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十五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第十七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湘西系列小说
    第四节 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
    第五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
 

    在3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支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他们大部分是早期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坚持为人生而艺术,到了30年代,思想更加成熟,现实主义精神也更加深化。他们和左翼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仍然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虽然缺少左翼文学那种巨大的历史冲击力,但也同样受到了时代潮的影响,面对动荡不定的社会生活,加强了其小说的现实表现深广度。代表作家主要有:叶圣陶、王统照、王鲁彦、许地山等人。

    

一、叶圣陶(1894-1988)



青年叶圣陶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一)、创作概况

    叶圣陶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夜》、《多收了三五斗》,和长篇小说《倪焕之》。《夜》写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的屠杀和烈士家属的觉悟;《多收了三五斗》写的是丰收成灾的景象。

    (二)、长篇小说《倪焕之》(1930年)

    1、 地位及影响

    《倪焕之》是这一时期叶圣陶最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2、倪焕之形象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五四运动后,倪焕之的人生道路与思想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倪焕之从潜心于教育改革到投身到了社会革命的洪流之中,但五卅运动被残酷地镇压、大革命遭到失败后,随后而来的白色恐怖,又一次毁灭了他的憧憬,使其陷于绝望之中,最后由于饮酒过度而得了绝症。临死之时倪焕之突然觉悟过来,认识到了自身具有的弱点,即小资产阶级的脆弱和浮躁:要么踌躇满志,要么悲观失望。小说最后,倪焕之热情地召唤和他"全然两样的人"的出现,说"成功,不是我们配领的奖品,将来自有与我们全然两样的人,让他们去受领吧"。这种"全然两样的人",指的就是工农大众。
    倪焕之在苦闷、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金佩璋在丈夫死后猝然惊醒,决心重新走上社会,继承丈夫的事业。
    《倪焕之》展现了自五四运动前夕至五卅运动(1925)十年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理想的艰苦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近代中国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变迁史",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从个人奋斗到投身革命,从不断追求、不断幻灭到最终觉悟,从不成熟到成熟,这是小说主人公倪焕之的心路历程,也可以扩大为近代中国追求进步的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的心路历程。无论从题材的意义,还是从作品的艺术水平看,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是一流的。

    二、王统照(1897-1957)

    (一) 、30年代创作概况

    王统照这一时期的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早期《春雨之夜》表现爱与美,现在转向了表现现实人生,风格发生了从优美到壮美的转变。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收入《银龙集》的短篇《刀柄》、《父子》等篇,最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山雨》。

    (二)、长篇小说《山雨》(1933年)

    《山雨》是王统照的长篇现实主义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很优秀的,描写北方农村题材的小说,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9月初版。小说通过描写自耕农奚大有被迫离开土地、最后走向革命道路的遭遇,展现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前后所发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变化过程。天灾匪祸的前景,使奚大有"靠地吃饭"的观念开始动摇,性格也从老实忠厚而倾向了激烈冒险。最后被迫忍痛卖掉了土地,去别处谋生,最后在革命者祝先生的启发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青年时期的王统照

    《山雨》描绘出了我国30年代广大的北方农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经济崩溃、农民破产和不断的觉醒。而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准确地揭示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即在农村经济崩溃和阶级对立中展现出来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趋势,指出了共产党就是农民的领路人。

    三、王鲁彦(1901-1944)


青年时期的鲁彦

    (一)、30年代创作概况

    被誉为"乡土写实作家"的王鲁彦在30年代前后的小说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雀鼠集》、《河边》等,1930年又先后发表了中篇《乡下》和长篇《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这时,他的作品已经从早期为人生的苦闷转化为对黑暗现实的剖析和鞭挞,并且自觉地反映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从而赋予了30年代乡土小说以新的特色。

    (二)、长篇小说《野火》(1937年)

    《野火》是王鲁彦乡土写实小说中的力作,描写了30年代我国江南农村付家桥农民由受苦进而反抗的自发斗争,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5月初版。小说的主线是以青年农民华生为代表的农民和地主阿如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华生轧米时,不小心把灰吹到了地主阿如的米店,从而遭到了辱骂,华生一怒之下砸了米店,双方结下了仇,后来地主阿如趁华生挖井抗旱时,把死狗投到了井里,双方矛盾深化,最后阿如收租打死了人命,农民们忍无可忍,起来反抗,却遭到了反动势力的镇压。

    (三)、艺术特点

    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描写活灵活现,再加上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都体现出了王鲁彦小说的乡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