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左翼新人小说

 

    左联成立之初,鲁迅先生就指出:发展无产阶级文艺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而在现实中,鲁迅先生确实也倾尽全力,扶协新人,这样,历史的机运和老一代作家的培育,使得小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大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在初期还呈现出简单的"革命+恋爱"的模式,思想大于形象,如阳翰笙的《地泉》等,但是随着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一批新生代青年作家的涌现,左翼小说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一 、张天翼(1906-1985)


青年时期的张天翼

    (一)30年代创作概述
    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以及这一时期少有的文体家。早年的漂泊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了解得既深又广,文学生涯始于在鸳鸯蝴蝶派刊物上发表滑稽小说和侦探小说,练就了扎实的文字根底,奠定了幽默讽刺的风格和敏锐的文体意识。1928年,经过鲁迅的手,张天翼在《奔流》上发表了《三天半的梦》,并从此成为新文学作家。
    张天翼自发表描写兵士的小说《二十一个》而崭露头角,1938年,其代表作《华威先生》问世,从而引发了长达数年的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排斥暴露的论争,为整个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他的小说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伸向中国社会中下层的各个角落,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中展示了旧中国千姿百态的悲剧性社会相。其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短篇《脊背与奶子》、《包氏父子》、《笑》、《清明时节》、《华威先生》等。

    (二)思想主题
    反庸俗、反虚伪、反彷徨是张天翼小说的基本讽刺主题,在他的笔下主要出现了三类讽刺人物: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如《笑》里面的九爷《脊背与奶子》里面的长太爷。
    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如《陆宝田》里面的小录事陆宝田,塑造这类人物是张天翼的特长。
    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如《包氏父子》中的老包、《善女人》里面的长生奶奶,《同乡们》里面的长丰大叔等。
    (三)短篇小说《包氏父子》
    著名的《包氏父子》展现了代代相传的奴性。门房老包一辈子当牛做马伺候人,就幻想自己的儿子小包能够爬进统治者的圈子,因此拼命供小包读洋学校,希望能够借此摆脱穷困低贱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从洋学堂出来就是洋老爷,要作大官。而小包呢,他一心想挤进花花公子郭纯们的行列里去,但是那些公子哥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走狗来看,最后还没等老包挤到前面去,连他自己在家里生存的空间,也被儿子挤掉了,这是一幕使人发笑的悲剧。父子两代生活态度似乎不同,但是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张天翼就是在讽刺小市民和其他愚弱的劳动者方面继承了鲁迅的批判国民性精神。

    (四)艺术特点
    具有尖锐、直露、明快并富于浓厚生活气息的讽刺风格,速写式的人物,特写般的场景,写实的口语,巧妙的叙事距离,组成了张天翼独具一格的文体。

    二、沙汀(1904-1992)


青年时期的沙汀

    (一) 30年代创作概述
    沙汀是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是鲁迅之后,赵树理之前,在讽刺中国农村现实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作家,被评论家杨晦誉为"农民诗人",具有和鲁迅相似的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风格。
    与张天翼一样,沙汀是作为左联新人而登上文坛的。他早年积极参加革命,流落上海时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艾芜相遇,开始练习写作。两人曾一起就如何写作的问题向鲁迅先生请教,这就是有名的关于题材问题的通信,鲁迅先生所说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此成为沙汀创作的座右铭。
    沙汀30年代的小说创作反映了左翼文学的深化过程。其成名作是《法律外的航线》,剪辑了长江航线上一艘外国商船上的一连串镜头,既写出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的欺凌,又从侧面展示了两岸农村土地革命的斗争。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带有印象式的痕迹,后来他接受了茅盾的建议,放弃了这种写法,把笔锋转到了极为熟悉的四川农村社会上去,并且展露出讽刺的光彩。

    (二)思想主题
    沙汀的小说专以苦涩、凝重的笔调描写闭塞偏僻、黑暗落后的四川农村乡镇的社会现实见长,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等,内容主要是表现旧中国军阀统治下四川农村生活的黑暗。沙汀的每一篇小说都是骇人听闻的,由四川特殊的黑暗返照了旧中国普遍的黑暗。如《凶手》描写哥哥被抓了壮丁,还被人强迫亲手枪毙当了逃兵的弟弟;《兽道》描写灭绝人性的军阀士兵强奸了一个坐月子的妇女,从而逼得她的婆婆发了疯;《在祠堂里》描写一位争自由的弱女子,在五四运动发生十几年后的内地,被活活地钉死在棺材里。
    这些作品散发出泥土的气味,沉闷、闭塞、阴暗,是从四川农民饱受军阀中世纪式的暴政里浓缩出来的,具有时代、阶级烙印的黑色基调。尽管沙汀更大的创作成就是在下一个时期,但是在这一阶段,已经表现出他是一个最能刻写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有着农民幽默气质的小说家。
    (三)、艺术特点
    具有沉实而冷峻、辛辣而苦涩、含蓄而深沉的讽刺风格,注重对艺术丑的捕捉,笔下多写反面人物。

    三、艾 芜 (1904-1992)

    (一)生平
    艾芜是沙汀的同乡,也是同学,为了创作,两人还同时请教过鲁迅,并且差不多同时开始了创作生涯。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县人,早年,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曾经怀着"劳工神圣"的信仰,孑然一身,在我国西南边境、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流浪,充当过杂役、马店活计、僧人伙夫、报馆校对、小学教师等各种各样的职业,也曾在云南西部的群山中度过一段时间,并以此为基础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他亲身获得了《南行记》里面的那些特异的生活素材,体验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后来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被缅甸当局驱逐回国,不久就成为左联的青年作家之一。
    (二)"南疆风情小说"
    《南行记》和《南国之夜》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结集,尤其以《南行记》最为突出,这部小说集以其题材的新颖--南疆风情中的各种奇人异事,开拓了现代文学的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青年时期的艾芜

    艾芜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一个漂泊知识者"我"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生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从而表现出性格上的特异色彩,而作者又多以自己的流浪为线索,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如高大而又浓密的原始丛林,奔流不息的大盈江,克钦山,茅草地……,淡淡的哀愁,辛酸的行程,绮丽的风光,野性的意象,交织成一幅动人的南疆风情画面,所以有人把艾芜的小说称为是"南疆风情小说"。
    与沙汀追求艺术丑不同,艾芜笔下很少反面人物,但是也不回避劳动人民身上被苦难生活扭曲成的畸形、被统治者的思想所毒化了的那一部分污垢。《山峡中》以苍茫雄阔的山野景色、强悍猛骘的奇特人物,成为了30年代前期中国现代文坛上屈指可数的短篇名作,小说通过描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他们走私、行窃、杀人越货,以恶对恶,但也不乏爱憎分明和憧憬美好生活之情,艾芜写这个故事,不是叫人憎恨这伙强盗的不义行为,而是通过他们的不幸,唤起人们的怜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旧社会、旧制度,批判、控诉了畸形而残忍的社会的罪恶。小说中那个外号叫野猫子的姑娘的机灵、泼辣与正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艺术特点
    具有沁人心脾的边陲异域风情,清新俊逸的浪漫风格。

    四、叶紫(1912-1939)

    (一) 生平及创作
    叶紫原名余昭明,湖南益阳人。他只活了27岁,但是在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中,却为革命文学留下了分量不轻的作品。他写有短篇集《丰收》《山村的一夜》和中篇小说集《星》,酝酿多年的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和中篇《菱》都没有来得及完成。
    叶紫在少年时代就和全家人一起投身于大革命的浪潮,家族中多人为革命而死。他在流亡中观察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有着巨大的革命热情。叶紫投身于左翼创作,正象他自己所说:我的对于客观现实的愤怒的火焰,已经快要把我的整个的灵魂燃烧殆毙了。

    (二)短篇代表作《丰收》
    叶紫的作品所描写的多是掺和着自己的血泪,从正面表现农民的苦难、觉醒和对生活的期望的。短篇小说《丰收》是叶紫的成名作,发表于1933年,写的是一个丰收成灾的故事,主人公是云普叔和立秋父子俩,通过描写他们对现实的迥然不同的态度,蕴含着子辈对父辈文化意识的历史反思。
    (三)、艺术特点:
    1、场面广阔、结构精心、画面严酷而逼真,善于在父子冲突中刻画两代农民的形象,即使在悲伤的叙述中,也蕴含着一种昂扬的雄壮之美,充分体现了"文学是战斗的"这么一种特点。
    叶紫小说的阶级矛盾都是混杂着他的血和泪写出来的,因此格外让人感到厚重。同叶紫的《丰收》相似,当时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还有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等,但是叶紫的这篇小说却格外引人注目,不但场面广阔、结构精心,而且描写了尖锐的阶级对立,揭示出灾难的产生根源于"人祸",画面严酷而逼真。
    2、叶紫的小说类似"黑白分明的铅画",在他的笔下,只有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人物也只具有强烈的爱与憎两种感情。如果不是因为在贫病交加中英年早逝,叶紫在创作上应该会有更大的突破。

    除了上述作家之外,左翼新人还有周文胡也频柔石、欧阳山、草明、葛琴、丘东平、罗淑等,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艺术铁流,这支铁流不但把现代小说提高到一个稳定的成熟阶段,而且为抗战以后的小说走向提供了坚实的美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