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以及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这和鲁迅努力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显然不同。

    茅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如果把他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极其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可以说,茅盾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以《子夜》为例,在这部作品中,茅盾自觉展开了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全方位的正面描绘,这里有:在帝国主义侵略下30年代经济大崩溃中的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军阀混战、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残,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毫无出路,以及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和爱国抗日运动的最初发动。作者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发表后轰动社会,三个月内重版四次,从而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式作品。

    

(二)、在小说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吴荪甫就是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一一加以展开,这也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

    

(三)、茅盾自觉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塑造。

    在他的笔下,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从而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民族资本家的系列形象主要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子夜》中的吴荪甫、《多角关系》中的唐子嘉、《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锻炼》中的严仲平,还有《清明前后》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这些人十分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白。

    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蚀》里面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虹》里面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既不依恋感伤过去,亦不冥想未来,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泼辣的个性,是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 的西方型女性,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不同于传统女性。作家对这一类女性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虽然有所批评,但是主要的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的叛逆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所动摇,却可能并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作者反复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她们可爱可同情,那便是作者描写的失败。由此可见对她们的喜爱。到了四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解放热潮中社会文化心理和观念的变化,茅盾逐渐开始认识到新女性身上所存在的弱点,开始追求传统价值的回归,倾心于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张婉卿。

    

(四)、结构上,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茅盾的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从《子夜》,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特点。这种结构方式是更适合于长篇小说的布局的,而不同于鲁迅小说的单纯而严正的布局要求。从鲁迅到茅盾,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变化。

    

(五)、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和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具体表现为茅盾总是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在茅盾的手里,中国的现代长篇小说真正走向了成熟。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3)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和心理描写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必读作品与文献]

    茅盾《蚀》三部曲
    《子夜》
    《虹》

    

[评论必读]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王晓明:《潜流与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