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四节 教学的节奏和过渡[1]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四节 教学的节奏和过渡

[返回] [1] [2] [3]

  一、教学节奏

  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动态过程,有人把一堂好课比作一段美妙的音乐曲调,抑扬顿挫,节奏明朗,和谐流畅。也有人把一堂好课比作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具有起、承、转、合的意韵。课堂教学的动静张弛,虚实转化会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节奏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节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换授课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教学内容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节奏,如同音乐的节奏是由音乐要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一样,教学的节奏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节奏所决定的。这种节奏决定了教学进程的快慢与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即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要反复地讲;分散难点,要缓慢地讲;交代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这样可以保证教学信息的输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一节课就如同一部文学作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系

列的进程,除系统讲授外,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分组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穿插其中,使教学呈现一定的节奏。显然,整节课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自始至终保持某种稳定状态的。  
  3.从学生方面看:教学的节奏必须与学生思维活动的内在节奏协调统一,产生共鸣,才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节奏,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富有吸引人的“动感”,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不断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意图完成学习任务,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学节奏的构成

  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重点难点,而且还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
  1.教学的密度是一种类型的知识与其它类型的知识的比率,也称知识类型的密度。一节课中如果事实材料的比率过大,学生要费很大的精力去强记许多细枝末节,就会觉得学习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概念”密度过大,学生就会感到难度大、压力重,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上述两种情况都会使教学节奏单一。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难度与知识类型的密度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务必使教学的密度调配得当,以保证课堂教学在和谐的节奏下进行。
  2.教学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教学速度的掌握在于教师课前的仔细规划和课中的灵活调控。
  3.教学的难度是指某一类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相联系的深浅度。内容太难或太易,都会使课堂教学脱离正常的节奏。一般的做法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难易结合,深浅适度。
  4.教学的重点度是指课堂内重要的或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
  5.教学的强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教学,会使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都减弱;而教学强度过低,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6.教学的激情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共同沉浸于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的程度。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教学活动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前述六种可比成分都可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的趋势交替、变化、循环,形成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些成分可以在同一时间重叠出现,例如高强度与高激情度、高激情度与高重点度皆可重叠进行;有些成分则不宜重叠进行,而应穿插进行,例如高密度、高难度、高速度就不能同时进行,难度大时,速度宜慢;速度快时,密度宜低等等。不同的教学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节奏的种类

  1.教学内容的节奏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使教学内容呈现一定的节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讲解重点、难点时,要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一般性陈述和讲过度性问题时,可以用中低音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学生出现倦怠时,要变更语调,使其重新兴奋起来。
  2.教学速度的节奏
  教学速度的把握,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适当的调控。教学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身心就会产生疲劳感;速度过慢,则会使学生思维松散,对学习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速度,宜快慢交错,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环节的节奏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使之丝丝入扣。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有机地协调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按其特点和规律有节奏地进行。
  4.情感的节奏
  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既要有理性的分析,又要有情感的沟通,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就能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将学生的感情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5.学生思维的节奏
  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富有节奏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转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力求运用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节奏感。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完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较深入的思维训练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授、设疑、提问、演示等,调节学生思维活动,使之张弛有度。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实验等等,都是实现思维活动变化的有效措施。

  (四)教学节奏的调控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调控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轻重合宜、缓急有致,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调控教学节奏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一般地,教师可以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片上书写好课题、例题或习题;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为课后作业设定完成时限等实现快节奏。慢节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的放慢教学速度,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结论发现的过程,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关键点和疑点时,宜放慢速度,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

[返回] [1] [2] [3]