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反馈教学信息的教学“诊断”,根据反馈信息而进行对策性、矫正性和弥补性教学的“补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后续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
一、 诊断概述
诊断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用到教学上,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时,采用适当的方法,判断并查明学生发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为补救教学提供客观依据。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十分复杂。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归因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学习困难、妨碍学生学业进步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本身、学校以及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作简要介绍,教师应以此为依据对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一)
学生方面 [1]
1.生理方面的障碍:
(1)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因病、因重伤而心智低下;
(2)视听感官有缺陷,或受损伤,视力听觉迟钝;
(3)腺体分泌不平衡,影响情绪稳定;
(4)身体上因先天遗传或后天损伤造成的残缺;
(5)有不可医治之疾病,或体弱多病。
2.心理方面的缺陷:
(1)智力低下,缺乏推理思考能力;
(2)情绪不稳定,不能安心学习;
(3)无内部驱动力,学习积极性不强;
(4)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兴趣;
(5)由于营养不良,精力不佳。
|
 |
3.态度和习惯方面的缺陷:
(1)对学校课程不感兴趣(其原因很多,或由于学校课程不适合学生的能力和需要,或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好,或由于教师的态度不好,或由于家长的暗示,或由于一再失败等);
(2)懒惰、不愿动脑;
(3)时常缺席,以致功课无法衔接;
(4)做事无恒心,时作时辍或有头无尾;
(5)注意力不集中等。
4.能力基础方面的不足:
(1)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等基础差;
(2)缺乏学习的技巧,如查字典的方法、作笔记的技巧、搜集参考资料的方法、作摘要的方法、绘图的方法、记忆的技巧等;
(3)因各种原因,教学没有在学生的现有基础上进行,致使能力程度不衔接。
(二) 学校方面
1.课程:
(1)课程编制不当,未切合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
(2)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
(3)缺乏适当的教学媒体及软件,如仪器、标本、幻灯、电影、课件等,以至于教学效果不佳;
(4)课外活动太多,分散学生的精力。
2.教师:
(1)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不能循循善诱,致使学生学习困难;
(2)教师待遇微薄,兼任校外工作,不能以全部精力指导学生;
(3)教师的教学负担太重(班内学生人数太多,或任课时数太多),不能对学生一一加以指导;
(4)教师所定的教学进度不当,不切合学生的能力,难以因材施教;
(5)教师固守其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妨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6)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不能照顾所有学生的能力,以至于有些学生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
(7)教师健康状况不佳,精力不够,无法指导学生;
(8)教师的学历不够,学识浅薄,无法作适当的指导;
(9)教师缺乏仁慈、热心、公正、诚恳等品质,以至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厌恶学习。
3.学习环境:
(1)教室的采光、通风等不良,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
(2)教室四周环境干扰因素太多,妨碍学习;
(3)学生座次排列不合理或班级人数太多,听不清教师的讲解。
(三)
社会和家庭方面 |
 |
1.家庭环境:
(1)家庭经济窘迫,学生回家后需要帮工,无时间作业、自学,终年疲乏;
(2)家庭与学校距离太远,往返费时疲劳,耗费精力;
(3)家庭学习条件太差,喧扰不宁,无法学习;
(4)家长教育水平较低,不能给予子女适当的指导;
(5)家庭迁徙频繁,一再更换学校,以致学生不能安心求学;
(6)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使学生缺乏必需的参考书及文具;
(7)父母对子女不加引导,以至于子女放任自流,不肯学习。
2.社会环境:
(1)所在社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重视不够,学习的氛围不佳,使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2)住宅周围环境不良,或不卫生,或过于喧嚣,影响学生的学习;
(3)受不良伙伴的影响,呼朋引伴,在外游荡。
上述是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造成学业成绩落后的可能因素。这些因素中,大部分是可以凭主观努力去解决或克服的,如教学内容欠佳、教学内容不切合学生的能力、受不良伙伴的影响等;也有一部分是凭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如学生的身体缺陷、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教师应细心的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设法补救,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