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六节 教学评价技能[1]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六节 教学评价技能

[返回] [1] [2]

  一、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学者认为,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而系统的评价理论方法却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84年我国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简称 IEA),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更新和整体连动,其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切入点。

  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状态和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教学评价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教学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体现等方面所做出的评价。而教学效果的评价则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各项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应用水平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氛围方面进行考查并作出评定。
  2.评价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良好的教学评价既应包含测量的方法,也应包含非测量的方法,力求多种方法的结合,因需而用。下面的公式简要地表明了教学中评价的综合特性和测量在评价中的作用。
      评价=量的描述(测量)+质的描述(非测量)+价值判断
  3.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各自质量动态综合的结果。因此,教学评价既要重视教师教的效果和质量,也要重视学生学的效果和质量,二者缺一不可。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 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通过评价能使评价对象不断地向“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方向靠拢。因此,我们的评价要体现全面和谐发展,鼓励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要符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二) 改进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 激励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可使教与学的各方面情况得以曝光,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正确利用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加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产生一种巩固或改进以往教与学的活动的内驱力。教师只有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今后须努力的方向,才能够扬长避短,实施最优的教学。学生及时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激发自己的上进精神,促使自己在巩固已有的学习结果时,努力解决学习上仍存在的问题。实验证明,把评价结果及时告诉学生,学生的学习进步就快;反之则缺乏强化,学习进步就不显著。

  (四) 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发展和品德形成也有所进展。[1]如考试或测验,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一方面可促使学习者在测验之前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各种测试训练学习者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还可以确认、澄清和校正一些观念,并清楚地识别要求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形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方法实质上就是解决怎样评价的问题,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 自评与他评

  自评也称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根据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主动做出相对客观的、可信的、有效的判断。自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激励的过程。这种评价体现了民主的评价理念,但对评价者的自觉性、自主性要求颇高。
  他评是指由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过程。他评可以使教育者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更为广泛、全面的意见。
  自评、他评各有其长,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二)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将那些能直接量化的,并确定存在量化途径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均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评价方式准确,高效,应用广泛,可移植性和说服力强。但是,它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忽视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把丰富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简单化为抽象的数量表征。
  定性评价是指将难以直接进行量化的一类评价指标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性评价的方式,如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定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是评语,评语是用来表述评价结果的简明扼要的文字,多用于学生操行评定以及教师的思想、工作鉴定等。利用定性评价对教育中的许多模糊现象进行描述和鉴定,可以解决一些定量评价不能解决的问题。定性评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灵活,针对性强,但是不够精确,而且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很难做到客观、准确,信度和效度较低。
  因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多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 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直是教学评价的主体。然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仅能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价,而且能对影响自身发展的外部条件做出评价。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使之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并且能够以一定的形式履行其职责。

  (四)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使教学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和基础,推断学生学习障碍的性质和原因。  

[返回]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