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 、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两个无政府主义者、意大利工人萨柯和梵宰蒂经全世界工人和民众的多方营救无效而被判处死刑,这些事都给巴金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他感到"生活完全失了目标",正是在这极度的痛苦中,巴金动笔开始了小说创作,他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我的小说就记录了我当初痛苦探索的过程"。1928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就是在这样一种极度矛盾苦闷的心态中完成的。
    《灭亡》反映的是1926年左右,在北伐战争之前,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以生命向黑暗社会复仇的职业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这位主人公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却忍住极大的痛苦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他对自己个人的前途失去了希望,对黑暗压迫下的人类前途也感到绝望,然而他还是要尽力奋斗。虽然他也被人爱过,但那种绝望、虚无而又要拼死抗争的心态最终使他丧失了爱情,甘愿消耗生命以殉事业,求取良心的安宁。
    杜大心富于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畏地牺牲了自己。作品实际上是把杜大心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处理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并不是宣扬了什么主义,而是那种绝望而又抗争的献身精神,其中某些甜软而又抒情的恋爱情节与悲愤、压抑、暴烈的场景互相交错穿插,形成一种狂躁的气氛。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大都充溢着伤感情调,很少英雄至上的气象,巴金的《灭亡》终于让读者有了自己的英雄,尽管是一个在暗夜里绝望呼叫的英雄。《灭亡》面世后,他饱满的正义感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立即引起社会、尤其是青年的热烈反响。就在这种寻求社会出路的激情状态中,巴金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题材的小说:如《灭亡》的续篇《新生》、以及《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塑造了另一些杜大心式的英雄。
    这些作品共同的特征是:多以第一人称或日记体叙事,故事多来自臆想,大量的人物独白与内心激情的表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感情真挚、热烈,但叙事并不完美。这种特征以及缺陷也普遍地存在于他当时的其它短篇小说中。
    巴金本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经使用过"前期"和"后期"的概念,在前期创作中,巴金坦言自己所喜爱的是总题为《爱情三部曲》的三个中篇《雾》(1932)、《雨》(1933)、《电》(1935)。《爱情三部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巴金早年对"革命"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痛苦紧张而又持久思索的总结,是作家早期世界观的形象化展现。作品探索了革命的战略、战术、方式、道路、思考了革命者的人生观、政治观以及他们对友谊、婚姻、爱情、家庭等各方面的态度,涉及问题异常广泛,因此是一部巴金心目中所认为的革命者的"生活教科书"。这就是为什么作家早年特别喜爱它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