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1934年)

 

    处于对社会政治的疏离、对都市人生的厌倦和对现实人生的困惑,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1934年《边城》的出现,奠定了沈从文在3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地位。

    

一、思想主题

    《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是沈从文所营造的众多的"希腊小庙"中最"精致、结实、匀称"的一座,而庙中供奉的神――人性,充满了永恒的生命和活力。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边城》创作的主旨。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二、作品分析

    《边城》的基本情节是二男一女的小儿女的爱情框架,同时包括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的已去世的父母的故事。
    在湘西边境有一座小山城,名叫茶峒,城边的小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的只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少女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老人是溪边渡口摆渡的老船夫,勤劳纯朴、为人热诚、撑船摆渡50年如一日,深受乡民的爱戴,十五岁的孙女翠翠是他的帮手,两个人相依为命,过着纯朴的生活。在茶峒临水的地方设了一个码头,掌管码头的名叫顺顺,开朗公正、热情好客、事业顺手,广交朋友,能济人之急,是水面船只间排调一切事务的德高望重的中心人物。顺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像爸爸一样豪放豁达,小儿子傩送像妈妈一样眉清目秀,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人送外号"岳云"。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祖父的心事也由此而一天天加重,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翠翠的妈妈的故事:翠翠的妈妈17年前和一个屯防军人相恋,并怀了孕,曾想双双逃走,但是翠翠的母亲舍不得丢下孤独的老父,那个屯防军人也不愿意损害军人的名誉,于是首先服毒死去,翠翠的母亲生下翠翠后也自尽而死。老船夫深恐悲剧在外孙女的身上重演,所以处处留心,希望能让翠翠有个好的归宿。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内心却只深深地爱着傩送,只是这种爱是朦朦胧胧的,连她自己也不太清楚。天保婉转托人提亲,爷爷不知翠翠的意思,提出要么由顺顺正式派媒人来提亲,要么由天保自己到对面山崖上,给翠翠唱三个月的歌,让翠翠自己选。天保先是选择了前者,而翠翠的态度却让老船夫摸不着头脑。乡绅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给女儿作陪嫁和船总顺顺结为亲家,但是傩送的心上却早就有了美丽的翠翠。哥哥自知爱情无望,于是便坐下水船离开了茶峒远行去做生意,不料在行船途中掉入水中遇难。老船夫得知小孙女原来对傩送有意,赶到顺顺家探听口气,结果顺顺和傩送遭此变故后迁怒于他,使老船夫遭到了冷遇。与此同时,老船夫又误听了傩送决定娶王团总之女的谣传而受到了刺激,在一个风雨之夜一命归天,留下了孤独的翠翠和一只渡船,而这时的傩送却已经坐船下桃园好些日子了。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祖父死去的那个夜晚突然倒塌,翠翠也成了一只孤雏,由当年追求过她母亲的杨马兵陪伴,仍旧留在碧溪 ,她未来的命运如何,作品没有去写,它只让女主人公在孤独中期待着。

    小说情节简单,画面纯净,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充满诗情画意,而笼罩在全篇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在作者的笔下,边城的人们都具有美好善良的天性,悲剧的起源似乎是一连串的误解,虽然其中也蕴含了自然灾害、封建迷信、落后习俗对湘西人民生存的危害、地位、财产对追求自由爱情的羁绊,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却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边城》写的是作家的一个梦,其创作目的在于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探索民族品德的消失和重造的问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社会那种正直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消失,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可以鼓起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的信心和勇气。这部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作家企图重造的理想道德模式,小说中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的倒塌和重建,就体现出了作者的这个意图。

    

三、人物形象

    小说着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纯净、天真、温柔、忠贞、乖巧,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和《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等,都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是美好而自然的人性的化身。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尤其表现为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沈从文用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生活、浸染在古老风俗环境中,长久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的小女子,写的极有诗意。如果说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那么翠翠就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四、《边城》的艺术特点

    (一)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
    沈从文的小说不重视对情节与人物的细致描摹,而是擅长运用散文化的抒情笔法,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其代表作《边城》中对翠翠的心理刻画尤其精彩。这也是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二)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域色彩。
    沈从文的作品所描绘的爱与美的人生,都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一方面,作者醉心于表现富有极其浓郁的湘西特点的自然风光,如小说《边城》中傍山临水的茶峒城、临河的街道、码头、吊脚楼、溪边的绳渡、碾场、白塔等,编织成一幅幅令人神往的湘西风景画;另一方面,通过对元宵节的爆竹烟火、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与月下对歌、以及喜事丧葬等习俗的精彩描绘,作者又编织成了一幅幅迷人的湘西风俗画。二者交相辉映,就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湘西地域色彩。
    (三)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
    沈从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所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如茶峒边城一带的美好自然风光与"风俗纯朴"的社会景象、人际关系正相一致,为表现爱与美的人生构筑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小溪、月光、翠竹、傩送的歌声,正同令人陶醉的翠翠形象相谐和;大雨、电光、吓人的雷声,也与老船工死的气氛相合拍。
    (四)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沈从文吸收了书面语和文言语的特长,使其文学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五)现实与梦幻相交织,作品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沈从文在创作中有意地淡化时代背景,所以他的作品和当时的时代主潮存在着相当的距离,这也正是多年来沈从文的作品遭人冷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