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门课程的数学,旨在实现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而,必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里的发展既包括做人方面的、生存方面,也不仅仅包含求知领域的发展。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而且,越是关注学生的一般性发展,就越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越是面向全体学生,就越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强国之才。
(一)数学发展的内涵
作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其内涵相当丰富,《课程标准》将其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说,学生在数学上获得发展,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从事“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在人们以前的观念里,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好学生,即使这个学生缺乏道德素质,即使他缺乏做事的毅力,即使他不善于与人交往……但他仍会被称为好学生,这与教育要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相符的。所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融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于课程之中,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实际上,应该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信心,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数学理生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具有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发展的描述
《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详细描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发展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这里,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即那些不因地域、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事实。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它们被整个数学共同体所认同,反映的是人类对数学的认识;数学知识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分解图形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它们仅仅从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反映的是他在某个学习阶段对相应数学对象的认识,是可错的。《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了他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因此,应当成为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是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具体方面,简言之,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因此,“以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的“学科体系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即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与成长的数学。而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明日降水概率为75%”意味着什么?在一张纸上滴一滴墨水,沿纸的中部将纸对折、压平、然后打开,位于折痕两侧的墨水迹图案有什么特征?
作为教育的数学不应当被单纯视为抽象的符号运算、图形分解与证明,它应当被看作是反映现实情境中所存在的各种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例如,函数不应当被看作为形式化的符号表达式,对它的学习与研究也不应仅仅讨论抽象的表达式所具备的数学特征,诸如定义域、表达形式、值域、单调性、对称性等。它更应当被作为刻画现实情境中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具体函数的学习还应当关注它所产生的背景、所刻画的数学规律、在具体情境中这一数学规律所可能带来的实际意义等;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当被作为一个“筛子”——将不聪明的学生淘汰出局,将聪明的学生留下。数学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所设的,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达到《课程标准》所设立的目标。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实现并不意味着需要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在这门课上,我们进行的是素质教育,下课了、或是上其他课则不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活动,数学课堂中应当、而且能够见到素质教育。
(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策略
1.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使他们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应用数学,才能挖崛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巨大潜力和热情。自信心是我们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恰当的鼓励,实行“赏识”性教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树立自信,良好的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解决数学中的难题,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同时自信心也会随之增长,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得到发展,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2.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更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更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学生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而应该坚持到底,要让学生明白“一览众山小”是需要艰难的跋涉的,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3.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和美学意义
数学是天文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因此,它有着很强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要用到数学的知识,而且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数学;其次,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心智的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再次,数学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对数学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可以使人获得美的感受,数学的美是内在的美,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数学的思想内部,它体现在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奇异性等方面。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适当的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他们用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并让他们体验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宽广而深邃的巨大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