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不仅应当有良好的开端,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束,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课的结语,做到善始善终,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一、结课技能的概念
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
结课技能不仅应用于一节课的结束,一章知识的学习结束,也经常应用于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的结尾。
二、结课的功能
结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条理化、系统化功能。一般来说,一堂课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
自的特点和任务,其中有主有次,而且后面的教学活动往往冲淡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一时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恰当的结课,可以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脉络,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2.巩固强化功能。课堂结束其实是一种“及时回忆”。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
加深记忆。依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后回忆,效率高出四倍。 |
 |
3.激趣开智功能。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到新感觉、
新情趣。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课堂结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概括,因而,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教学过渡功能。有时,课堂教学要利用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使结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要为下一节或以后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结课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结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以课时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确定“结束”的实施方式和方法。课堂结束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取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结课要及时精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二)启发性原则
充满情趣的结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教师每讲一节内容都要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结课形式,或者概括总结,或者提出问题,或者设置悬念,不能千篇一律而索然无味。不管怎样结课,都要给学生以启发,以激起他们努力探索的积极性,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三)一致性原则
注意首尾呼应,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结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问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讲课和结课中却无下文,或结课又是悬念顿生,另搞一套,则会使学生思路紊乱,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只有前后一致,主线清晰,才是一节完美的课。
(四)多样性原则
结课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不同科目,不同课型需要选择不同的结课方式。例如,对揭示概念的课型一般可采用画龙点睛、概括要点的结课形式;对法则、定律推广练习一类的课型,可采用讨论、总结、归纳的结课形式;对巩固训练的范例课型,可采用点拨方法、提示要点的结课形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根据他们心理、生理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结束方式。低年级一般采用“启发谈话,回顾复述”的结课形式,高年级一般采用“抽象概括、整理归纳”的结课方式;同时,还可以安排—定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练习、口答和实验操作等。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五)适时性原则
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既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由于计划不周或组织不当,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干,教师随心所欲,生拉硬扯一些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杂事来应付,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会冲淡或干扰本课的主题,影响学习效果。学生最反感上课拖堂延点,下课铃一响,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此时继续讲课、结课都不会取得好效果。拖堂延点还会影响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得不偿失。总之,不论是提前下课还是拖堂延点,都是违反课堂教学结束基本要求的不正确做法,教师应该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四、结课的一般要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结课的作用,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结课应按以下基本要求进行:
(一)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结束是一堂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又是课堂教学自身科学性的必然体现[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由前而后依次进行。力求做到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意识地照顾到课堂教学的结课,使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妥帖,水到渠成。
(二)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课堂教学结束的语言一定要少而精,紧扣本节课教学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使之做到总结全课,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让学生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有句格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平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而应高度浓缩,画龙点睛,一语破的。总之,教师应该在结课前的几分钟内,以精练的语言使讲课的主题得以提炼升华,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既清晰完整又主题鲜明的认识。
(三)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中的协同作用,课堂教学结束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沟通,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