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附录 >> 附录一:教学反思案例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附录一:教学反思案例
 
  案例一:感悟到释放——《十里长街送总理》 案例二:《爬山虎的脚》
 
案例一:感悟到释放——《十里长街送总理》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的。“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片段一,统一认识,调试情感基调,为下步教学做好准备。
  片段二,以读带悟,不断地示范、提高,体验人物感情,释放自己情感。
  片段一:阅读准备。在帮助学生熟悉本文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有的小组的同学还进行了个别段落的具体示范讨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感情地朗读 2、难过、悲伤的心情来读 3、不太清楚该怎么读;针对第一种情况我进行了指导:“有感情是指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们在试读之后,我稍加指点,学生们的意见就统一到了第二种情况上来:用难过、悲伤的语调来读是有感情朗读中的一种,应当准确把握。而针对第三种学生情况,我没有急于进行引导,而是让他们认真地听其他同学是如何读这篇课文的。
  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证明了我的设计是比较准确和到位的。第一、二种情况的学生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种情况的学生在具体的对比过程中,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了相同的氛围之中,全体师生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怀念的送行队伍里。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有了体验的欲望,有许多学生已经迫不急待地酝酿起来。这样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成了三分之一。为接下来的读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片段二:情感释放。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读。学生开始尽情地发挥,当时机成熟时,我打开伴奏音乐,在低沉的音乐声中,我开始让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学生的表现比我预想的要好,但我并不满足,仍然利用同学评价不断提高语调、语速、停顿、发音等各方面的要求,朗读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投入。其中我不失时机地让第三种情况的学生也进行示范朗读,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这一些同学也读得津津有味。一时间,教室仿佛成了送灵车的会场,无限的哀思笼罩在了每一个人心上……。
  课进行到这里,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投入深深地感动:这篇课文还需要老师再喋喋不休地去讲下去吗?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任何方法都替代不了的。

  案例反思:

  这节课对我的启发很深:
  一、语文课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二、学生是最宝贵的资源,老师要尽全力去发掘。
  三、阅读教学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要相信学生。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真谛。
  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必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新的里程。

(案例作者:山西省太谷县阳邑学校 王建国)

案例二:《爬山虎的脚》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都表现得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顷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还有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合;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案例作者:山西省太谷县阳邑学校 王建国)
   摘自小学教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