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丁玲的小说

 

    丁玲(1904-1986)



丁玲像(青年时代与晚年)

    1927年底,和1928年初,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了《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此便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和《阿毛姑娘》等几篇小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在《小说月报》头篇的题目位置刊载,给20年代末相对沉寂的文坛以不小的震动。

    

一、早期创作的思想内容

    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

    

二、早期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收入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之中。1930年,丁玲加入左联,3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一个人的诞生》《夜会》,中篇《一九三О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韦护》《水》,以及长篇小说《母亲》等。1936年赴陕北。4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梦珂》(1927年)
    1927年12月,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通过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的女儿闯入社会后陷入绝境的故事,写出了一个孤独忧郁的女青年在各种世俗诱惑中的徘徊烦闷和挣扎疲惫,主人公本来是一个正直、善良、有同情心的女孩,但是在社会上遭遇到一系列卑鄙、险恶的人之后,她渐渐地变了,为了生存,她不再反抗了。小说控诉了社会怎样吞噬了一位曾经对生活抱有理想和充满幻想的女孩,以其情感的真挚细腻引起了文坛的普遍关注。

    

2、《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
    1928年初,丁玲又发表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震动了整个文艺界,从此成为最受重视的女作家。
    《沙菲女士的日记》,是篇"日记体"小说,全文由女主人公莎菲一个冬天里的30多段日记组成。莎菲是一个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外冷内热的时代女性,但是走出家门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她孤身在北京的公寓中养病,寂寞无聊,虽然有朋友们的照顾,还有一个苦苦追求他的苇弟,但他们都不了解莎菲的内心。莎菲希望的是能有一个理解她的人,但是现实却令她失望,这时,出现了一个风仪俊美的新加坡华侨凌吉士,令莎菲对他产生了狂热的情欲渴望,但后来却逐渐发现在凌吉士貌似高贵的外型之中,却安置着一个卑劣的灵魂,他的爱情观不过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这令她极其鄙视,无奈又摆脱不了情欲的癫狂,最后在承受了凌吉士的一吻后,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了,文章的最后,莎菲决定离开北京,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去"浪费生命的余剩"。
    这部小说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声名,她所塑造的莎菲的形象,是她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之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莎菲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性情孤傲、"怪僻",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但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骚乱,都决定了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想。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病态的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
    这篇小说的全部核心,就是倾诉女主人公沙菲内心深处的灵与肉的冲突、情欲与思想的冲突、以及最后灵怎样战胜肉,尊严怎样战胜欲望,真实怎样战胜虚假。这种对人物心灵的大胆剖露,产生了惊世骇俗的阅读震撼,从而被看作是"女性的《沉沦》",但是莎菲的灵与肉的冲突却比郁达夫《沉沦》的主人公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因为这是一个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却丧失了选择对象和选择意义的时代寓言:莎菲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也对当时青年的时代苦闷起到聚光一照,发人深省的作用。
    丁玲把自叙传小说带入了革命小说的新轨道,把冷静的心理分析与热切的时代呼唤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细腻、大胆而又富有饱满感情的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成就。

    

3、其他作品
    1930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韦护》和《一九三O年春在上海》(之一和之二),这三篇小说的题材都是"革命+恋爱",特色在于把握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比较准确真实。同时,丁玲开始创作一些具有写实倾向的作品。如《阿毛姑娘》、《田家冲》等。
    1931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水》,又一次轰动了文坛。这部小说以当年16省水灾为题材,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塑造了农民的群像;不是一个或两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行动的开展。虽然还有些概念化,但是这种先锋气魄却促使了左翼小说逐渐转向了写实,是左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茅盾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模特创作长篇小说《母亲》,展示了母亲"曼贞"那一代女性寻求自立、追求真理的艰难历程,延续了作家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刚完成第一卷,丁玲便于1933年被逮捕,1935年逃往延安,之后,她的创作进入了另一个仍然是毁誉交并的时期。

    

三、艺术特点:
    (一)、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作为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相当多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如梦珂、莎菲、阿毛、伊萨、丽嘉、曼贞、贞贞、陆萍等等。由于作家对她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准确把握和细腻表现,使她们成为中国20-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组不可忽略的风景。
    (二)、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丁玲的作品中作家的主体性相当强烈,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其实就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流露,因此,其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作家常常喜欢采用"我"这一叙事角度和日记的文体,又加强了这一特征。
    (三)、有明确的社会批判意识
    丁玲曾分析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要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尽管丁玲的创作道路有过一些变化,但她一直也未曾放弃过社会批判意识,她的作品内容是心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却往往指向社会批判,是个人叙事和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