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五章 教师教学准备技能 >> 第四节 制定教学策略的技能[1]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第五章 教师教学准备技能

第四节 制定教学策略的技能

[返回] [1] [2]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它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考虑教学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需要系统考虑教学诸要素,总体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它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教学途径。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效组成部分,既有操作功能又有观念功能,它并不仅指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手段,还包含着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思想与理论。

  二、教学策略的特点

  教学策略在使用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问题情境性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临的每一个教学问题,都与特定的、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联系,都是不同的。这些问题的性质、类型可能会相同或相似,但问题的具体内容,如已知条件、目标和障碍等一般都不相同。教师判断问题、选择和运用方法技术、制定计划

不能单凭经验和旧有图式,而要根据问题情境的特殊性来制定策略,解决问题。如果原有的方法、策略不能适应新问题的情境,就应当在原有策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策略,用以解决问题。因此,教学策略是从问题的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是针对问题的特殊性,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

  (二)目标指向性

  教学策略总是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策略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程序步骤,都是指向教学目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存在的。

  (三)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计划或方案。它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提供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并且这种方法、技术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并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的。可操作性是教学策略的重要属性,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

  (四)灵活性

  教学策略在具体的使用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与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教学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不同的教学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教学问题。而且,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和运用教学策略时要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策略的类型

  划分教学策略类型的意义在于对教学策略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在于为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提供可以选择或参照的模式。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David Merrill)指出,不同类型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不同种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里主要介绍四种类型的教学策略。

  (一)内容型策略

  内容型策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安排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学者提出儿童的认知由动作把握、映象把握、符号把握三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须围绕着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组织学习。有学者基于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根据其内容采用序列化策略,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然后紧接着呈现更详细、更具体的相关概念。有学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也有学者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和对认知过程与学习理论的理解来设计教学策略等等。

  (二)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有学者以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和小组教学形式为中心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学者用以教学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来组织教学。以教学为中心的策略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所涉及的教材类型及学习者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有利于学生选择最喜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能够按自己的特性、偏好、实际水平进行学习。另外,还有学者则以时间中心、学习者中心、任务中心的策略来组织教学,等等。

  (三)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技术和方法为中心的策略。教学方法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根据教学步骤而提出讲解策略(包括呈现信息、检查接受、提供机会、应用)和经验策略(提供表现行为的机会、检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度、提问检查对原理的理解度、应用),利用两种主要教学策略之间产生的许多变式,进一步构建其总体策略。也有学者认为,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讲解和探究,利用呈现方式与呈现要素(定义、程序、原理式具体例子)匹配,再衍生出多种教学传递方法。还有学者提出以算法和启发式教学策略来统摄其教学设计理论,其原理包括:教给学生有关专家水平的心理过程及学习与思维的一般方法;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情境中教学生有关思维的一般方法;采用建构性、工程化程序,使复杂的心理实体建立在其成分(知识单位和心理操作)之上,每个成分建立在子成分之上;算法和启发式与学生知识和现有操作水平相适应;对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指令 有所不同等等[1]

[返回]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