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式的教学
因为公式就是定理,所以定理的教学法完全适合于公式的教学,但公式又是特殊的定理,因此也存在着一些它自身具备的教学法:
(一)高度重视公式的推导
因为公式的推导不但能帮助公式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提升它们推理能力的水平,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用公式的推导法来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二)公式的形式特点
这也是帮助公式记忆与正确运用的必要方法。比如公式:
应当指出,这个公式共含3项;都是正号;系数按1,2,1排列;a的数由2次按降幂排列,而b的指数按升幂排列。
(三)公式的变形
因为公式通常是一个等式,因此可以做一些恒等变形,根据未知量和已知量的要求进行变换,因此要对公式进行灵活运用。比如。公式 由左到右是对整式做乘法,而由右到左,是对式子进行因式分解。
(四)公式的条件是公式存在的前提
学生运用公式发生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条件.例如算术根的运算法则必以各个算术根存在为前提;又如对数运算法则以各对数有意义为前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以期引起注意.
(五)要在体系中掌握公式
这要分三种情况来考虑:
第一种情况:有的公式在以后还要发展。如 , 以后要发展为二项式定理;又如勾股定理以后要发展为更为广泛的余弦定理。
第二种情况:要注意公式的正、反使用。如 ,从左到右使用是作为乘法公式使用,而从右到左使用是作为因式分解使用。只有左、右两方面都会使用才算熟练掌握公式。
第三种情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抓住主要的。
例如对于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包括十字相乘法)、配方法、公式法。这四种方法如果一个个平铺直叙地讲,虽然也把主要方法交待了,但显得不够。另一种讲法,就是突出十字相乘法及公式法,这从实用的意义来说要比前一种讲法进步些,但真正的实质仍未交待清。
事实上,从因式间的因果关系看,因式分解法是最主要的。因为所谓的开方法就可归之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可归之开平方法,从而也可归之因式分解法.公式法是从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得到的,因而它的根源仍是因式分解法。但从公式的应用角度看,应以因式分解法与公式法并重。公式法虽然对有解的二次方程来说是个一般的方法,但有时并不简单,如果辅之以因式分解法,那么在解二次方程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案例
一、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记下册第六章第6.5节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目标
1.感受证明的含义,了解证明的含义、了解证明的必要性。
2.了解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3.体会在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以及便捷性;初步了解“数”与“形”,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各个版本都有安排,北京师大版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证明(一)中的第5节。
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拼图曾经探索过这个结论,已经感受过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同时,学习了关于命题的有关知识;而且,他们还知道,通过观察、度量、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将要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以及有关三角形、四边形有关基本性质的证明。在这节内容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而辅助线在证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这节内容在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中承上启下,对今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2.教学重点: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为载体,学习几何证明思想,以及辅助线的有关知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教学难点:辅助线添加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1)为什么要添加;(2)在哪里添加;(3)如何添加;(4)哪种添加方法最简。
五、设计思路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学生接触较早的定理之一,其内容和应用早已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定理的证明;在定理的证明中,学生将首次接触和应用辅助线,于是,在证明中“为什么要添加辅助线”、“如何添加辅助线”就成为这节课的重中之重!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定位在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具体实践和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首先,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桥梁的重要性,同时引出搭建桥梁的注意事项。然后,把生活中的桥向数学中的“桥”引申,借助“撕三角形纸片、拼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初步体会辅助线及其在证明中的作用。最后,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六、教学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
从生活中的桥的作用引入,引发学生思考桥的作用,进而导出数学中也有这样的“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串,达到目的:
①刚才在校门口,有位老爷爷问我:“从兴宁区到江南区怎么走?”如果是你,你该如何告诉他?
(方式很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你以何种方式去,都必然要跨越——邕江,而跨越邕江最便利的方式就是过——桥!)
②桥在我们生活中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联系河流的两岸)
③南宁市有几座桥?从哪座桥走最省事?(突出过桥有多种选择,同时有最省方案。)
④你认为架桥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地点有选择)
设计说明:南宁市地形的突出特点是,一条河流(邕江),将城市一分为二。目前,南宁市区的桥梁共有5座(含在建中的),因此,对南宁市区学生来说,桥梁不仅熟悉,而且,也时常感受到桥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南宁市的兴宁区和江南区位于河流两岸,任课教师通过这两个区来设问,旨在突出桥梁的作用。一连串问题串的提出,都是为了即将接触和学习的辅助线埋下伏笔。
当学生回答并思考这些问题后,他们对生活中的桥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得认识。此时,教师指出:在我们数学的学习中也存在这样的“桥”,你注意到了吗?
设计说明:这就促使学生去思考:数学中的桥是什么样子啊?它是否也象生活中的桥一样有用?我怎么没有注意到呢?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分析命题
(1)教师提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问题。
(2)组织学生回顾“撕三角形纸片、拼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
(3)提出,“能不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达到平移其中的两个内角,进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问题。
(4)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已知和未知,指出命题中的已知和未知相当于桥的两岸。辅助线是连接两岸的“桥”!
①数的研究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一个结论,启发学生回想:我们在小学时是怎样知道这个结论的?
(通过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这就是“数”的研究,量角器在这里起到桥的作用)。
提出进一步的问题: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观察、度量、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测量会产生误差!问题解决得并不完美!这就促使我们去寻求新的研究方向——形!(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②形的研究
启发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关证明的内容,导出“平移三角形内角的办法”:
(我们学习了有关命题的知识,学习过验证一个命题正确性的一些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从数学上真正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请同学们回忆:要证明一个命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条件相当于已知,结论相当于未知。(理解命题)结合表格从形来分析已知与未知,提出问题:“用什么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哪里进行联系?怎样联系?”
结合“数”与“形”进行分析。
命题 |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方法 |
分析 |
已知 |
桥 |
未知 |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 |
等于180° |
数 |
∠A、∠B、∠C的度数相加 |
量角器 |
等于180° |
测量 |
|
三个角拼在一起 |
辅助线 |
①平角;②两角互补 |
证明 |
 |
①如何添线(如何架桥)
②在哪添线(在哪架桥)
③有几种添法(可架几座桥)
④哪种最简捷(哪座桥最省) |
 |
如何证明 |
3.分组探究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了上面的知识作为铺垫,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活动了,看那组最先找到解决办法,找到的方法最多。
(2)在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感到困难的小组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着重从下列问题去引导:
①如何添线(如何架桥)——添线的目的是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向一个平角或互补的两个角转化。
②在哪添线(在哪架桥)——可以选择三角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的内部甚至外部。但在学生探究时注意分层次引导,由学生自己发现地点选择的多样性。
③有几种添法(可架几座桥)——从地点上看可以有若干种,同时出于对平角或互补的选择又有不同。
④哪种最简捷(怎样架最省)——体会数学中的最优化思想!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教师指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给出完整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4.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大班回报:
· 借助实物投影仪,将学生找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汇总展示。注意选取不同的方法。
· 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表达以及寻找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若有不全的,教师进行必要提示。
· 引导学生将辅助线添加在三角形的顶点上、边上及三角形内、外部均可以!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最好?(最省)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尽量发现更多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5.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小结:
①是否积极地参与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你的工作是否获得本组组员的肯定?
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掌握了吗?添加辅助线要注意哪些问题?
③“桥”的作用以及“架桥”思想,数与形谁好? “数形结合”思想。
④此外,你在这节课上还有什么收获?体会?
6.课程结束
(1)布置作业
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2)最后,让我们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数形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 ?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莫分离。
七.点评:作为“几何证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对于证明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这是添加辅助线、进行几何证明的首次,学生对此普遍感到困难;另一方面,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公理体系”的第一次循环的综合运用,即“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公理的综合运用。
作为设计者和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来说,对这篇案例的设计师是精心的,尤其是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对辅助线作法的分析、探讨,是成功的。当然,对于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设计者将教材上的规定的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修改为前文的教学目标,从设计者的意图来说,是合理的,但作为“创造性用教材”的角度,还是值得推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