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正如瞿秋白所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茅盾《子夜》的初版本及后来版本
|
一、创作背景
1930年,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茅盾也就由此萌发了以形象思维来参与这次论战的企图,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史诗性结构和气魄的巨著《子夜》就诞生了,这部作品要回答的正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观念。
|
《子夜》原名《夕阳》,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动笔,于1932年12月5日完稿,历时14个月。
茅盾试图在《子夜》中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三个方面:
①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②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③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的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二、思想内容
《子夜》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吴荪甫形象及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为了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茅盾自觉地把吴荪甫放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了刻画。
作品中的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中: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工人(朱桂英、小三子、陈月娥、何秀妹、周二姐、姚金凤等)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等)的关系。
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如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其他的管理人员如钱葆生、吴为成、马景山、曾家驹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具有了多侧面的立体感。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
1、 首先,吴荪甫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
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也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他肯定会靠自己的实干一步步实现自己理想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现状是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政治局势动荡、前途未卜,经济命脉都掌握在洋人手中,这样处于种种矛盾和夹击中的吴荪甫,其失败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2、其次,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的一面,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
在吴荪甫的身上,既表现出了民族意识,又体现出了资本家的阶级属性,二者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首先,在吴荪甫的性格中,具有自私、贪婪、专断与贪婪的一面。他对工人群众步步进逼,千方百计把自己的灾难转嫁到工人的身上,如延长工时、减少工资,收买工贼,甚至勾结反动军警,镇压工潮。在小说中,对他的这种资产阶级的贪欲,作者给予了揭露和鞭挞。
其次,在吴荪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如吴荪甫对外资的侵袭是抵制的,对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要胁也充满了同仇敌忾、乃至困兽犹斗之势,他那强悍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呼唤着这样的铁腕人物出现,能够以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和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所引起的读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作者揭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韧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当他和赵伯韬形成对峙的局面后,这个富有冒险精神,从不妄自菲薄的人,感到自己过的简直就是打仗的生活,责备自己"真是胡闹,以当初那么雄厚的资本,为什么不开银行,偏要办工厂",最终因周转不灵而陷入了困窘的境地之中,而全军覆没。
在家庭关系上,吴荪甫是孤独的,他虽然以封建家长的权威在公馆中颐指气使,但是却难以弥合家庭成员中存在的越来越深的裂痕,这里有僵尸般的封建老朽吴老太爷;有和他貌合神离,成天恋着旧日情人,做白日梦的妻子林佩瑶;弟弟阿萱受到了都市生活的诱惑而纨绔习气十足;妹妹四小姐惠芳则因为长期接受封建教养而害怕现代生活,个人生活十分封闭。偌大一个家庭竟没有一个人能够为他排忧解难,帮他建功立业。亲人之间只有隔膜、利用、榨取,而没有理解和援助。在工厂管理上,吴荪甫也是孤独的。一方面,他认为莫干丞"只配在乡下收租讨账",另一方面,他亲自提拔起来的屠维岳虽然干练而狡诈,但是由于没有好的助手与他配合,结果其分化工人队伍的计策,被靠裙带关系掌握权力的人弄得捉襟见肘而最后失败。吴荪甫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最紧要的关头,在工厂里和他捣乱的竟是他自己的亲戚。长期的封建文化沉积,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困扰,这是《子夜》极为深刻、极为发人深省的艺术发现。
3、性格复杂,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吴荪甫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他的一切社会和心理表现,我们都可以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或生存环境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吴荪甫平时是比较清醒而又富于理智的,但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又经常会显示出软弱和颓唐,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暴跳如雷;对军阀战乱他没有好感,可是为了公债的得失,他又盼望这讨厌的战乱不要马上停下来;他和赵伯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金钱的力量却又能使他们暂时同坐到一条板凳上。这种种前后矛盾的方面,从不同的侧面凸现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存在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吴荪甫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所理所当然的主角,可惜却生不逢时。他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而且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因此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
首先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突出表现在他对他的亲人、如妻子、弟弟、妹妹、对其部下以至工人的封建专断性质上,对农民的剥削也是其封建性的外在体现),这使他在和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的地位。
其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搏斗,而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直至最后精神上陷于崩溃。吴荪甫是倔强而又充满自信的,但是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也时常会呈现出软弱和颓唐的一面,在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十七章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破产。
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正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悲剧原因
如果说发生在吴荪甫身上的是一个悲剧,那么我们说,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吴荪甫是一个在知识、见解、意志、手腕上都具有过人优势的现代实业家,如果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吴荪甫肯定会靠自己的实干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却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吴荪甫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成了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从而在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斗争之中,双方都是不择手段、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后吴荪甫由于棋差一招而满盘皆输,通过其悲剧的命运,小说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愈加殖民地化的危机。
赵伯韬并不搞实业,他的经营方式主要是股市投机,但是由于赵伯韬在政界有靠山,又和美国人合伙做生意,所以他可以用钱买通军队,使军队假装撤退,从而误导股市走向,自己从中谋利,所以人称股市"魔王"。在吴荪甫的事业渐渐发展的时候,赵伯韬盯上了他这块肥肉,在不断的勾心斗角之后,两个人在资金方面展开了决战。
资金问题弄得吴荪甫焦头烂额,他费尽心机吞并的那些小厂,因为战事不断、产品销不出去而成了他沉重的负担,不仅工人的工资开不出来,并且由于缺乏资金而导致工厂的规模也无法扩大。吴荪甫在家乡双桥镇的投资,因为发生了农民的暴动也付诸东流。为了实现他发展民族工业的大计划、建立他的"工业王国",吴荪甫不得不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首先是从工人身上开刀,用减少工资、增加工时、裁减工人的方法缓解危机,结果使工人不堪忍受剥削而罢工;最后他不得不走股市投机之路,把工厂和公馆都压在了公债市场的较量之中,把资金统统投入交易所,企图从公债投机市场中牟取暴利来缓解危机,以实现其发展民族工业的大计划。于是,在交易所吴荪甫和赵伯韬展开了最后的决斗,进行了"空头"和"多头"的总较量(空头、多头是交易所中不同的投机方式。空头指的是投机者估计股票要跌价,趁着未跌时抛售、待跌价时再买进以获得差额利润。多头指的是投机者趁着公债未涨时买进,涨后抛出以获利,因为抛出前手头有一笔证券或商品,故称多头。)虽然赵伯韬的资金也不足,但是他却通过财政部发布了一项指令,以国内公债维持会的名义,电请政府下令禁止卖空,还直接去运动交易所理事会和经纪人会,怂恿他们发文要增加卖方的保证金,要增加一倍多,这本身就已经足够置吴荪甫于死地,再加上在关键时刻,吴荪甫的姐夫、合伙人杜竹斋又自私自利地抽走了自己的股份,把资金投在了赵伯韬的身上,结果使吴荪甫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而全面崩溃。
最初,吴荪甫是以自视雄厚的实业资本与实业前景,信心十足地和赵伯韬进行较量的,但是,不管他的算计是多么的精明,措施是怎样的精密,他的每一个步骤,总是落入赵伯韬的圈套之中。吴荪甫就是想不通为什么赵伯韬做起公债就象有鬼帮忙似的,回回得手,事实上这鬼,就是混乱而腐败的政治。吴荪甫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胆识和计谋,而是因为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因为他没有逃出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我们说吴荪甫的悲剧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二)其他人物形象
除了吴荪甫之外,《子夜》中还塑造了一些其它的艺术形象,如吴老太爷、赵伯韬、冯云卿等。
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形象,为人老奸巨滑、流氓成性,是"公债场上的魔王",既和军政界有联系,又同美国人打公司,做起公债来回回得手。他可以用30万元把两军对垒的军队买退30里,也可以请准财政部向交易所发布危害吴荪甫的行政命令,能够大大咧咧地坐在豪华旅馆的沙发中,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各种各样的女人,玩笑之中就把吴荪甫置于了绝境。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赵伯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作品中对他荒淫无耻的生活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金融市场上的贪婪与骄横、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与荒唐,同时交织在了他的身上。
吴老太爷是一具古老的封建僵尸形象,具有象征意义。文中对他的描写是非常具有喜剧性的。吴老太爷进上海的场景是几乎可以和《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相媲美的绝妙描写,也是近代工业文明压碎封建老朽心灵的惨剧。
冯云卿是从古老的人伦教义向拜金文化转型的地主阶级典型。本是前清举人,一向"诗礼传家",拥田千亩,在乡间过着稳稳当当的收租放债生活,人称"笑面虎"。农民的骚动使他来到大上海,在交易所浮沉,以作股票为生,最后落入了赵伯韬的圈套之中,蚀了老本。为了翻本逐利,他唆使风流娇憨的女儿冯眉卿用肉体去勾引赵伯韬,结果却探听到了错误的信息,他动用了给女儿作陪嫁的一万两银子去做了最后的赌注,最后落了个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这是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向洋场文化投降所表现出来的廉耻尽丧,他们为了生存下去,甚至顾不得传统封建伦理的礼规,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茅盾对吴荪甫等复杂性格的刻画对于以往文学单一化的性格描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但是对于这个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过于明确化和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仍然没能突破把无限丰富的人物和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这表明,茅盾对人物塑造立体化的努力和成就,只是现代小说人物刻画艺术所能历史地达到的一个阶段,但是它的成就和意义不可低估。
四、《子夜》的艺术特点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所具有的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方法影响深远,并且逐渐成为了左翼文学所公认的主流。近年来,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人们称为"社会分析小说",他们这一派,也被称为了"社会分析派"。
社会分析小说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写社会现象,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对"全般"社会作"缩影式"的描绘,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但往往有思想大于形象的弊端。除了茅盾外,这一派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人。
《子夜》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小说以吴荪甫在事业上的奋斗为主线,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并拼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二)结构恢宏、严谨。
《子夜》在结构上宏大缜密,可以说臻于完美。虽然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多个人物)、线索纷繁、矛盾复杂,场面广阔,但情节发展却十分紧凑,时间跨度虽然仅仅三个月,字数不足50万字,却几乎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波澜起伏而叙述有条不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吴荪甫把相互关连的"三条火线"联结在这里一起,即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
二是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
三是精心设计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第一章写的是吴老太爷来到上海而猝死的故事,以吴老太爷的猝死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同时开始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第二章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小说的主要人物全部出场,小说各种矛盾全面展开,并以吴荪甫为中心,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所在。整个结构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缜密而清晰。
在动笔创作《子夜》时,因为要反映的内容过于丰富,所以茅盾事先拟出了几万字的提纲,对情节和人物关系做了详尽的设计和布局,其趋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在使其作品结构谨严、完美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情节缺乏偶然,过于规范化的局限,并且在后来的仿效者中产生了僵化的影响。
(三)细致的心理描写。
茅盾十分欣赏西方十九世纪小说中"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确",所以,在《子夜》中他有意识地学习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
除了对传统的心理写实手法的运用之外,还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如第一章: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吴老太爷这个封建僵尸的内心世界,其中描写吴老太爷心理和幻像的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夸张的,如他见到了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穿着暴露的都市时髦女子,烫了发的头,抹得血红的嘴唇等吓得浑身发抖的细节,最后高呼:邪魔呀!因受不了刺激而一命呜呼。这类描写在《子夜》中比比皆是,
(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作者对于典型环境的设置和浓郁氛围的烘托都有匠心的表现,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在小说中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和谐地进行了交相辉映。如《子夜》第七章在描写吴内外交困的心境时,作者始终伴有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灰色的云块、闪电、雷鸣、浓雾、金黄色的太阳、绿色的树林、琴韵似的水滴……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和不同基调的色彩构成了吴内心世界情绪起伏的流程,狂风暴雨、惊雷骇电、晚霞余辉等自然景物都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有联系,绝对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闲笔虚文。
(五)人物语言个性化。
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而赵伯韬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夹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杜竹斋等人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