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长篇小说《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

 

    

一、创作背景

    巴金的一生就是与封建专制进行不懈斗争的过程。1931年长篇小说《家》(当时以《激流》之名在上海《时代》杂志连载)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小说一个重要领域――表现自己熟悉的封建家庭生活――的开拓,《家》的成功为巴金小说摆脱幼稚,迈向成熟积累了重要经验。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这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总体构思,写作时间先后的间隔很长,每部作品又各有其独立的结构,但在写作过程中又兼顾到各部相互关照,所以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小说。

    巴金是三十年代写中长篇小说"三部曲"的专家,而激流三部曲则是他的三部曲中的三部曲:规模最大,影响最著。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整部长篇小说长达104万字),对封建家庭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激流三部曲》还是第一次。
    巴金的《家》是一本幸运的书,仅在1949年以前便出了三十多版,销行数十万册。此后,到1978年,仅北京一地就印行15次,它还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亦曾被改编成话剧、越剧、粤剧 等。
    "激流三部曲"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这部小说的创作,曾受到左拉的长篇小说《卢贡家族的命运》和曹雪芹《红楼梦》的影响,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巴金原打算在《家》中写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的历史,写了六章之后,他所挚爱的长兄自杀,这给巴金极大的刺激,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清绪,集中向旧家庭发泄,虚构了一桩桩血案,更加义无反顾的攻击专制主义。他认为旧家庭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包括他长兄在内的一切青年的幸福。这种反抗与破坏的情绪转化成为《家》的激进的风格。这种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是《家》在三四十年代所以能产生积极而巨大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小说主题

    《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在《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中,巴金曾经非常激动地谈着《家》的创作动机,他说:
    旧家庭是渐渐地沉没在灭亡的命运里面了我看见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溃的路上走。这是必然的趋势,是被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的。这便是我的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 accuse(我控诉)。我不能忘记甚至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无数年轻的有为的生命成为垂死制度的牺牲品,这是不公平的命运,"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三、作品分析

    《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作品通过描写觉慧和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钰、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把矛头不仅指向了旧礼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无疑有着巴金自己的生活投影,以致许多人误以为《家》就是巴金的自传,事实上,《家》只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它以真实而又虚构的艺术组合,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纷繁事态和人际关系,虽然它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但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
    导致高家倒塌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动力,即五四运动思潮的剧烈冲击,另一个是内部动力,即自身的腐朽,这两种动力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封建主义必然灭亡。     

《家》描写的是封建旧社会常见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第一代是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其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的是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却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贯穿全书,在高公馆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如鸣凤的死,婉儿的嫁,瑞珏的死,觉新和梅的婚姻悲剧等。小说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

    第二代:"克"字辈,即克安、克定之流。这一代是高家"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这一切都表明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已经病入膏肓,即将崩溃。

    第三代:"觉"字辈。主要以是觉新、觉民和觉慧为代表。觉新是长房长孙,父亲死后,自己这一房的事情由他掌管,为了维护自己这一房的利益,靠逆来顺受、作揖请安来维持和平。觉民所做出的最大的抗争就是争取爱情的自由,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即"琴"表妹)订婚。觉慧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叛逆者,具有民主的思想,无视封建的阶级和等级观念而爱上了家里的丫头鸣凤,但是思想中仍然具有残余的封建等级观念,在爱情遭到挫折时,也曾遗憾鸣凤没有处在琴的地位上,如果鸣凤也是大家的小姐,那么两人的爱情就顺理成章了,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家》中所写的封建大家庭,是作为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来表现的。高老太爷一生惨淡经营,得到的主要是两件东西,即金钱和权势,他用金钱供养儿孙,使整个封建家庭终日过着奢侈的生活,也以此为手段,使整个一大家人都得听他的话,他以权势镇压反抗,以维护封建制度和他在家庭中凛然不可侵犯的专制地位,但是时代不同了,这一切结果全都适得其反,"他的钱只会促使儿子们灵魂的堕落,他的专制只会把孙子们逼上革命的路,他更不知道他自己亲手在给这个家庭挖墓"。直至最后心力交瘁,一命呜呼。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巨大的历史潮流正在冲垮封建阶级的统治根基,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四、人物形象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觉慧和觉新这两个典型人物。

    

(一)觉慧

    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觉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两方面:

    

1、 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

    觉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和家庭斗争中得到了强化。具体包括三方面:
    首先,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在洋学堂中,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觉慧在高家最早觉醒过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觉反抗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他憎恨一切违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礼教和习俗,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下去,而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最后又毅然从家中出走。
    其次,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家里的婢女鸣凤相爱,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五四时期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

    

2、 在觉慧身上还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觉慧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是从资产阶级思潮中来汲取力量的,个人反抗、人权平等、人道主义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有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如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打开一个少爷与一个丫头之间天然存在的藩篱,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爱着琴,遗憾鸣凤为什么不处在琴的地位。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直到最后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的得失观在起作用,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鸣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这样的描写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但还不是能够实践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经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却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鸿沟。
    觉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高公馆内部汹涌激流的原动力,在《春》、《秋》中仍然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的影响。小说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这是典型的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也是这一形象给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作家对其形象的塑造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在这方面,巴金的思想显然超过了同时期一般作家的水平。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典型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二)觉新

    《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其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一个活得很苦的"多余人",《家》的出版代序中说这部书就是呈现给他的。但是在他还没有读到这部小说之前就服毒自尽了。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2、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中学刚毕业,觉新就被召回家中结婚,但对象却并不是他喜欢的梅表妹,觉新虽然内心非常痛苦,却没有说一句不愿意的话。父亲死后,长房的责任又落到觉新的肩上,并很快就搅进了大家庭中各房之间的你倾我轧之中,一开始他还试图反抗,但他的反抗除了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之外一点用都没有,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敷衍,极力避免和长辈人冲突,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觉新也阅读了一些新书报,吸取了一些新的养料,同情弟弟一代和他们的奋斗,但自身的力量的薄弱又使其不能改变旧的一切,反倒常常以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在弟弟们面前,劝弟弟们屈服,他总是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以换取家庭的和谐,结果却总是失败,处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的夹缝中,不被双方所理解,他 "读新书,过旧式生活",和旧派人物在一起时,是一个暮气十足的高家大少爷,和新派人物在一起,又是一个新青年,在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思想和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长子玄孙的地位。
    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封建大家庭中,长房长孙也叫 "承重孙",也就是说,大家庭的未来责任应该由他来负,是大家庭的继承人,这种家庭结构就要求觉新必须维护这个制度,并处处对这种家庭制度起保证作用,所以觉新的命运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在过早地成亲,父亲又过早地死去之后,他秉承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自己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和卑琐的事务中到处周旋,接受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由此,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并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② 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的毒害,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统治的力量。
    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已经将觉新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害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肖的罪名等,因此尽管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每次还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是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普遍具有的国民性。

    ③ 从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
    觉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晰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是与觉慧等人从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权、平等的观念不同,他从中吸取的则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他之所以信奉这样的主义,是因为这样的主义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能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自己并不觉得矛盾。

    ④ 觉新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具有悲剧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尽管觉新总是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以换取家庭的和谐,然而残酷命运却专门作弄觉新这样的老实人,他接连失去生命中两个最亲爱的女人:先是梅表妹因长期精神抑郁,害肺病死去;既而妻子瑞珏在分娩之际被讲迷信的长辈合力逐出家门,因难产死于郊外冰冷的土屋中。觉新内心的无比凄凉和孤独,只有他的弟弟觉民、觉慧稍稍理解,但他们无法帮助已经无力奋飞的哥哥。

    觉新的悲剧说明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得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争得爱情的幸福,妥协和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存在于觉新身上的那种软弱动摇的性格完全是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造成的,他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小说的最后,觉新在痛苦和不安中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让他们看看,在这个家庭中并不是人人都象我一样顺从的",支持觉慧逃出了高家,发生了思想上的转变。

    从《家》的构思来看,作者是有意将觉慧与觉新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做鲜明对照,以更完满地表达《家》的思想主题的。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追求。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的形象,觉新就是不该那么做的典型。

    与《家》中其他承担着悲剧表现职能的女性牺牲者相比,觉新的形象是最具有悲剧内涵的。钱梅芬、瑞珏、鸣凤等人物形象,大都有些类型化;她们的悲剧更多来自命运,而作品对她们命运的表现也略嫌戏剧化。但是,觉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命运的播弄,更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与他位居的家庭地位以及新旧交替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的不可逃脱的牺牲者的命运,造就了负罪而苟且、追求与幻灭的二重人格,成了中国新文学中极有文化内涵和心理深度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巴金贡献给现代文学的一个不朽形象。

    继《家》之后,巴金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春》、《秋》。《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蕙表妹的悲剧,淑英和蕙一样,受父母、上司的命令,要和她们从来也没有见过的,声名狼藉的男人完婚,蕙不敢反抗,后来生病死了,而淑英因为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在觉民和觉慧的帮助下,逃了出去。这部小说实际上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秋》则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析,"树倒狐狲散"的结局,主要是通过高家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第二代家长克明死了,第三代觉英、觉群堕落了,觉新开始进行反抗,这篇小说的主题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家》、《春》、《秋》三部长篇总题为《激流三部曲》。《春》、《秋》继续高家故事的叙述,但由于缺少了激情主人公觉慧(他在《家》的末尾离家出走),叙述的笔调趋于冷静、客观。这两部小说围绕家中年轻一辈的生存状态与命运,以比《家》更广泛的描述,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新旧转换的艰难,特别是《秋》,在揭露病态的封建社会造成的病态心理方面,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的,但是通观整个激流三部曲,后两部展开情节迂缓,结构比较散乱,新生力量形象的性格比较模糊,彼此大同小异,因此也防碍了《家》中已经展开的矛盾的深化。


    

[思考题]

    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必读作品与文献]

    《家》

    

[评论必读]

    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
    曼生:《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万岁!》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