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老舍(1899-1966)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父亲舒永寿,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兵,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阵亡。父亲死后,家境日渐贫困,老舍就和性格刚强的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后来,接受了别人的资助,到一家改良的私塾读书,1913年,又考入了免费供应吃住的北京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前一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但是却没有直接参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对五四运动也采取旁观的态度,可以说,在二、三十年代,老舍和时代主流是始终保持着一些距离的,并且常常试图在创作中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去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尽管这样,五四运动却给他创造了做作家的条件,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1924去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讲师之后,从1924-1929年,老舍旅居在英国,并开始了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在《小说月报》上加以了连载。1926年,经许地山的介绍,老舍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创作进入鼎盛期,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36),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外,还有《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文博士》(1936-1937),写于1930-1931年间的《大明湖》等长篇巨制。《大明湖》的原稿被战火焚毁,没能出版,后来,他从中提炼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月牙儿》。这一阶段,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和三个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显示出了旺盛的创作力。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老舍曾任总务部主任,积极投身抗战文艺工作。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9种,以及相当数量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各异,显示出老舍艺术创造的雄厚功力。
    五六十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自叙传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1966年8月23日,老舍遭揪斗毒打,次日自杀,一代"人民艺术家"走入了太平湖(今北京积水潭)。
    老舍作为一个杰出的长篇小说作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号称"才力不长于写短篇",但是他的为数不少的短篇中确有一些佳作,《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柳家大院》、《黑白李》、《上任》等作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思想价值,许多短篇对人物的刻画都相当成功。
    总之,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了1000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作为一位有个性、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作为北京文化的特殊个案,体现出对这个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