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正传》。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三)、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五四时期出现的老作家继续创作,如王统照、叶绍钧、郁达夫等;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远远超过了二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军、萧红、艾芜、张天翼、蒋牧良、沙汀、丁玲、胡也频、罗淑、萧乾等人。

    (四)、小说创作流派的纷纷涌现

    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都市与传统农村的对立、冲突与渗透,引发与激化了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选择的矛盾与困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层次上,便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相互渗透。如果细分起来,有社会剖析派、革命小说派、自我小说派、京派、新感觉派等等。左翼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呼应了世界"红色30年代"的创作潮流,新感觉派、京派小说家则以自己的创作呼应了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的潮流,这些创作共同、充实、丰富、拓展了五四形成的小说世界。

    (五)、小说创作题材领域的宽广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题材范围扩大了,以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逐渐深化着社会的题旨,不断地冲破"革命+恋爱"的模式,把个人命运的探索同时代、社会联系起来,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应。从题材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农村题材小说:这种题材的作品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农村的各个不同地域,如东北作家群笔下描写的东北农村(如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端木蕻良《科尔沁草原》),沙汀、艾芜笔下描写的四川农村,叶紫、蒋牧良笔下描写的湖南农村,魏金枝、沈从文笔下描写的湘西农村,吴组缃笔下描写的安徽农村等。
    都市题材小说:写都市题材的,在北京有京派作家,在上海有海派作家。
    神话历史题材小说:重要作家有鲁迅(《故事新编》)、郑振铎(根据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写成四个连续性的短篇,此外还有描写文天祥的《桂公塘》等)、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郭沫若、茅盾、施蛰存、李劼人(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表现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生活、爱情和斗争。

    (六)、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如茅盾的严峻和理性、老舍的幽默隽永、巴金的热情、沈从文诗一般的优美,在比照、竞进中形成了30年代小说色彩斑斓的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