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在长篇小说之外,茅盾还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创作,20年代末到30年代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等。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在艺术上达到的水准绝不低于其长篇,代表作主要是《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一、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6)

    《林家铺子》是茅盾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叙述的是"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江南小镇一个小商人在军阀混战、农村凋敝、洋货倾销、社会黑暗的环境中苦苦挣扎而最终破产的故事。小说着力刻画了林老板这个小商人的形象:作为一个小商人,林老板巴结、认真、手段高明,但是处在那种乱世局面,他仍然难以支撑门面,不仅要拿银子四处打点,连自己的女儿都差点被局长抢去,无奈之下只得逃走,小店就此倒闭,其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那个令人无法安身的黑暗社会。这个人物形象有点类似于老舍《茶馆》中的王利发。

    

二、"农村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短篇小说《春蚕》及其姊妹篇《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完成于1932年,《秋收》和《残冬》完成于1933年。这几年间,农村破产、凋敝、"丰收成灾"的现象日益严重。丰收而致成灾,农民负债、破产、卖儿卖女乃至流离失所,这触目惊心的社会景象,引起了革命作家极大的关注,茅盾的《春蚕》便是这类题材中最早出现的优秀作品。

    《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了半殖民地经济条件下农民不可避免的破产。小说描写了江南农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父亲老通宝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韧性和忍受精神,但是却因循守旧,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儿子多多头豪爽、热情、乐观,更有独立见解,对农民的命运开始有所认识:单靠勤俭工作,即使作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和父亲的冥顽不化的封建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正在觉醒中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作品通过两代农民的对比,预示了他们所走的道路的不同。《秋收》和《残冬》是《春蚕》的续篇,与《春蚕》相比笔墨显得粗疏一些,但时代风情与地方风俗交相辉映,仍然使它们适时地提供了30年代中国农村大便动的历史画面。
     "农村三部曲"既体现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整体的独到把握和敏锐观察,在人物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生动性上,又体现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