清代重要的戏曲声腔之一,由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组成。其音乐表现非常丰富,利于戏曲音乐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进一步完善了戏曲音乐的板腔体结构。它的发展高峰是以清末京剧的形成为标志。随着京剧的产生、崛起,皮黄腔也成为近三百年来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 

3、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文采曲意,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讲究词曲优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收并灵活运用大量海盐腔所用的曲牌,常常突破南北曲旧有格律,使《牡丹亭》等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4、福建南音:传统器乐合奏丝竹乐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等,清代广泛流行于福建厦门、泉州、晋江、龙溪及台湾、香港等地。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音乐曲调优美柔婉,节奏平缓,风格古朴优雅,乐器有琵琶、洞箫、品箫、三弦、二弦、拍板、南嗳、响盏、四宝、双铃、小叫、木鱼、扁鼓等。 

5、十面埋伏:琵琶武曲,大概明代开始流行,曲谱最早见于清华秋苹所编《琵琶谱》。全曲共分十三段,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在演奏上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6、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第十一讲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3、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 

简答题

1、试述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曲调来源与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深受西方列强欺凌之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如果要摆脱列强的侵略,就必须富国强兵,推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改革,所以他们开始呼吁改良,并发起了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等。教育体制的建立与革新也由此被推向社会前台,1898年,康有为上书皇帝,请求效法德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以定中国之学制,“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但因维新变法失败,其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1901年,摇摇欲坠的清朝廷才宣布“废科举,兴学堂”,实行“新政”。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新的教育体制开始在全国推行。之后,各地纷纷建立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里大多开设有唱歌课,学堂乐歌开始逐渐兴起。辛亥革命后,伴随者新式学堂的更加普及,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宣传富国强兵、歌颂祖国等爱国主义思想。这些作品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主要作品有《何日醒》、《中国男儿》、《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扬子江》等。其中《中国男儿》、《何日醒》最为突出。

其二,表现妇女解放内容。如《女子体操》、《天足歌》、《勉女权》、《缠足苦》等。

其三,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宣扬共和、推翻帝制。如《欧美二杰》、《演说》、《革命军》、《庆祝共和》、《光复纪念》。

其四,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如《地球》、《辟占验》、《跳舞》《文明婚》、《格致》、《运动会》等

其五,儿童歌曲。此类作品也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春游》、《竹马》、《送别》、《铁匠》、《赛船》、《龟兔》、《勉学》、《春游》、《送别》、《忆儿时》等。

    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部分忠君尊孔及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作品。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

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基本上是根据现成的曲调填词,较少独立创作。曲调大部分选自欧美和日本的学校歌曲或流行曲调,很少采用我国的民间曲调。整体看来,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有以下几种:

其一,选用欧美歌曲曲调。如流传广泛的《送别》就是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跳舞会》是据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勉学》是据美国歌曲《罗莎·李》的曲调填词。

其二,选用日本歌曲与流行曲调。如《中国男儿》即根据日本歌曲《寄宿舍里的旧吊桶》填词;《何日醒》也是根据日本曲调《木南公》填词;《革命军》据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填词。

其三,选用我国民间曲调。有《勉女权》、《采茶歌》、《缠足苦》等作品。

其四,创作曲调。有《美哉中华》、《黄河》、《春游》、《军人的枪弹》、《采莲曲》等数首。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方音乐文化全面传入中国,包括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演奏形式;各种歌曲及演唱形式;五线谱、简谱等记谱法;西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等。并出现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一批音乐家,出版了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曾志忞的《教育唱歌集》等一批最初乐歌集。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人才,对我国新音乐的启蒙与新型音乐教育体系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新型音乐社团。1919年1月成立于北京,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蔡元培任会长,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刘天华等著名音乐家被聘为导师。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音乐,发展美育”。 

2、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9月, “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 

3、萧友梅:(1884~1940)  音乐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4、大同乐会:新型音乐社团。1920年成立于上海,创办人是郑瑾文。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促进世界大同音乐的实现,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后来转向以演习我国民间丝竹乐为主,培养了一批民乐人才,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在乐器改革方面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5、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团。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第十三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赵元任  (1892~1982) 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 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2、黎锦晖  (1891~1967)  音乐家。湖南湘潭人。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 

3、刘天华  (1895~1932)  音乐家。江苏江阴人。他一生致力于国乐的改革,并力图通过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与记谱法、演奏法的改革实现其主张。创作有二胡独奏曲、二胡练习曲、琵琶独奏曲、琵琶练习曲、民族乐器合奏曲等作品,其中以《光明行》等10首二胡独奏曲最为著名。 

4、黄自:(1904~1938)  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创作成果丰硕,有《旗正飘飘》、《花非花》、《玫瑰三愿》、《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多首。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早期的专业音乐人才,并发表有多篇音乐论文,编写有多部音乐教材,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 

5、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音乐创作中吸收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也采用了大段的顿弓,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6、叫我如何不想他:艺术歌曲,赵元任作。该曲在音乐创作上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旋律抒情优美,歌词充满诗情画意,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对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 

7、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表演曲,黎锦晖作。作品歌词朴素,音乐哀婉,感情真挚,描写了牧羊女秋香一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苦生活。

第十四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团结了大量进步的音乐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并在群众歌曲的创作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对当时的现实斗争和其后的新音乐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2、任光:(1900~1941)  音乐家。浙江嵊县人。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参加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等左翼音乐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在新加坡组织了“民众歌咏训练班”等组织。创作歌曲约有40多首,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如《渔光曲》、《月光光》、《打回老家去》、《抗敌歌》等,另作有歌剧《洪波曲》和《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民族器乐合奏曲若干首。 

3、渔光曲: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任光作于1934年。作者在音乐创作上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素材,以委婉忧郁的音调描写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4、吕骥:(1909~2002)  音乐家。湖南湘潭人。创作歌曲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有《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

 

第十五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聂耳:(1912~1935)  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2、冼星海:(1905~1945)  音乐家,祖籍广东番禺。一生创作有数百首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歌曲、大合唱、歌剧、交响曲、管弦乐组曲等。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影响最大,成为新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3、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历史图卷,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经,塑造了坚定不屈的中华民族英雄形象,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在音乐创作中,冼星海采用了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卡农等西方作曲技法。各个乐章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规模宏伟、雄伟浑厚,音调吸收了劳动号子等民间音乐素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4、铁蹄下的歌女:影片《风云儿女》插曲,聂耳作。该曲旋律哀怨激愤,通过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歌女对自身生活的呻吟和哭诉,表现了人民对旧时代压迫的控诉和不平之情。 

5、大路歌:群众歌曲,聂耳作。作品以沉重的音调和特定的节律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压迫下的筑路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抗争。

 

第十六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秧歌剧: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广场歌舞剧。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顺清》、《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2、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白毛女:新歌剧。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人作曲。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