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标准概述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在《教育大词典》第1卷中被解释为: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一定学习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些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还进一步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则是根据前者具体地规定了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二)新课程标准的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程综合考虑了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试图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祛除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它对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的基本要求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很大的选择余地。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把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提法,对于统一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话语体系、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其范围涉及到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另外,“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是具体明确的,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并且它的规定是有弹性的,这就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更深层上的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
1.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
3.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课程标准》)
4.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
(二)突破学科中心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教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尽可能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
1.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2.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
(三)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重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
1.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