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进入课程-课程学习→教学内容-第九章 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要点 本章学习资源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书目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想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就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既是上好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确定教学目标,一要注意适合性,既体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切合学生的实际。二要注意全面性,达到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同时,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确,而且应使学生清楚,以便师生紧密配合,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正确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要准确无误的传授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思想性就是要体现“文”与“道”的统一,把知识教学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要恰当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教学对象的特点三方面来确定教学方法。其出发点是使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组织要严密

    上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好课的结构,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有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提高教学效率,巧妙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使整个课堂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生动活泼。

    (五)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对新名词。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所谓预设,指的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按照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它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封闭性。而生成是一个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者超越了原有的思路或教案,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一方面要按课前的设计展开,但过程有及时性和临时性的问题出现,超越原有的思路。传统的教学是一个计划的思路,强调计划性。
    预设与生成并不对立,它们是相互依存,可以兼顾的,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说法。教学中既要注重预设,也要关注生成。其实,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1.教学必须预设
    实际上,教学预设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教学设计,再通俗点讲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以前,我们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现在我们仍然认为不备好课不能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发展有效的信息。
    ②关注学生。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仅仅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如果在教学预设时只考虑教师如何教,而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么这种预设无疑是僵化的,而实施的教学也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③落实“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出了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预设就应该将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目标,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是教师“一言堂”,因而偏重于知识目标。现在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恐怕是很少见了。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往往跳不出知识本位,在教学预设时过分强调学科知识,而常常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课堂仍然是封闭的。然而,我们还要防止另一种现象,那就是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却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落实。
    ④有效开发资源。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拓宽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网搜索、阅读课外书、生活中观察、社会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预设要为生成留有余地。
    ⑤为生成而预设。新课程规定中学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小学每节课的时间35分钟,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感到不够用,这是因为他们在教学预设时总是把课程的内容排得满满的,把每一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计算得很精确,不留一点余地。课堂上要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就必须留有余地。教学预设时留有余地,一方面是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另一方面是给教师自身教学环境的适应和教学步骤的调整留足空间。

    2.必须关注生成
    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一堂课要完整,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往往忠实于自己预设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交流和对话,是动态的。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教师也无法预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关注生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其实,生成的问题原来就存在,以前我们讲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师应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目中有人的问题,都是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科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三个来源: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包括有价值的问题和偏离课堂目标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中突然出现的“闪光点”或错误见解、错误理解;学科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并有效处理。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不拘泥于预设。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那么,怎么来处理好这一关系?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要精心预设,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不拘泥于预设。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和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在遇到后者的情况时,教师就应该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精彩。
    ②要善于捕捉契机。教学契机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对于难得的教学契机,教师只要点一点,导一导,四两拨千斤,就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把它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总之,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基础性的工作,生成相对是提高性的工作。任何好的课堂一定具有生成性,两者要和谐,课堂就会是有效的,相对来说预设是更为基础性的,因为生成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艺术。
    以上是对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或评价指标,则除了上述属于“过程”的目标要求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等基本素质和课堂气氛、师生的配合等等。

第九章详细目录 上页 下页  
第一节 备课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案的编写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课堂教学
    一、数学课的类型和结构
    二、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课外工作
    一、仔细、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
    二、认真进行课外辅导
    三、积极组织与指导数学课外活动
第四节 中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一、教师专业发展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集体备课
    四、教学观摩课
    五、教学实验
    六、中小学校本教研
第五节 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评价
    一、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的分类
    四、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的过程
    五、数学教育评价中的常用统计量和统计方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